方劑組成解釋
箍毒神丹方中包含地榆,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地榆性寒,味苦澀,入心、肝、大腸經。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可有效治療因熱毒所致的瘡瘍腫毒、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等症。
- 收斂止瀉,固澀止崩: 地榆亦有收斂止瀉、固澀止崩之效,可治療脾虛泄瀉、久痢不止、崩漏不止等病症。
在箍毒神丹中,地榆與其他藥物配合,可發揮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各種瘡瘍腫毒及其他病症。
箍毒神丹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
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生津、涼血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其藥性平和,可有效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口渴、咽痛、腫脹等。
同時,天花粉對於治療毒蛇咬傷、蜂蜇傷等外傷具有顯著效果,其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有效去除毒素,消腫止痛,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在箍毒神丹中加入天花粉,可以有效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功效,提高其治療效果。
箍毒神丹中加入菊花,主要有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 菊花性涼,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疏風散熱之效。可有效緩解因毒素入侵引起的發熱、炎症等症狀,幫助機體抵抗毒素侵害。
- 疏散風熱: 菊花能疏散風熱,對於風熱感冒、目赤腫痛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在治療毒邪引起的發熱症狀時,配合菊花的疏風散熱作用,能更有效地驅散毒邪,恢復身體健康。
箍毒神丹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藥性、緩解毒性、保護正氣的作用。箍毒神丹多用於治療毒性較大的疾病,甘草可以減緩藥物的毒性,避免對身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 增強療效: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功效,例如與其他清熱解毒藥配伍,可以更有效地清除毒素,促進傷口癒合。此外,甘草還能補脾益氣,增強人體抵抗力,提高治療效果。
「箍毒神丹」方劑中使用芙蓉葉,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之效。
芙蓉葉性寒,味甘,歸肺、肝經,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其藥理作用包括抑制細菌生長,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等。
在「箍毒神丹」中,芙蓉葉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有效清除體內毒素,消炎止痛,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其清熱解毒之效,有助於緩解因毒素積聚所致的各種症狀,如發熱、疼痛、腫脹等。
「箍毒神丹」中加入蒲公英,主要原因在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蒲公英味甘苦,性寒,入肝、胃經,具有以下特點:
- 清熱解毒:蒲公英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對各種炎症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能有效地清除體內毒素,幫助身體恢復健康。
- 利尿消腫:蒲公英能利尿消腫,有助於排除體內多餘水分和毒素,減輕身體的負擔,同時也能緩解炎症引起的腫脹。
因此,蒲公英在「箍毒神丹」中能發揮重要的作用,幫助清除毒素,消炎止痛,促進身體康復。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箍毒神丹」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
根據古文記載,「箍毒神丹」主治手足丫毒瘡。
治療原理分析:
「箍毒神丹」由六味中藥組成,包括地榆、天花粉、菊花根、生甘草、芙蓉葉和蒲公英。此方劑的治療原理基於中醫的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理論。
地榆:性微寒,味苦、酸、澀。具有涼血止血、解毒斂瘡的功效。在本方中,地榆針對毒瘡出血,能收斂止血,並清除熱毒。
天花粉:性寒,味甘、微苦。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排膿消腫的功效。天花粉能清熱降火,滋陰潤燥,對熱毒壅盛引起的毒瘡有良好療效,並有助於改善毒瘡周圍組織的津液代謝,促進消腫。
菊花根:菊花性微寒,味甘、苦。具有散風清熱、平肝明目、解毒消腫的功效。菊花根在此主要取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針對毒瘡的紅腫熱痛。
生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在本方中,甘草主要發揮其清熱解毒及調和藥性的作用,緩解諸藥寒性,並增強解毒效果。
芙蓉葉:性平,味辛、微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排膿的功效。芙蓉葉針對熱毒血瘀所致的腫痛有良好效果,可促進毒瘡的排膿與癒合。
蒲公英:性寒,味苦、甘。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利濕通淋的功效。蒲公英是常用的清熱解毒藥,對於癰腫瘡毒有很好的療效,能有效清除熱毒,消散腫結。
綜合而言,此方以清熱解毒藥物為主,針對毒瘡的紅、腫、熱、痛等症狀,通過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排膿生肌等作用達到治療目的。「箍毒」二字體現了此方劑能控制毒邪蔓延,防止其進一步擴散,從而使毒邪內化消散。
傳統服藥法
地榆2錢,天花粉1錢,菊花根1把,生甘草1錢,芙蓉葉14片,蒲公英(鮮者)1把。
將乾研末。
搗鮮藥取汁調之敷上。則毒不走開,內自化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寒涼,體虛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箍毒神丹,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一。 組成:地榆2錢,天花粉1錢,菊花根1把,生甘草1錢,芙蓉葉14片,蒲公英(鮮者)1把。 主治:手足丫毒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