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蒲公英

PU GONG YING

  • 英文名稱:Taraxacum mongolicum and. Mazz. Herba Taraxaci Mongolici Cum Radice Mongolian Dandelion Herb, Herba Taraxaci
  • 別名:孛孛丁菜,白鼓丁,婆婆丁,黃花草,雙英蔔地,古古丁,蔔地蜈蚣,鬼燈籠,鵓鴣英,地丁,雙英卜地,狗乳草,僕公莢,金簪草,耳瘢草,卜地蜈蚣,鳧公英,古古丁,蒲公草,黃狗頭,蒲公丁,黃花郎,耩褥草,僕公罌,黃花苗,黃花地丁,奶汁草,羊奶奶草,殘飛墜
  • 來源: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蒲公英及其多種同屬植物的帶根全草。夏秋兩季採收,洗淨曬乾。鮮用或生用。
  • 道地藥材:內蒙古, 新疆
  • 生長環境:草地, 山坡, 路旁, 山坡草地, 田野, 河岸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蒲公英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蒲公英,其清熱解毒功效自古以來便受到醫家重視,諸多古代典籍均有記載。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蒲公英「昧甘平,其性無毒」,能「入肝入胃,解熱涼血」,尤其針對婦女乳癰腫痛有效,此乃因其作用於肝經。 《本草述鉤元》則進一步指出蒲公英「甘而微餘苦,是甘平而兼有微寒者也」,認為其不僅入胃,更兼入肝腎,因此能「涼血、烏須發」。這說明古人已注意到蒲公英的清熱作用並非單純作用於某一經脈,而是涉及多個臟腑。

《本草正義》明確指出蒲公英「其性清涼」,可治療各種「療瘡、癰瘍、紅腫熱毒」,無論內服外敷都有效,尤其對乳癰療效顯著。《醫林纂要》也記載蒲公英「能化熱毒,解食毒,消腫核」,並能通乳汁,固齒牙,說明其清熱解毒的功效涵蓋多個方面。

《本草新編》更深入地分析了蒲公英的清熱作用,認為其「瀉胃火,但不損土」,可以「長服久服而無礙」,並能有效治療陽明之火。 與其他清熱藥材相比,《本草新編》也指出蒲公英雖然不如金銀花作用廣泛,但卻能增強金銀花的功效。 其他典籍如《本草圖經》、《本草衍義》、《本草綱目》、《滇南本草》等,也都從不同角度佐證了蒲公英的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並提及其治療範圍涵蓋了瘡瘍腫毒、目赤、便祕等多種病症。 總之,歷代醫家對蒲公英清熱解毒功效的記載,從不同層面印證了其臨牀價值,其平肝、清熱、解毒之效,使其成為一味重要的中藥。

2. 清肝明目

蒲公英,其「清肝明目」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的推測,而是基於其藥性與臨牀經驗的總結。

《神農本草經疏》指出蒲公英「昧甘平,其性無毒,入肝入胃,解熱涼血」,說明其性味平和,且能直接作用於肝胃二經。肝主疏洩,藏血,與眼睛的視力密切相關;而蒲公英的清熱解毒功效,能有效緩解肝經鬱熱,從而達到明目的效果。 《本草述鉤元》更進一步指出蒲公英「甘平而兼有微寒」,能「涼血、烏須發」,此處「烏須發」也間接佐證了其對肝腎之益,因為頭髮的烏黑亮麗也與肝腎的健康息息相關。

《本草正義》強調蒲公英「其性清涼」,能治療「一切療瘡、癰瘍、紅腫熱毒諸證」,說明其清熱解毒的能力強大。許多古代醫籍,例如《醫林纂要》、《本草綱目》等,也都記載了蒲公英治療眼疾的功效,雖然未直接點明「明目」,但其治療眼部紅腫熱痛的記載,間接說明其能改善眼部炎症,從而達到明目的作用。 《本草求真》則明確指出蒲公英「入厥陰肝」,並能「涼血解熱」,直接說明其與肝臟及明目有著直接關係。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中對蒲公英的記載,從其藥性、功效及臨牀應用等多方面佐證了其「清肝明目」的功效。 其清熱解毒,涼血的作用,能有效改善肝經鬱熱,從而達到保護肝臟、改善視力的效果。 需注意的是,此分析僅基於古代醫籍記載,並非現代醫學論證。

3. 利水消腫

蒲公英,看似平凡的小草,卻在歷代醫籍中記載著其顯著的利水消腫功效。許多古代醫家對其作用機理和臨牀應用都有精闢見解。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蒲公英「昧甘平,其性無毒」,入肝入胃,能解熱涼血,尤其適用於婦女乳癰,因其肝經主事。 《本草述鉤元》則進一步指出蒲公英「甘而微餘苦,是甘平而兼有微寒者也」,能入肝腎,並強調其涼血功效與衝任之血臟相關。 《醫林纂要》則總結蒲公英能「化熱毒,解食毒,消腫核」,並提到其通乳汁的功能,佐證其利水消腫與體液代謝密切相關。 《本草正義》更直接指出蒲公英「其性清涼」,能治療一切「療瘡、癰瘍、紅腫熱毒諸證」,其療效在乳癰治療上尤為顯著。

多部醫籍記載蒲公英的應用範圍廣泛,例如《本草綱目拾遺》記載其「烏須發,壯筋骨」,《滇南本草》記載其能「止小便血,治五淋癃閉,利膀胱」,《山東中草藥手冊》則指出其能治療「小便不利,大便祕結」。這些記載都從不同角度說明蒲公英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並與體內濕熱、毒邪的清除息息相關。 《本草新編》更特別提到蒲公英瀉火而不傷胃氣,可長服,說明其利水消腫作用的溫和性。綜觀諸多古籍記載,蒲公英利水消腫的功效並非單純的利尿,而是通過清熱解毒、涼血散結等多重作用機制實現的,體現了中醫整體觀的治療理念。

4. 清熱利尿

蒲公英,其清熱利尿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且臨牀應用廣泛。從多部古代醫籍記載中,我們可以窺見其功效的深層機理。

《神農本草經疏》指出蒲公英「昧甘平,其性無毒」,入肝入胃,能「解熱涼血」。其治療婦人乳癰腫乳毒的功效,與肝經關係密切。 《本草述鉤元》則進一步說明蒲公英「甘而微餘苦,是甘平而兼有微寒者也」,認為其入胃兼入肝腎,故能「涼血、烏須發」,這與其清熱利尿的功效息息相關,因為腎主水液代謝。

《本草正義》則強調蒲公英「其性清涼」,能治「一切療瘡、癰瘍、紅腫熱毒諸證」,並指出其治療乳癰紅腫堅塊尤為有效。 《醫林纂要》則更廣泛地總結了蒲公英的功效:「點能化熱毒,解食毒,消腫核」,並提到其通乳汁、固齒牙的功效,都與其清熱解毒、調節體液的作用相關。

《本草新編》深入分析了蒲公英瀉火的作用:「蒲公英亦瀉胃火之藥,但其氣甚平,既能瀉火,又不損土」,可以長期服用。而《滇南本草》則記載蒲公英能「止小便血,治五淋癃閉,利膀胱」,直接點明其利尿功效。 多部本草如《本草衍義補遺》、《本草綱目拾遺》、《常用中草藥手冊》等,也記載蒲公英具有清熱解毒、利尿的功效,並在治療各種感染性炎症方面有所應用。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蒲公英清熱利尿功效的描述,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其藥性與作用機制,並體現了其臨牀應用之廣泛與有效性。其清熱解毒之功,與利尿排毒相輔相成,共同成就了蒲公英在中醫藥領域中的重要地位。

5. 清肺熱利咽

蒲公英,一味看似尋常的中草藥,卻因其獨特的清肺熱利咽功效而備受歷代醫家推崇。其作用機理,古籍中多有記載,今以現代白話文闡述如下: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蒲公英味甘平,無毒,入肝入胃,具有解熱涼血的功效,尤其善治婦人乳癰,因其與肝經相關。 《本草述鉤元》則進一步指出蒲公英甘平微寒,入胃兼入肝腎,因此能涼血烏髮,說明其作用不僅限於肝胃。 《本草正義》則肯定其清涼的特性,能治療各種瘡癰、紅腫熱毒,無論內服外敷都有效,尤其對乳癰療效顯著。

多部醫籍都記載了蒲公英的清熱解毒功效。《醫林纂要》稱其能化熱毒、消腫核,療疔毒乳癰;《本草衍義補遺》則強調其化熱毒、消惡腫結核的作用。 《本草新編》更深入地指出,蒲公英瀉胃火而不傷胃氣,可長期服用,尤其適用於陽明火旺者,其清熱之力雖然緩和,但用量足夠,就能達到很好的療效。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新編》也比較了蒲公英與金銀花,指出蒲公英主要作用於陽明、太陰二經,而金銀花則遍及諸經,兩者功效各有側重,但同時使用則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中蒲公英的清肺熱利咽功效,主要體現在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藥性上。它通過清瀉肺胃之熱,達到利咽消腫的效果,其平緩的藥性使其能長期服用,安全有效。 雖然古籍中多有描述,但實際應用仍需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遵從醫師的專業指導。

6. 止咳化痰

蒲公英,味甘微苦,性平微寒,自古以來即被廣泛應用於中醫臨牀。其止咳化痰的功效,並非單純針對肺部疾患,而是與其整體的清熱解毒、涼血功效息息相關。

多部古代醫籍記載了蒲公英的功效。例如,《神農本草經疏》認為蒲公英「入肝入胃,解熱涼血」,《本草述鉤元》更指出其「入胃而兼入肝腎」,說明其作用不侷限於單一臟腑,而是能協調多個臟腑的功能。從《醫林纂要》中「化熱毒,解食毒,消腫核」的描述,可見其具有清除體內熱毒、消除腫脹的作用。若咳嗽痰多伴隨體內有熱邪,蒲公英的清熱功效便能有效緩解症狀。

《本草正義》提到蒲公英「其性清涼,治一切療瘡、癰瘍、紅腫熱毒諸證」,這與現代醫學所知其消炎、抗感染作用相符。許多古代文獻,例如《本草衍義補遺》、《本草綱目》、《隨息居飲食譜》等,都記載蒲公英具有「散滯」、「利嗽化痰」、「消癰」等功效。值得注意的是,《隨息居飲食譜》更直接點明其「清肺,利嗽化痰」之效,這正體現了蒲公英在治療咳嗽痰多方面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蒲公英止咳化痰的功效,並非單純作用於肺部,而是通過其清熱解毒、涼血的特性,從整體上調理人體,達到緩解咳嗽痰多的目的。其效用在古代醫籍中已有豐富記載,也與現代藥理研究結果相印證。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典籍對於藥物使用的劑量、配伍等,多有獨到的經驗,現代應用應參考專業中醫師的指導。

7. 清熱瀉火

蒲公英,其清熱瀉火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得到歷代醫家的肯定。其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蒲公英的藥性。《神農本草經疏》記載蒲公英「昧甘平,其性無毒」,並認為其「入肝入胃,解熱涼血」。《本草述鉤元》則進一步指出其「甘而微餘苦,是甘平而兼有微寒者也」,認為其不僅入胃,也入肝腎,從而達到涼血、烏須發的功效。這說明蒲公英的清熱作用並非單純的寒涼之性,而是通過甘平微寒的特性,調節肝腎功能,達到清熱瀉火的功效。

其次,蒲公英的清熱作用對象。《本草正義》指出蒲公英「其性清涼,治一切療瘡、癰瘍、紅腫熱毒諸證」,尤其對乳癰療效顯著。《醫林纂要》也提到其「能化熱毒,解食毒,消腫核」,並歸納其功效為「瀉火安上」。這些記載表明,蒲公英的清熱作用主要針對實熱證,尤其以熱毒壅盛、紅腫疼痛等症狀為佳。

再次,蒲公英的清熱方式。《本草新編》認為蒲公英「瀉胃火之藥,但其氣甚平,既能瀉火,又不損土」,可以長期服用。《本草求真》則指出蒲公英「入陽明胃、厥陰肝,涼血解熱」,認為其通過入肝胃二經,達到涼血解熱、消散腫塊的效果。 這說明蒲公英的清熱瀉火方式溫和,既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又不傷及正氣,故可單味應用,亦可配合其他藥物使用,提升療效。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中關於蒲公英清熱瀉火的記載,從藥性、作用對象、作用方式等多個角度闡述了其功效,為其臨牀應用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依據。 其溫和的清熱瀉火特性,使其成為治療熱毒壅盛相關疾病的常用藥物。

蒲公英的現代功效


1. 抗腫瘤

針對中藥蒲公英的抗腫瘤功效,現代藥理研究顯示,蒲公英的多糖部分具有抗腫瘤活性。研究中,從蒲公英提取的活性成分被命名為Tof-CFr。

在動物實驗中,研究人員使用小鼠足跖反應法,在小鼠接種艾氏腫瘤細胞或MM46腫瘤細胞後,通過腹腔注射Tof-CFr來觀察其抗腫瘤效果。結果顯示,Tof-CFr能夠有效抑制足跖厚度的增加,表明其對腫瘤生長具有抑制作用。而且,研究發現給藥時間越晚,抑制效果越明顯。

此外,研究還觀察到Tof-CFr對小鼠腹股溝皮下接種的S180或MM46腫瘤細胞也具有抑製作用。然而,如果提前在接種腫瘤細胞前1到10天給予Tof-CFr,則無法觀察到抗腫瘤效果。

研究認為,Tof-CFr激活巨噬細胞的作用可能是其抗癌作用機制之一。換言之,Tof-CFr可能通過激活機體的免疫系統,特別是巨噬細胞,來達到抗腫瘤的效果。

2. 其他功效

蒲公英提取液具有中和內毒素的作用,能夠降低內毒素的活性。 這表明蒲公英可能具有潛在的抗內毒素血症的作用,這在感染性疾病和炎症反應中具有重要的藥理意義。

3. 抗病毒

蒲公英的煎劑或水提物在體外實驗中,顯示出對某些病毒的抑制活性。具體而言,它可以延緩ECHO病毒(腸道病毒)以及皰疹病毒在人胚腎或人胚肺原代單層細胞中引起的病變。這表明蒲公英提取物可能具有干擾這些病毒感染細胞或抑制其複製的作用。

然而,參考資料也明確指出,蒲公英提取物對於流感病毒(京68-1株)、副流感病毒(仙台株)、腺病毒3型和鼻病毒17型等呼吸道病毒,並未表現出抑制效果。這表明蒲公英的抗病毒譜相對較窄,其抗病毒活性可能具有選擇性,僅對某些特定類型的病毒有效。

4. 抗菌

蒲公英的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抗菌作用廣泛,主要針對以下幾種細菌:

  • 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卡他雙球菌: 蒲公英煎劑或浸劑對這些細菌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透過超微結構觀察,發現蒲公英能引起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細胞形態學改變,包括細胞膨大、細胞壁增厚、擬核和核糖體聚集成塊狀等。
  • 肺炎雙球菌、腦膜炎雙球菌、白喉桿菌、變形桿菌、痢疾桿菌、綠膿桿菌: 蒲公英對這些細菌的最小抑菌濃度(MIC)範圍在1:10到1:640之間。對於35株腦膜炎雙球菌,25%的蒲公英煎劑可以抑制其中的30株。
  • 痢疾桿菌: 蒲公英煎劑對大部分痢疾桿菌沒有明顯的抑菌作用,但對福氏4型痢疾桿菌具有明顯的抗菌效果。

此外,蒲公英煎劑與TMP(trimethoprim)之間存在協同作用,能增強抗菌效果。動物實驗顯示,大鼠口服蒲公英煎劑後,其尿液仍能保持一定的抗菌作用,表明蒲公英的抗菌成分吸收良好,且在體內不易被降解。

5. 降血脂

蒲公英在降血脂方面展現其獨特的藥理功效,其作用機制主要歸因於所含的類黃酮與苷類物質。苷類成分在肝膽系統中扮演關鍵角色,能顯著促進膽汁的分泌與排出(利膽排膽)。此作用對於清除體內過多的脂肪堆積至關重要,因膽汁直接參與脂肪的消化與吸收。透過協助脂肪代謝,苷類物質有效預防了膽固醇及脂肪在血管壁上的沉積,從而減緩並預防血管硬化,達到保護心脈的作用,對於維護心臟健康有正面效益。

另一方面,蒲公英所含的類黃酮化合物則展現出類似激素的調控特性。它們能深入參與脂質代謝過程,有效調節並降低血液中的脂肪含量(調脂降脂)。這不僅包括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及甘油三酯的水平,類黃酮同時也能改善血清成分,對維持整體血清健康狀態具積極意義(益血清)。這些活性成分協同作用,使蒲公英成為一種具有潛在降血脂作用的天然選擇,從多個面向為改善血脂異常提供藥理基礎。

6. 抗發炎

蒲公英,在傳統中醫學中素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其現代藥理研究更深入揭示了其確切的抗發炎機制。蒲公英的抗發炎潛力主要源於其複雜而豐富的活性成分,包括類黃酮、蒲公英苷及香豆素等。

類黃酮作為一類強效的植物性多酚化合物,具有顯著的抗氧化及抗發炎特性。它們能多途徑地抑制體內發炎反應,例如干預發炎介質的釋放和作用,包括阻斷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等致炎物質的合成,從細胞層面減輕發炎反應引起的紅腫、疼痛與組織損傷。蒲公英苷,亦稱為焦蒲公英素,被認為在調節免疫細胞功能、降低促發炎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α、介白素-6)的表達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從而抑制發炎級聯反應。香豆素類化合物則展現出直接的抗炎及鎮痛活性,有助於舒緩發炎相關的不適。

此外,蒲公英富含維生素C和維生素E等天然抗氧化劑。這些維生素能有效清除體內過多的自由基,減緩氧化應激對細胞造成的損傷。氧化應激是許多慢性發炎疾病的啟動或惡化因素,透過降低體內的氧化壓力,蒲公英能進一步有效抑制或減輕炎症的程度,保護細胞免受發炎過程中的二次損害。其協同作用不僅有助於直接對抗炎症,更能增強身體的整體免疫監測和調節能力,間接鞏固身體對抗慢性發炎和病原體的防線。綜合來看,蒲公英的抗發炎功效是其多種活性成分協同作用的結果,使其在支持健康的炎症反應方面具有潛力。

蒲公英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0-30g,大劑量60g;大劑量60g,或搗汁;或入散劑。外用:適量,搗敷。

蒲公英的炮製


  • 揀去雜質
  • 洗淨泥土
  • 切段
  • 曬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蒲公英注意事項重點:

  1. 用量過大:可致緩瀉。
  2. 陽虛外寒:忌用。
  3. 脾胃虛弱:忌用。
  4.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避免使用,以免影響胎兒和嬰兒健康。
  5. 泌尿系統疾病:避免使用,以免加重症狀。
  6. 糖尿病患者:注意使用,必要時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7. 與藥物交互作用:避免與利尿劑、鎮痛藥、抗生素等藥物併用。

蒲公英相關的方劑


蒲公英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扁桃腺炎大便秘結結膜炎乳腺炎慢性肝炎乳房腺體瘤膽囊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甲狀腺腫鏈球菌性咽喉炎急性會厭炎大腸激擾綜合症咽喉痛胸悶胸痛黃疸無尿及少尿眼睛紅痛皮膚顏色發黃吞咽障礙急性咽喉炎消化不良咳嗽痢疾損傷急性支氣管炎口乾淋巴腺炎疼痛感冒囊炎大便膿血赤白帶腋下腫痛黃帶麻疹頭皮癢嘴中感到黏膩感牙齦出血嘴中感到甜甜的中耳炎膀胱炎卵巢炎臍下偏左或偏右處疼痛尿道炎麥粒腫乳房脹痛胃及十二指腸炎牙周疾病前列腺增生子宮發炎尿道結石腎及輸尿管結石女外陰痛腕部關節痛腮腺炎排尿困難淋巴結腫大白帶乳房硬結濕疹牙齦腫脹痛身體沉重氣喘痤瘡肺炎子宮肌瘤面部浮腫脂肪肝排尿後有殘尿感鼻部疼痛小便疼痛眼睛發黃流汗顏色黃睪丸疼痛腫脹頭部面部紅腫牙齒痛陰莖疼痛搔癢小便顏色偏黃右下腹側部痛左下腹側部痛汗皰疹陰囊搔癢女陰搔癢皮疹紅疹耳朵痛黃痰,黃鼻涕發燒下肢水腫盆腔炎系統性紅斑性狼瘡膽結石血尿

蒲公英含有的化學成分


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 膽鹼(Choline), 菊糖(inulin), 果膠(Pectin), 蒲公英醇(taraxol), 蒲公英賽醇(Taraxerol), φ-蒲公英甾醇(φ-taraxasterol), β-香樹脂醇(β-Amyrin), 豆甾醇(Stigmasterol),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咖啡酸(caffeic acid), 果糖(Fructose), 蔗糖(Sucrose), 葡萄糖(Glucose), 對羥基苯乙酸(P-Hydroxyphenylacetic acid), 棕櫚酸(Palmitic acid), 蠟酸(cerotic acid), 蜂花酸(Melissic acid), 油酸(Oleic acid), 亞油酸(Linoleic acid), 葉黃素(lutein), 堇黃質(violaxanthin), 葉綠酯(plastoquinone), 維生素C(Vitamin C), 維生素D(Vitamin D), 山金車二醇(arnidiol), 毛莨黃質(flavoxanthin)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