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錦紅片中加入大黃,主要是因為大黃具有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 瀉下通便: 大黃味苦寒,性急,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效。錦紅片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痔瘡出血,而大黃可以清熱瀉火,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從而減少痔瘡出血。
- 活血化瘀: 大黃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有助於痔瘡的消退和止血。
總而言之,大黃在錦紅片中起著清熱瀉火、通便、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痔瘡出血。
錦紅片中包含蒲公英,主要原因在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蒲公英性寒,味甘苦,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等功效。在錦紅片中,蒲公英主要針對以下兩個方面:
- 清熱解毒:蒲公英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炎症、腫脹等症狀有明顯療效。
- 消腫散結:蒲公英可促進淋巴循環,有助於消除局部腫脹,對於一些慢性炎症引起的結節也有良好的療效。
因此,蒲公英的加入,可增強錦紅片的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功效,提升藥效。
錦紅片中含有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厚朴燥濕化痰,行氣止痛:厚朴味辛性溫,入肺、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行氣止痛之功效。錦紅片主要用於治療濕熱痰阻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狀,厚朴能有效祛除濕熱,化解痰濁,改善呼吸道症狀。
- 厚朴善於降逆止嘔:厚朴還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能治療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呃逆等症狀。錦紅片中可能也含有其他治療嘔吐的藥物,厚朴的加入能增強藥效,更有效地緩解患者的嘔吐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錦紅片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急性闌尾炎(腸癰),屬中醫「腑實熱結、氣滯血瘀」之證。其病機多因飲食不節、濕熱蘊結腸腑,導致氣血壅滯,化熱成毒,甚則腐肉成膿。臨床表現為右下腹劇痛拒按、發熱、便秘、舌紅苔黃膩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生大黃(君藥)
- 功效:瀉熱通腑、活血祛瘀。
- 作用:急下熱結,導瀉腸中濕熱瘀毒,緩解腑氣不通;兼能活血消腫,針對腸癰瘀滞。
紅藤(臣藥)
-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止痛。
- 作用:專入大腸經,善治腸癰瘀熱,《景岳全書》載其「散血消腫,治腸癰腹痛」。與大黃協同,增強清熱活血之效。
蒲公英(佐藥)
-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散結。
- 作用:清解熱毒,助君臣藥消腸腑癰腫;現代研究亦證實其抗菌消炎作用。
厚朴(使藥)
- 功效:行氣除滿、燥濕消積。
- 作用:調暢腸胃氣機,緩解腹脹疼痛,助大黃通降腑氣,體現「通因通用」之法。
三、配伍邏輯與整體功效
- 清熱解毒:大黃、紅藤、蒲公英三藥合用,直折腸腑熱毒,抑制炎症。
- 行氣通腑:厚朴配大黃,一氣一血,行滯通便,恢復腸道傳導功能。
- 活血消腫:大黃、紅藤活血散瘀,改善局部血瘀腫痛,防止膿成。
四、改為湯劑(錦紅湯)的考量
湯劑吸收快、藥力峻猛,更適用於急性期重症患者,透過煎煮進一步發揮各藥協同作用,加速瀉熱逐瘀之效。
總結:錦紅片(湯)以「通腑瀉熱」為核心,結合清熱解毒、活血行氣,符合中醫治療腸癰「以通為用」的原則,針對濕熱瘀滯病機而立,體現「六腑以通為補」的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生大黃、蒲公英、紅藤、厚朴。
清熱解毒,行氣通腑,活血消腫。
製成片劑。
每服4片,日3次。
本方改為湯劑,名「錦紅湯」(見《中醫外科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 本方有瀉下作用,服用後可能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
相關疾病
闌尾炎
相同名稱方劑
錦紅片, 出處:《方劑學》引上海龍華醫院方。 組成:生大黃、蒲公英、紅藤、厚朴。 主治:清熱解毒,行氣通腑,活血消腫。主治:急性闌尾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