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渴散

止渴散

ZHI KE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肺經 16%
心經 16%
大腸經 16%
肝經 16%
胃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止渴散方劑中包含金銀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的功效。金銀花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可清熱解毒,涼散風熱,對於因熱毒蘊結所致的口渴、咽喉腫痛、發熱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金銀花還能利濕解毒,對於因濕熱蘊結所致的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也有效。因此,止渴散中加入金銀花,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止渴生津的作用,有助於緩解患者的口渴症狀。

止渴散中包含蒲公英,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蒲公英性寒,味甘苦,歸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其藥性與止渴散的整體功效相符,有助於治療因熱毒所引起的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
  2. 利尿消腫:蒲公英具有利尿消腫的功效,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有利於消除因熱毒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體內水腫,進而緩解口渴症狀。

因此,蒲公英的加入,既能清熱解毒,又能利尿消腫,與止渴散的整體功效相輔相成,有助於更有效地解決口渴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止渴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1. 主治病證
    本方主治「乳癰膿已成」,即乳腺炎化膿階段,伴隨「乳房紅紫、大渴煩躁」等熱毒熾盛之症。此時熱毒壅滯於乳房,血肉腐敗成膿,且熱邪傷津耗液,故見口渴煩躁。
    古醫籍認為,乳癰多因肝胃鬱熱或乳汁瘀積,化熱成毒所致。此方針對膿成後熱毒未清、津液受損之證,兼顧清解與生津。

  2. 證候特點

    • 局部表現:乳房紅腫轉為紫暗(熱毒瘀滯、血行不暢)。
    • 全身症狀:大渴(熱盛傷津)、煩躁(熱擾心神)。
    • 病勢判斷:膿已形成,需清熱排膿兼顧津液。

二、組成藥材與配伍邏輯

(1)核心藥對分析

  • 金銀花(5錢)

    • 功效: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 作用:為治癰瘍要藥,《本草綱目》載其「治一切風濕氣,及諸腫毒、癰疽」。善清氣分及血分熱毒,針對乳癰熱毒熾盛階段。
  • 蒲公英(5錢)

    •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
    • 作用:《新修本草》言其「主婦人乳癰腫」,專入陽明經(乳房屬胃),既能清熱解毒,又能疏通瘀滯,助膿液消散。

(2)加減配伍意義

  • 單服加花粉(天花粉,5錢)

    • 花粉功效:清熱生津、消腫排膿。
    • 配伍邏輯:針對「大渴」之津傷,補充金銀花、蒲公英清熱有餘而生津不足之弊,同時增強消癰排膿之力(《神農本草經》載花粉「主消渴,排膿」)。
  • 合煎瓜蔞散

    • 推測配伍目的:瓜蔞散(常含瓜蔞、當歸、甘草等)寬胸散結、活血通乳,合止渴散可加強通乳消腫功效,適用於乳癰兼氣滯痰阻者。

三、治療原理與方義推導

  1. 清熱解毒為主
    金銀花、蒲公英均為寒涼之品,直折火毒,針對乳癰化膿期的熱毒壅盛。二者協同,既能透表散熱(金銀花),又能降泄裡熱(蒲公英)。

  2. 生津消膿為輔
    加天花粉既可清熱生津,緩解熱邪傷津之「大渴」,又能助膿液排出(其黏滑之性可潤澤瘡瘍)。

  3. 經絡靶向性
    蒲公英專入胃經,金銀花歸肺胃經,兩藥均契合乳房(陽明經所過)病位,形成「經絡—藥效」對應關係。

四、方劑特點總結

  • 針對性強:專治乳癰膿成,熱毒與津傷並見者。
  • 簡潔配伍:藥少力專,以清解為核心,兼顧生津。
  • 靈活加減:依有無津傷或氣滯,調整為單服(加花粉)或合方(瓜蔞散)。

(分析完,不含現代適用延伸)

傳統服藥法


金銀花5錢,蒲公英5錢。
或單服,或與瓜蔞散合煎。單服加花粉5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乳房硬結乳腺炎乳房腺體瘤口乾口渴心情煩燥

相同名稱方劑


止渴散, 出處:《醫門八法》卷四。 組成:金銀花5錢,蒲公英5錢。 主治:乳癰膿已成,乳房紅而且紫,大渴煩躁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