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消神方

NEI XIAO SHEN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極寒 (0.1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2%
肺經 17%
心經 12%
脾經 12%
大腸經 9%
肝經 9%
腎經 5%
心包經 4%
小腸經 4%
三焦經 4%
胃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大腸經
肝經
腎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內消神方中包含人參,主要是因為人參具有以下作用:

  • 益氣補脾: 人參能補益元氣,增強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為心神提供充足的營養。
  • 安神定志: 人參能補益心氣,使心神安定,改善失眠、心悸、健忘等症狀。

內消神方以補益心脾為主要治則,人參作為方中重要藥材,能有效地補益元氣,提高人體抵抗力,從而達到安神定志的效果。

內消神方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 天花粉味甘性寒,具有清熱利濕、生津止渴之效。內消神方旨在治療熱證所致的煩躁不安、失眠多夢,而天花粉能清熱瀉火,降解體內的燥熱,從而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
  2. 利尿通淋: 天花粉亦具利尿通淋之效,有助於排除體內濕熱,減輕肝腎負擔,從而改善睡眠品質,達到治療失眠的效果。

因此,天花粉在內消神方中發揮著清熱利濕、安神定志的功效,是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內消神方中包含大黃,乃因其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效。大黃苦寒,入肝、大腸經,能瀉火解毒,清熱燥濕,通腑泄熱,對於熱毒蘊結,氣機阻滯所致之神志昏迷、煩躁不安、口渴便祕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此外,大黃還能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排泄體內毒素,改善便祕,進而達到清熱解毒、醒神開竅之目的。因此,內消神方中使用大黃,旨在通過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以達到改善神志昏迷、煩躁不安等症狀,恢復神志清明之功效。

內消神方中含有蒲公英,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蒲公英性寒,味甘苦,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效。其能清泄肝火,消散鬱熱,並能化解毒素,對於因熱毒壅滯所致的各種症狀,如乳房腫痛、疔瘡腫毒等,均有較好的療效。
  2. 疏肝理氣,通絡止痛:蒲公英能疏肝理氣,通絡止痛,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乳房脹痛等症狀,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因此,內消神方中加入蒲公英,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疏肝理氣、通絡止痛等多重功效,有助於改善病症,恢復健康。

內消神方中加入金銀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的功效。金銀花性寒,味甘,歸肺、心經,善於清熱解毒,尤其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咽痛、口渴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內消神方為清熱解毒、涼血止痛之劑,多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疾病。金銀花在方中起到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的作用,可以有效控制熱毒,防止其蔓延,進而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效果。

內消神方中包含薏苡仁,主要因為其具備以下兩點功效:

  1. 健脾利濕: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能健脾胃,利水滲濕,有助於改善脾虛濕困所致的頭暈、嗜睡、神疲乏力等症狀,為內消神方中祛濕利水的重要藥材。
  2. 清熱解毒:薏苡仁亦具清熱解毒之效,能清解濕熱,對濕熱所致的神志不清、煩躁不安等症狀亦有一定療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改善神志昏蒙、精神萎靡的狀態。

總之,薏苡仁在內消神方中,既能健脾利濕,又能清熱解毒,對於改善神志不清、精神萎靡等症狀起到輔助作用。

主治功效


內消神方主治功效分析

內消神方,據《瘍醫大全》所載,乃雷真君所傳,專治「多骨疽」。結合方劑組成及古文分析,可深入理解其治療原理及功效:

方劑組成與功效

  • 人參: 補氣固本,強心養血。此藥能扶助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對抗疾病。
  • 天花粉: 清熱生津,潤肺止渴。針對熱邪耗傷津液,導致口渴等症狀,能清熱生津以滋養陰液。
  • 大黃: 通便洩火,清熱解毒。針對體內熱毒積聚,引發的便祕或腫脹等,能通便排毒,引熱下行。
  • 蒲公英: 利尿消腫,清熱解毒。用於清熱解毒,並通過利尿作用消除腫脹,加速毒素排出。
  • 金銀花: 清熱解毒,涼血消癢。善於清解血分熱毒,針對熱毒導致的紅腫熱痛,以及皮膚瘙癢等症狀。
  • 薏苡仁: 健脾利濕,清熱排膿。一方面健脾祛濕,另一方面能清熱排膿,有助於化解膿腫。

治療原理分析

結合《華佗神方》對相關病證的論述,可知「多骨疽」之病因與熱邪相關。《華佗神方》中描述的病症:「本症之原,當由熱中所致,小便多於所飲,令人虛極短氣,食物皆消作小便,而又不渴」,指出病機為熱邪內盛,耗傷津液,導致氣虛。

內消神方針對此病機,以清熱解毒為主要治法,兼顧扶正固本:

  1. 清熱解毒: 大黃、蒲公英、金銀花皆具清熱解毒之功,可清除體內熱毒,減輕紅腫熱痛等症狀。
  2. 清熱生津: 天花粉能清熱生津,滋潤陰液,可緩解熱邪耗傷津液導致的口渴等症狀。
  3. 利濕排膿: 薏苡仁利濕健脾,可排除體內濕邪,並有助於排膿,化解膿腫。
  4. 扶正固本: 人參可補氣扶正,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對抗疾病,亦能與清熱藥物相協調,防止攻伐過度而傷正。
  5. 外治法: 《瘍醫大全》中提及,將藥末調成糊狀外敷,並以醋掃,可使藥力更易滲透,加速病竈內消。醋性酸收,可助藥物收斂,並加速藥物滲透,發揮內消作用。

主治功效總結

綜上所述,內消神方以清熱解毒、扶正固本、利濕排膿為主要治療原則,針對「多骨疽」之病機,通過內服外敷相結合,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化膿生肌的功效。其中,人參補氣固本,為抗病之本;清熱藥物則針對熱毒病因;薏苡仁利濕排膿,針對濕熱積聚。各藥相輔相成,共奏消疽之功。

傳統服藥法


人參3錢,天花粉3錢,大黃5錢,蒲公英1兩,金銀花2兩,薏苡仁3兩。
先用水6碗煎薏苡仁,取汁3碗,投藥再煎3碗,分作2次服,1日服2劑。即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內消神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便溏等。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骨及軟骨之惡性腫瘤(骨癌)慢性多發性(多病灶性)骨髓炎

相同名稱方劑


內消神方, 出處:《瘍醫大全》卷二十五。 組成:人參3錢,天花粉3錢,大黃5錢,蒲公英1兩,金銀花2兩,薏苡仁3兩。 主治:多骨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