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安體散中包含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安體散方劑常用於治療濕熱內蘊、脾胃不和所致的各種病症,茯苓可以健脾益氣,利水滲濕,協助其他藥物疏解濕熱,改善脾胃功能。
- 寧心安神:茯苓亦具有寧心安神的功效,可緩解因濕熱內蘊、脾胃不和所致的煩躁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安體散方劑中加入茯苓,可增強其安神定志之效,使治療效果更全面。
安體散中含有蒼朮,主要原因如下:
- 燥濕健脾:蒼朮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健脾之效。安體散以健脾祛濕為主要功效,蒼朮可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消除體內濕氣,進而改善體虛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
- 祛風散寒:蒼朮亦有祛風散寒之功,可驅散體內寒邪,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改善因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安體散中包含荊芥,主要是利用其疏散風熱、解表透疹的功效。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消腫止痛的作用。安體散主治麻疹初起,症見發熱、惡寒、鼻塞、流涕、咳嗽等。荊芥在此方劑中可以起到疏散風熱、宣肺透疹的作用,促進疹子透發,達到治療麻疹的目的。同時,荊芥還能解表止痛,緩解麻疹初起的頭痛、肢痛等症狀,是安體散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安體散方劑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散寒止痛: 防風性溫,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風寒入侵而引起的頭痛、肢體疼痛等症狀。安體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風寒濕痹等病症,防風的散寒止痛作用正好與方劑主治相符。
- 祛風止癢: 防風還具有祛風止癢的作用,可以有效緩解因風邪侵襲而引起的皮膚瘙癢、風疹等症狀。安體散中加入防風,可以增強方劑的祛風止癢效果,更全面地治療風寒引起的皮膚病症。
安體散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 黃芩味苦寒,善於清熱解毒,對於外感熱毒、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具有較好的療效。安體散本身為解毒散寒的方劑,黃芩的加入有助於增強其清熱解毒的作用。
- 止血生肌: 黃芩還具有一定的止血生肌功效,對於外傷出血、潰瘍等病症有一定療效。安體散中加入黃芩,有助於加速傷口癒合,促進組織再生,進一步提升其治療效果。
安體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其兩大功效:
一、補血活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能補血養血,活血行血,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血液循環。安體散多用於治療血虛、氣虛所致的各種疾病,當歸的補血活血功效能增強藥效,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二、調和藥性:安體散中可能存在一些性寒或性燥的藥物,而當歸性溫,能起到調和藥性、緩解藥物副作用的作用,使藥效更為平和、穏定。
總之,當歸在安體散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它既能補血活血,又能調和藥性,使藥效更佳。
安體散中加入蒲公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蒲公英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體內熱毒所致的各種疾病,如疔瘡、乳癰、癤腫等,蒲公英能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促進炎症消退,達到治療目的。
2. 利尿消腫: 蒲公英還具有利尿消腫的功效。對於因濕熱阻滯、水液停滯所致的水腫、腹水等病症,蒲公英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利尿消腫,改善症狀。
因此,安體散方劑中加入蒲公英,主要是為了發揮其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安體散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半夏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安體散多用於治療痰濕阻滯,咳嗽氣喘等症,半夏的加入有助於化解痰濕,緩解呼吸道症狀。
- 降逆止嘔: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能抑制胃氣上逆,止嘔止呃。安體散中若含有其他容易引起嘔吐的藥物,半夏的加入可以起到緩解嘔吐的作用,提高方劑的安全性及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安體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黃水瘡」,屬中醫外科濕瘡範疇,多因濕熱蘊結肌膚,或脾虛濕盛、外感風邪所致。其特徵為患處滲出黃色黏水,伴瘙癢或潰爛,常見於小兒頭面、四肢等部位。古代醫家以「安體」為名,意在調和體內濕熱、穩固肌表,以止瘡瘍滲液。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祛濕健脾:
- 茯苓(3錢):利水滲濕,助脾運化,從根本減少濕濁內生。
- 蒼朮(2錢):燥濕健脾,強化中焦運化功能,與茯苓協同根治濕源。
疏風止癢:
- 荊芥(2錢)、防風(1錢):辛散透表,祛風止癢。風邪易與濕熱相搏,加重瘡瘍,此二藥能截斷病勢,緩解瘙癢。
清熱解毒:
- 黃芩(1錢)、蒲公英(2錢):清泄肌膚濕熱,解毒消瘡。黃芩偏清上焦濕熱,蒲公英散結消腫,針對瘡瘍熱毒。
活血養血與化痰:
- 當歸(5錢):用量最重,既能活血促進瘡瘍癒合,又能養血潤燥,防風藥燥烈傷陰。
- 半夏(1錢):化痰燥濕,兼能散結,助消瘡瘍之痰濕凝滯。
全方配伍特點
- 標本兼治:以茯苓、蒼朮健脾祛濕治本,荊芥、防風疏風治標,佐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痰,構成祛濕清熱為主、風血並調之方。
- 攻補兼施:當歸養血防燥,半夏化痰而不傷正,適合濕熱兼血虛或久病者。
- 劑量比例:當歸用量獨大,突顯「血行則濕化」之理,符合「治風先治血」之思維。
推論現代對應症狀
此方除傳統黃水瘡外,或可類比於現代「濕疹繼發感染」、「膿疱瘡」等屬濕熱夾風證者,尤適合滲液明顯、瘙癢劇烈之情況。然具體應用需依證加減,非一成不變。
傳統服藥法
茯苓3錢,蒼朮2錢,荊芥2錢,防風1錢,黃芩1錢,當歸5錢,蒲公英2錢,半夏1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安體散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安體散,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一。 組成:茯苓3錢,蒼朮2錢,荊芥2錢,防風1錢,黃芩1錢,當歸5錢,蒲公英2錢,半夏1錢。 主治:黃水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