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升陽除濕防風湯中加入蒼朮,主要是基於其燥濕健脾、升陽散寒的功效。
蒼朮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散寒、升陽止瀉的作用。方劑中,蒼朮主要起到以下作用:
- 除濕健脾:蒼朮可燥濕化痰,健脾開胃,有助於祛除濕邪,恢復脾胃功能,改善水濕停滯所致的脾虛乏力、食少便溏等症狀。
- 升陽散寒:蒼朮具有升陽散寒的功效,可溫陽化氣,驅散寒邪,對於因陽氣不足、寒濕內侵所導致的肢體痠痛、畏寒肢冷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蒼朮的加入,可以有效地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升陽除濕、散寒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升陽除濕防風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散寒: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此方旨在升陽除濕,而風寒往往阻礙陽氣升發,因此加入防風以驅散風寒,助陽氣上升,達到溫陽除溼的目的。
- 疏散表邪: 防風還能疏散表邪,緩解濕邪入侵所致的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等症狀。此方主要用於治療濕邪困脾、陽氣不升的疾病,防風的疏散作用可以幫助排除溼邪,改善症狀。
總而言之,「防風」在「升陽除濕防風湯」中起着祛風散寒、疏散表邪的關鍵作用,輔助昇陽除溼,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升陽除濕防風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健脾利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方中加入茯苓,可以健脾益氣,利水滲濕,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祛除濕邪,升陽止瀉的功效。
- 助藥力: 茯苓性平和,能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既能增強藥效,又能防止藥性過於偏激,起到中和調和的作用,讓整體方劑更加安全有效。
升陽除濕防風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升陽除濕: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升陽除濕防風湯旨在治療脾陽不足,濕邪內困所致的疾病,白朮可補脾益氣,升舉脾陽,助脾運化水濕,達到除濕止瀉的效果。
- 固本培元,提升抵抗力:白朮還具有固本培元、增強機體免疫力的作用。在治療濕邪侵襲的過程中,白朮能提升機體抵抗力,防止濕邪反覆侵襲,起到預防和治療的雙重作用。
升陽除濕防風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疼痛: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的功效,能緩解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
- 協調藥性,防止燥烈傷陰:方中防風、羌活、獨活等藥性較為辛燥,容易耗傷津液,而白芍性微寒,可起到滋陰養血、緩解燥烈的作用,協調藥性,使藥物更能溫和有效地發揮作用。
升陽除濕防風湯中加入益智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益智仁具備健脾益氣,燥濕化痰之效。 升陽除濕防風湯旨在升發陽氣,祛除濕邪,而益智仁能健脾胃,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並能燥濕化痰,進一步促進濕邪排出體外,與方劑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 益智仁能改善脾腎陽虛,提升機體抗病能力。 升陽除濕防風湯常用於脾腎陽虛所致的濕邪困脾、氣虛乏力等症。益智仁可溫腎陽、補脾氣,改善脾腎陽虛,增強機體抵抗力,從而更有效地抵禦濕邪侵襲。
「升陽除濕防風湯」中加入半夏,是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燥濕化痰: 半夏味辛溫,入脾、胃經,善於燥濕化痰,對於脾胃濕阻、痰濕壅肺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此方旨在升陽除濕,而半夏的燥濕作用能促進濕氣排出,配合其他藥材,更有效地達到除濕目的。
- 降逆止嘔: 半夏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能抑制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噁心等症狀。方中加入半夏,有助於緩解因濕邪困脾、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提升療效。
總而言之,半夏在「升陽除濕防風湯」中,既能燥濕化痰,又能降逆止嘔,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升陽除濕防風湯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升陽除濕防風湯主要由以下藥材組成:
- 蒼朮:辛溫燥烈,升清陽,開諸鬱,燥濕健脾,和胃化滯,為君藥。
- 防風:辛溫,祛風解表,止痛散寒,勝濕升陽,為臣藥。
- 白朮:甘溫,補氣健脾,燥濕利尿,佐助蒼朮健脾。
- 茯苓:甘淡,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佐助蒼朮健脾。
- 白芍:酸寒,養血調經,柔肝止痛,斂陰和脾。
若胃寒泄瀉腸鳴,可加:
- 益智仁:溫腎固精,暖脾止瀉。
- 半夏:降逆止嘔,消痞散結。
主治功效
本方主治脾胃損傷,陽氣下陷,清濁倒置所致的各種病症。主要表現為:
- 大便異常:大便閉塞,或裡急後重,頻繁如廁卻難以解出,或有少量白膿或血便。
- 泄瀉:脾胃虛弱,運化失常導致的泄瀉,甚至完穀不化。
- 頭痛:濕邪犯上,清陽不升引起的頭痛。
治療原理
本方以升陽除濕為主要治療原則,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發揮作用:
- 升舉陽氣:方中蒼朮、防風辛溫升散,能升舉脾胃清陽之氣,使下陷之陽氣得以恢復。
- 健脾燥濕:蒼朮、白朮、茯苓均有健脾燥濕之功,能去除體內濕邪,恢復脾胃運化功能。
- 調和肝脾:白芍酸寒斂陰,能柔肝止痛,調和肝脾,防止肝木克土。
- 溫中止瀉:若胃寒泄瀉,加入益智仁、半夏,能溫暖脾胃,降逆止瀉。
總體而言,本方通過升舉清陽、健脾燥濕、調和肝脾等作用,調整脾胃功能,使清陽得升,濁陰得降,從而達到治療大便異常、泄瀉、頭痛等病症的目的。正如古文所言“舉其陽,則陰氣自降矣”。本方強調升陽,而非通利,故對於大便閉塞或裡急後重者,切忌使用通利之法,以免損傷正氣,加重病情。
傳統服藥法
蒼朮(泔浸、去皮淨)4兩,防風2錢,白朮1錢,白茯苓1錢,白芍藥1錢。升舉陽氣,升清降濁。
上(口父)咀、除蒼朮另作片子,水1碗半,煮至2大盞,納諸藥同煎至1大盞,去滓,空心食前稍熱服。
慎勿利之,利之則必致病重,反鬱結而不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健脾益氣,升陽除濕的作用,適合脾胃虛弱,水濕停聚腸道導致大便稀薄,伴有腸鳴腹瀉的患者使用。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脾胃。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升陽除濕防風湯, 出處:《李氏醫鑑》卷七。 組成:蒼朮(泔浸)4錢,防風2錢,茯苓1錢,白朮1錢,白芍1錢,益智仁5分,半夏5分。 主治:胃虛泄瀉腸鳴。
升陽除濕防風湯, 出處:《脾胃論》卷中。 組成:蒼朮(泔浸、去皮淨)4兩,防風2錢,白朮1錢,白茯苓1錢,白芍藥1錢。 主治:升舉陽氣,升清降濁。主治:脾胃虛弱,陽氣下陷,以致飧泄、濡瀉,或後重;便閉,及腸風下血,瀉註諸澀藥不效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