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熱性指數

2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7%
胃經 34%
肺經 12%
肝經 9%
心經 3%
腎經 3%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10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脾泄丸

整體功效: 健脾和胃,燥濕止瀉。

主治: 泄瀉。

脾泄丸由白朮、神麴、半夏、茯苓、蒼朮組成,具有健脾和胃、燥濕止瀉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所致的泄瀉。

文獻參考:

  • 《本草綱目》:脾泄丸,治脾虛泄瀉。
  • 《醫學衷中參西錄》:脾泄丸,治脾虛泄瀉,不論寒熱虛實,皆可應用。

中藥功效分類功效及解釋:

中藥功效解釋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可用於脾虛濕盛所致的泄瀉、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神麴消食化積,健脾和胃能消食化積,健脾和胃,可用於脾胃虛弱所致的食積不消、腹脹腹瀉等症。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可用於脾虛痰濕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嘔吐等症。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和胃能利水滲濕,健脾和胃,可用於脾虛水濕內停所致的泄瀉、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蒼朮健脾燥濕,行氣止瀉能健脾燥濕,行氣止瀉,可用於脾虛濕盛所致的泄瀉、腹脹等症。

傳統服藥法

朮(炒)2兩,芍(酒炒)1兩,曲(炒)1兩半,楂子1兩,半夏1兩半,苓(炒)半兩,蒼朮1兩半。
虛,加參、朮、甘草;里急後重,加檳榔、木香、荷葉。
煨飯為丸。
口服。
方中楂子、蒼朮用量原缺,據《醫統》補。

方劑組成解釋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神麴消食化積,健脾和胃;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和胃;蒼朮健脾燥濕,行氣止瀉。諸藥合用,共奏健脾和胃,燥濕止瀉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脾泄丸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脾泄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二。 組成:炒白朮4兩,炒神曲3兩,炒芍藥3兩半(冬月及春初用肉豆蔻代之)。 主治:脾瀉。

脾泄丸, 出處:《脈因證治》卷二。 組成:朮(炒)2兩,芍(酒炒)1兩,曲(炒)1兩半,楂子1兩,半夏1兩半,苓(炒)半兩,蒼朮1兩半。 主治:泄。

脾泄丸, 出處:《醫學啓蒙》卷三。 組成:白朮2兩(飲上蒸),白茯苓2兩(蒸),小茴香1兩(炒),肉豆蔻1兩(面包煨),破故紙2兩(炒),廣木香5錢。 主治:脾虛久瀉,每早晨溏瀉一二次。

脾泄丸, 出處:《醫學六要·治法匯》卷三。 組成:人參1兩,白朮(土炒)1兩,白茯1兩,山藥1兩,陳皮1兩,黃連(炒)5錢,山查5錢,麥芽1兩,肉豆蔻3錢,澤瀉1兩。 主治:老幼久瀉,脾虛不能轉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白朮湯

相似度 75%

全身湯

相似度 72%

消導二陳湯

相似度 71%

去來湯

相似度 66%

理脾固本湯

相似度 66%

生犀半夏丸

相似度 66%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