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黃膏

蒲黃膏

PU HUANG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0.4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6%
胃經 27%
心經 19%
肺經 8%
脾經 8%
肝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蒲黃膏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在該方劑組成中,蒲公英作為重要成分之一,其選用有著深層的中醫學原理。根據中醫理論,蒲公英性寒味甘苦,歸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功效,特別適用於治療各種因熱毒所引起的病症。此外,蒲公英還能利尿通淋,對於改善局部循環、促進炎症吸收亦有助益。在臨床應用上,蒲黃膏中的蒲公英能夠針對局部紅腫熱痛等癥狀發揮作用,加速病灶部位的康復過程。綜合來看,蒲公英的加入不僅強化了蒲黃膏清熱解毒的基本療效,更擴展了其適用範圍,使其成為治療多種皮膚及軟組織感染的理想選擇。

蒲黃膏中加入雄黃,主要基於其解毒殺蟲活血化瘀的功效。

雄黃性溫,味辛,歸心、肝、肺經,具有解毒殺蟲、消腫止痛、燥濕止癢等功效。其對皮膚癬菌、真菌等有抑制作用,能有效治療濕疹、皮炎、瘡瘍等皮膚病。同時,雄黃也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於因外傷引起的瘀腫、疼痛等症狀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因此,蒲黃膏中加入雄黃,可以增強其解毒殺蟲和活血化瘀的功效,使其對於各種皮膚病的治療效果更佳。

蒲黃膏中加入冰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止痛: 冰片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蒲黃本身也有清熱涼血的功效,二者結合,可以加強清熱止痛的效果,用於治療外傷腫痛、燒傷燙傷等症。
  2. 促進癒合: 冰片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並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預防傷口感染,配合蒲黃的活血化瘀功效,更能有效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冰片在蒲黃膏中扮演着重要的輔助角色,與蒲黃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消炎止痛、促進癒合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蒲黃膏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急性炎症非化膿期及淋巴腺結核」,屬中醫「癰腫」「瘰癧」範疇。古代醫家認為,此類證候多因熱毒鬱結、氣血凝滯所致,而蒲黃膏以清熱散結、活血化瘀為主要方向。細辛辛溫走竄,能通竅散邪;蒲黃活血止血,兼能消腫;杏仁潤燥散結,輔以炒曲末(可能為神麴)消積導滯,四藥相合,共奏疏通經絡、消散鬱熱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細辛(1分)
    性辛溫,善走竄通絡,能開宣耳竅、散風邪。雖性溫,但配伍寒涼藥可制其熱性,反助其散結之力。

  2. 蒲黃(1分)
    甘平,活血化瘀兼能止血,現代研究顯示其具抗炎作用。此處用於消散局部氣血壅滯,緩解腫痛。

  3. 杏仁(3分)
    苦微溫,富含油脂,可潤燥軟堅。其「去皮尖」炮製減去毒性,保留宣散之性,助細辛通竅,並化解痰濕凝結。

  4. 曲末(3分,微炒)
    推測為神麴,炒後增健脾消積之效,間接助氣血運行,防止痰濕再聚。

整體配伍思維

  • 動靜結合:細辛之「動」配蒲黃之「靜」,一散一收,調節局部氣血。
  • 潤燥並行:杏仁潤澤,佐以曲末燥濕,平衡津液代謝。
  • 外治直達病所:塞耳法使藥力直透患處,針對淋巴結腫或耳周炎症(如耳下腺腫)。

潛在機制推論
此方可能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1. 抗炎鎮痛:細辛揮發油與蒲黃黃酮協同抑制炎性介質。
  2. 改善微循環:蒲黃促進局部血液流通,加速代謝產物清除。
  3. 調節免疫:杏仁苷與神麴酵素或影響巨噬細胞活性,緩解淋巴結增生。

總體而言,蒲黃膏體現中醫「結者散之」原則,適合初期實熱未潰之證,然須辨明寒熱虛實,方證相應則效彰。

傳統服藥法


細辛1分,蒲黃1分,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曲末3分(微炒)。
上為末,研杏仁如膏,和勻,捻如棗核大。
綿裹塞耳中,日一易,以愈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有刺激性,不宜大劑量使用。

相關疾病


膀胱炎耳聾中耳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蒲黃膏, 出處:《聖惠、》卷三十六。 組成:細辛1分,蒲黃1分,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曲末3分(微炒)。 主治:耳卒聾。

蒲黃膏,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鮮蒲公英(洗淨,搗泥狀)125g,雄黃10g,冰片3g。 主治:急性炎症非化膿期及淋巴腺結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