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雄黃酊
XIONG HUANG DI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67)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9%
肝經 29%
胃經 19%
肺經 10%
脾經 10%
心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雄黃酊的組成中含有雄黃,主要原因如下:
- 雄黃的藥性: 雄黃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痛等功效。古籍記載,雄黃可用於治療蛇蟲咬傷、瘡瘍腫毒、風濕痺痛等症。
- 酒精的溶解作用: 酒精可以溶解雄黃中的有效成分,使其更容易被人體吸收,提高藥效。同時,酒精還具有殺菌消毒的作用,可以防止藥液變質。
因此,雄黃酊中加入雄黃,充分利用了雄黃的藥效和酒精的溶解、消毒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雄黃酊中包含冰片,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增強止痛消炎效果: 冰片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與雄黃的殺蟲止癢、消腫生肌作用相輔相成,能有效緩解皮膚炎症引起的疼痛和瘙癢。
- 促進藥物吸收: 冰片具有較強的穿透力,能促進雄黃等藥物更快地滲透皮膚,提高藥效,更有效地發揮治療作用。
此外,冰片亦有清涼、提神醒腦的功效,能緩解因皮膚病引起的煩躁不安,提升患者的舒適度。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雄黃酊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雄黃酊在古代中醫傳統應用中主要用於治療:
- 帶狀疱疹(俗稱「蛇串瘡」、「纏腰火丹」):此症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與肝膽濕熱、火毒蘊結有關,表現為皮膚起紅斑、簇集水泡,伴隨劇烈疼痛。
- 單純疱疹(中醫稱「熱瘡」):傳統認為與肺胃熱盛或肝經鬱熱有關,多見於口唇周圍的群集小水疱。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方劑組成
雄黃粉(50克)
- 性味歸經:辛、苦,溫;有毒,歸肝、胃經
- 傳統功效:解毒殺蟲、燥濕祛痰、截瘧
- 現代藥理:含二硫化二砷(As₂S₂),具有強效抗菌、抗病毒作用,特別是對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
冰片(0.5克)
- 性味歸經:辛、苦,微寒;歸心、脾、肺經
- 傳統功效:開竅醒神、清熱止痛
- 現代藥理:局部使用有止痛、消炎及輕微麻醉效果,能促進藥物透皮吸收
酒精(100毫升)
- 作為溶劑幫助有效成分釋出
- 具有消毒作用並促進藥物滲透
- 能快速揮發幫助藥液乾燥
配伍邏輯
- 雄黃與冰片相配:雄黃解毒為主,冰片輔助清熱止痛,二者協同增強局部抗病毒效果並緩解疼痛。
- 酒精載體:促進藥物溶解和皮膚滲透,同時本身有輕微收斂作用。
治療機制
直接抗病毒作用:
- 雄黃中的砷化合物能破壞病毒蛋白質結構
- 抑制疱疹病毒DNA複製
消炎與收斂作用:
- 減輕局部炎症反應
- 促進疱疹部位乾燥結痂
止痛效果:
- 冰片的神經鎮痛作用
- 酒精揮發帶來的清涼感緩解灼熱不適
中醫理論解釋
從中醫角度,此方體現「以毒攻毒」的治療原則:
- 雄黃辛溫有毒,能散能行,針對疱疹的濕熱毒邪
- 冰片芳香走竄,引藥直達病所
- 外用局部用藥避開內服毒性,專攻表皮毒邪
現代研究表明,此配方對於縮短疱疹病程、減輕症狀確有效果,其機理與抑制病毒繁殖和調節局部免疫反應有關。
傳統服藥法
雄黃粉50克,冰片0.5克,酒精100毫升。
混合外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帶狀疱疹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雄黃酊,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雄黃粉50g,冰片0.5g,酒精100ml。 主治:帶狀皰疹,單純皰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