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瘍雄冰膏

濕瘍雄冰膏

SHI YANG XIONG BING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中性 (1.09)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9%
肝經 29%
胃經 17%
肺經 12%
脾經 12%
心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濕瘍雄冰膏中包含雄黃,乃因其具備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1. 解毒殺菌: 雄黃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解毒殺菌之效。針對濕瘍所致的瘡瘍、腫毒,雄黃可有效消炎止痛,抑制細菌生長,加速傷口癒合。
  2. 燥濕止癢: 雄黃具有燥濕之功,能有效清除濕邪,並止癢止痛。對於濕熱所致的濕疹、皮炎等,雄黃可有效緩解症狀,促進皮膚修復。

因此,濕瘍雄冰膏中加入雄黃,可發揮其解毒殺菌、燥濕止癢的功效,達到治療濕瘍的目的。

濕瘍雄冰膏中加入冰片,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冰片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濕瘍常伴有熱毒,冰片可清熱解毒,消散濕熱,緩解疼痛。
  2. 止癢生肌,促進癒合: 冰片具有止癢、生肌的功效,可緩解濕瘍引起的瘙癢,促進傷口癒合,加速濕瘍的康復。

因此,冰片在濕瘍雄冰膏中發揮著重要的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止癢生肌的作用,有助於濕瘍的治療。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濕瘍雄冰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急性濕疹(風濕瘍)、匍行疹(火燎瘍)、脂溢性皮炎(面熱風毒)」,均屬濕熱毒邪蘊結皮膚之證。古代醫家認為,風濕熱邪交搏於肌腠,鬱而化火,可致皮膚紅腫、癢痛、滲液或乾燥脫屑。其命名「濕瘍」即點明濕邪為患,「雄冰」則彰顯以雄黃、冰片為核心的解毒鎮痛之效。

組成與方義解析

  1. 雄黃解毒散(雄黃為主)

    • 雄黃辛溫有毒,傳統用於「殺百毒,避瘴疫」(《神農本草經》),擅解瘡瘍熱毒,尤其濕熱蘊結之皮膚潰爛。其含硫化砷,具抑菌、殺蟲之效,對濕疹繼發感染或真菌性匍行疹有直接抑制作用。
  2. 冰片粉

    • 冰片辛苦微寒,能「散心火鬱熱」(《本草綱目》),外用清熱止痛、透皮開竅。其揮發性成分可快速緩解癢痛,並助雄黃藥性深入病所。與雄黃配伍,一溫一涼,共奏解毒止癢之效。
  3. 清涼膏

    • 清涼膏多由黃柏、黃連、黃芩等苦寒藥製成(注:原方未列細組成,依傳統推斷),功能清熱燥濕、斂瘡生肌。作為基質,既能稀釋雄黃毒性,又增強全方清熱滲濕之力,針對濕疹滲出、脂溢性皮炎之油膩痂皮。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解毒為主,清潤為輔:雄黃直折熱毒,冰片透散鬱火,清涼膏清解餘熱並保護創面,構成「峻藥緩釋」模式。
  • 標本兼顧:雄黃、冰片急治其標(止癢鎮痛),清涼膏調理其本(濕熱病機)。尤其脂溢性皮炎(面熱風毒)多因肺胃熱盛上攻,清涼膏之寒涼特性可降上焦之火。
  • 劑型設計:膏劑外敷使藥力持續作用,適合急性濕疹之滲出糜爛,避免散劑刺激患處。

此方體現中醫「以毒攻毒」「熱者寒之」思路,針對濕熱毒邪熾盛之皮膚病,通過局部清解、透散、收斂,達到迅速控制症狀之效。

傳統服藥法


雄黃解毒散1兩,冰片粉3錢,清涼膏8兩7錢。
清熱解毒,止癢定痛。
上藥調勻成膏。
外敷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濕瘍雄冰膏, 出處:《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組成:雄黃解毒散1兩,冰片粉3錢,清涼膏8兩7錢。 主治:清熱解毒,止癢定痛。主治:急性濕疹(風濕瘍),匍行疹(火燎瘡,脂溢性皮炎(面熱風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