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消癰散毒飲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散結: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散結、消腫止痛的功效。癰疽多因氣血瘀滯、熱毒蘊結所致,青皮能疏通氣血,使瘀滯消散,有助於消散腫毒。
2. 理氣解鬱:青皮具有理氣解鬱的作用,可緩解因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對於癰疽引起的疼痛,青皮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幫助患者減輕痛苦。
總之,青皮在消癰散毒飲中發揮著行氣散結、理氣解鬱的功效,有助於消除癰疽腫毒,改善患者症狀。
消癰散毒飲中加入川貝母,主要考量其清熱化痰與解毒功效。
川貝母性寒,味甘微苦,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散結消腫之效。對於癰腫毒瘡,其清熱解毒之性可消散熱毒,化解瘀積,同時可潤肺止咳,緩解毒素侵襲肺經所致的咳嗽、痰多等症狀。
因此,川貝母在消癰散毒飲中發揮着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的作用,有助於促進瘡瘍消退,恢復正常組織功能。
消癰散毒飲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天花粉味甘、苦,性寒,入肺、胃經。其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熱毒壅盛、癰疽腫痛、瘡瘍膿腫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天花粉在消癰散毒飲中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化腐生肌的效果,有效治療癰疽腫痛、瘡瘍膿腫等疾病。
消癰散毒飲中包含蒲公英,主要因其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的功效。
蒲公英性寒,味甘苦,歸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其藥理作用包括抗菌、抗炎、利尿、保肝等,對於各種熱毒引起的癰腫、瘡瘍、乳癰、瘰癧等病症有良好的療效。
在消癰散毒飲中,蒲公英與其他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中藥材配合使用,可以協同作用,加強清熱解毒、消散腫毒的效果,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消癰散毒飲中包含連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連翹性寒,味苦,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外感熱毒、癰腫瘡毒等症狀,連翹可以有效清熱解毒,並促進膿液排出,加速傷口癒合。
- 配伍增效:連翹與其他藥材配伍,可以增強其功效。例如,連翹與金銀花、蒲公英等藥物搭配,可以更好地清熱解毒;與赤芍、丹皮等藥物搭配,可以更好地消腫散結。
總之,連翹在消癰散毒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可以有效治療各種癰腫瘡毒。
消癰散毒飲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當歸性溫,味甘辛,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癰疽多因外邪入侵,氣血瘀滯所致,當歸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幫助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 補血養血,增強抵抗力: 當歸同時具有補血養血的功效,可改善血虛狀態,增強機體抵抗力,幫助抵禦外邪入侵,促進傷口癒合。
總之,當歸在消癰散毒飲中既可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又可補血養血,增強抵抗力,有助於改善癰疽的症狀,促進其痊癒。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消癰散毒飲》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見載於《觀聚方要補》,主治「乳癰,惡寒發熱,焮腫疼痛」。乳癰即乳腺炎,多因肝胃鬱熱、乳汁鬱積或外感邪毒,導致局部氣血壅滯,化熱成膿。其症狀以乳房紅腫熱痛為主,伴隨惡寒發熱等外感熱證。此方以清熱解毒、疏肝散結、活血消腫為法,針對乳癰初期熱毒蘊結、氣血不暢之病機。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配伍
- 青皮(2錢):味苦辛,性溫,入肝、胃經。功擅疏肝破氣、散結消滯,針對乳癰因肝氣鬱結、乳汁不通之病機,為君藥之一。
- 浙貝母(2錢):味苦,性微寒,清熱化痰、散結解毒。其開鬱散結之力強,助青皮疏解肝鬱,兼清熱毒。
- 天花粉(2錢):味甘微苦,性寒,清熱生津、消腫排膿。用於熱毒熾盛之焮腫,兼防熱傷陰液。
- 蒲公英(1握,搗汁):味苦甘,性寒,為清熱解毒、消癰散結要藥,尤善治乳癰。其汁液直取,藥力更捷。
- 連翹(1錢5分):味苦,性微寒,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為「瘡家聖藥」,助蒲公英增強解毒之力。
- 鹿角屑(1錢5分):味鹹性溫,活血散瘀、消腫潰堅。取其溫通行散之性,助氣血通暢,雖性溫但與寒藥配伍,無助熱之弊。
- 當歸(1錢5分):味甘辛,性溫,活血養血、止痛。防寒涼藥過於凝滯,兼顧氣血調和。
- 水酒合煎:酒性辛溫,可行藥勢、助活血通絡,使藥力速達病所。
2. 組方邏輯
- 清解為主,兼顧行散:方中以蒲公英、連翹、浙貝母、天花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直折熱毒;青皮、鹿角屑疏肝破滯、活血消腫,從氣分與血分雙向調暢。
- 標本兼治:既用寒涼藥清熱解毒治其標(熱毒焮腫),又藉青皮、當歸、鹿角屑調肝活血治其本(氣滯血瘀)。
- 藥勢導向:酒煎增強行散之力,尤適乳癰局部氣血壅滯之病位特性。
三、可能的功效延伸
本方雖主治乳癰,然其「清熱散結、活血消腫」之法,亦可推廣用於其他體表癰腫初起,如癤腫、淋巴結炎等屬熱毒壅滯者。然須辨證為實熱證,若膿成已潰或陰疽寒凝則非所宜。
四、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以疏肝清胃、解毒散結為核心,通過:
- 清熱解毒(蒲公英、連翹、天花粉)以消炎退熱;
- 疏肝通絡(青皮、鹿角屑)以破滯散結;
- 活血養血(當歸、酒)以止痛生新。
諸藥協同,共奏消癰散毒之效,體現中醫「既病防變」的早期干預思想。
傳統服藥法
青皮2錢,浙貝母2錢,天花粉2錢,蒲公英(開黃花,即滿地金錢)1握(搗汁),連翹1錢5分,鹿角屑1錢5分,當歸1錢5分。
水、酒各1鐘,煎服。
本方方名,《觀聚方要補》引作「消癰散毒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乳癰。
- 本方中的青皮、川貝母、天花粉、蒲公英、連翹、當歸均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過量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本方。
- 服用本方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
- 如有不適,應及時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消癰散毒飲, 出處:《玉案》卷六。 組成:青皮2錢,浙貝母2錢,天花粉2錢,蒲公英(開黃花,即滿地金錢)1握(搗汁),連翹1錢5分,鹿角屑1錢5分,當歸1錢5分。 主治:乳癰,惡寒發熱,焮腫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