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肝經 16%
胃經 15%
心經 11%
脾經 8%
膽經 6%
大腸經 6%
膀胱經 5%
小腸經 3%
心包經 3%
三焦經 3%
腎經 1%
肺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膽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7

主治功效

**黃連上清丸 **

整體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主治

目眩暈,暴發火眼,牙齒疼痛,口舌生瘡,二便秘結。

頭目眩暈,是由於肝陽上亢風熱上擾所致;暴發火眼,是由於肝火上炎,灼傷目睛所致;牙齒疼痛,是由於風熱牙齦腫痛所致;口舌生瘡,是由於胃火上炎,灼傷舌頭所致;二便秘結,是由於大腸熱結所致。本方由黃連、大黃、連翹、薄荷、防風、黃芩、荊芥、梔子、桔梗、石膏、黃柏、蔓荊子、白芷、甘草、川芎、菊花等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頭目眩暈、暴發火眼、牙齒疼痛、口舌生瘡、二便秘結等症。

黃連苦寒,清熱燥濕;大黃苦寒,瀉火通便;連翹苦寒,清熱解毒;薄荷辛涼,疏散風熱;防風辛溫,祛風解表;黃芩苦寒,清熱燥濕;荊芥辛溫,疏散風熱;梔子苦寒,清熱瀉火;桔梗宣肺利咽;石膏寒涼,清熱瀉火;黃柏苦寒,清熱燥濕;蔓荊子辛涼,疏散風熱;白芷辛溫,祛風解表;甘草甘平,緩急和中;川芎辛溫,活血行氣;菊花辛涼,疏散風熱。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功。

本方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文獻參考

本草綱目》:黃連上清丸,治頭目眩暈,暴發火眼,牙齒疼痛,口舌生瘡,二便秘結。

醫學衷中參西錄》:黃連上清丸,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治頭目眩暈,暴發火眼,牙齒疼痛,口舌生瘡,二便秘結。

中醫方劑學》:黃連上清丸,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治頭目眩暈,暴發火眼,牙齒疼痛,口舌生瘡,二便秘結。

傳統服藥法

黃連8錢,黃芩1兩6錢,黃柏4錢,大黃4錢,山梔1兩6錢,連翹4錢。
清瀉熱毒,降低血壓。
上為細粉,涼開水泛為丸,如綠豆大。
大人1日服2次,每次服2-3錢;小兒按年齡服用,開水送下。
衰弱人或久瀉後所發之五官發炎等症忌服。

相關疾病

梅尼爾氏病
心內膜炎
角膜炎
心包炎
低血壓
慢性腎衰竭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
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
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
風濕性心臟病
二尖瓣狹窄
高血壓性心臟病
高血壓性腎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連上清丸,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西安方)。 組成:黃連8錢,黃芩1兩6錢,黃柏4錢,大黃4錢,山梔1兩6錢,連翹4錢。 主治:清瀉熱毒,降低血壓。主治:急性腸胃炎,便秘,血壓過高,頭部充血,五官發炎。

黃連上清丸, 出處:《飼鶴亭集方》。 組成:黃連8兩,黃芩8兩,黃柏8兩,山梔8兩,大黃12兩,連翹6兩,薑黃6兩,玄參4兩,薄荷4兩,歸尾4兩,菊花4兩,葛根2兩,川芎2兩,桔梗2兩,天花粉2兩。 主治:清化三焦積熱,通便。主治:三焦熱積,赤眼初起,咽喉疼痛,口舌生瘡,心膈煩熱,小便赤澀,一切風熱之症。

黃連上清丸, 出處:《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黃連8兩,大黃256兩,連翹64兩,薄荷32兩,防風32兩,復花16兩,黃芩64兩,芥穗64兩,梔子(炒)64兩,桔梗64兩,生石膏32兩,黃柏32兩,蔓荊子(炒)64兩,白芷64兩,甘草32兩,川芎32兩,菊花128兩。 主治:清熱通便,消炎散風。主治:頭目眩暈,暴發火眼,牙齒疼痛,口舌生瘡,二便秘結。

黃連上清丸,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撫順方)。 組成:黃連5兩(一方1兩半),薄荷5兩,羌活3兩,歸尾8兩,大黃10兩,荊芥4兩,木賊3兩,桔梗4兩,菊花5兩,生地5兩,黃柏5兩,防5兩,黃芩5兩,山梔5兩,連翹5兩,白芷3兩,荊子3兩,川芎3兩,甘草2兩。 主治:清火生津,辛涼解熱。主治:鬱火上灼,頭暈目眩,火眼暴發,耳鳴鼻乾,口瘡唇裂,牙痛齦腫,鼻衄煩熱,舌乾喜冷,燥渴貪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牛黃上清丸

相似度 96%

上清丸

相似度 85%

芩連上清丸

相似度 85%

芎菊上清丸

相似度 78%

清上防風湯

相似度 78%

菊霜

相似度 77%

黃連上清膏

相似度 76%

靈丹

相似度 76%

破壁擒王飲

相似度 75%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