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消風養血湯」中加入「麻黃」,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 解表散風: 麻黃性溫,具有發汗解表、宣肺通竅之效,可驅散體內風邪,改善風寒阻滯所致的皮膚瘙癢、疹子等症狀。
- 通絡活血: 麻黃微辛,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有助於血液運行通暢,從而促進皮膚血液供應,減輕因血瘀造成的皮膚問題。
總之,麻黃在「消風養血湯」中起到解表散風、通絡活血的雙重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消風止癢、養血潤膚的效果。
消風養血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調和藥性:消風養血湯以清熱涼血、祛風止癢為主要功效,其中多用寒涼藥物。甘草性甘平,味甘而性緩和,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過於寒涼之弊,避免傷脾胃,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二、增強療效:甘草能解藥毒、緩解藥物副作用,同時也具有補脾益氣之功。在消風養血湯中,甘草能與其他藥物相互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消風養血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 養血柔肝,和血止痛:白芍味苦酸,性微寒,歸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和血止痛的功效。消風養血湯針對的是風熱襲肺、血燥津傷所致的皮膚病症,白芍可以滋養血氣,緩解皮膚乾燥、瘙癢等症狀。
- 緩急止痛,調和營衛:白芍還具有緩急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風熱引起的皮膚疼痛,並協同其他藥材,調和營衛,促進氣血運行,改善皮膚的血液循環,幫助皮膚恢復健康。
消風養血湯中加入白芷,主要源於其疏風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
白芷味辛、性溫,歸肺、胃經。其能疏散風寒,通利鼻竅,對於風寒襲肺、鼻塞流涕等症狀有明顯療效。此外,白芷還能活血止痛,對於風寒痺痛、頭面部疼痛等症狀也有幫助。
因此,白芷在消風養血湯中,不僅有助於祛除風寒,改善鼻竅通氣,更能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進一步提升湯劑的治療效果。
消風養血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方面作用:
- 疏散風邪,活血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膽經,具有疏散風邪、活血止痛之效。對於風邪引起的頭痛、頭暈、肢體麻木等症狀,川芎能有效疏散風邪,改善血行,起到止痛作用。
- 調和營衛,養血柔肝: 川芎可促進氣血運行,調和營衛,使氣血流通,有利於改善面色蒼白、血虛等症狀。同時,川芎亦能養血柔肝,對於肝血不足、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消風養血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養血,潤燥生津: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生津之功效。消風養血湯主要針對風熱燥邪侵犯肌膚,導致皮膚發紅、乾燥、瘙癢等症狀。當歸可補血養血,滋潤肌膚,緩解因血虛津虧導致的皮膚乾燥,進而起到消風養血之效。
- 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 當歸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皮膚營養供應,加速修復受損的肌膚組織,從而加速皮膚病的康復。
因此,消風養血湯中加入當歸,可有效補血養血,潤燥生津,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皮膚病症。
消風養血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邪,止癢止痛: 防風味辛、性微溫,具有祛風解表、止痛止癢的功效。對於風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疼痛等症狀,防風能有效疏散風邪,緩解症狀。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消風養血湯中其他藥物多為滋陰養血之品,加入防風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避免滋膩的作用,使藥效更協調,更利於體內吸收和利用。同時,防風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皮膚營養供應,促進皮膚修復,有助於更有效地治療皮膚病。
消風養血湯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消散風熱: 紅花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對於風熱所致的皮膚病,如風疹、濕疹等,紅花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助於消散風熱,緩解症狀。
- 養血潤燥,改善膚色: 紅花亦有養血潤燥的功效,可改善因風熱侵襲導致的皮膚乾燥、粗糙等問題,使膚色紅潤光澤。
因此,紅花在消風養血湯中起到活血化瘀、消散風熱、養血潤燥的作用,有效改善風熱所致的皮膚病症。
消風養血湯中包含菊花,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菊花性寒,味甘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消風養血湯常用於治療風熱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菊花能清熱解毒,消散風熱,緩解皮膚炎症。
- 清肝明目,涼血止血: 菊花有清肝明目的功效,可改善因風熱上攻引起的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此外,菊花還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以緩解因風熱引起的出血症狀,如鼻出血、皮膚出血等。
因此,消風養血湯中加入菊花,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清肝明目、涼血止血的功效,增強方劑的治療效果。
消風養血湯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解表散風:荊芥性辛溫,具有解表散風之效,能驅散外邪,消除風熱之邪,從而緩解風熱型皮膚病的表症,如發熱、頭痛、鼻塞等。
2. 活血通絡:荊芥還具有活血通絡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利於消散血瘀,改善皮膚病引起的紅腫、瘙癢等症狀。
因此,荊芥在消風養血湯中,既能解表散風,又能活血通絡,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風熱型皮膚病的功效。
消風養血湯中加入決明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明目: 決明子性涼,味甘苦,具有清肝明目、降壓降脂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肝火上炎、風熱上攻所致的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消風養血湯主要針對風熱邪毒侵襲所致的皮膚病,而決明子的清熱明目作用有助於清除風熱之邪,促進皮膚恢復。
- 通便潤腸: 決明子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能改善便祕,對於因風熱邪毒內蘊、濕熱阻滯所致的便祕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消風養血湯若用於治療伴有便祕的皮膚病,決明子的通便作用可促進毒素排出,有利於病情的恢復。
消風養血湯中包含蔓荊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蔓荊子味辛、性微寒,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止痛的效果。消風養血湯主治風熱上攻,引起的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等症狀。蔓荊子可以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改善頭部的症狀。
- 涼血止血,改善血瘀:蔓荊子亦有涼血止血的作用,能改善血瘀引起的頭痛、目眩等症狀。消風養血湯中,蔓荊子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清熱涼血、疏風止痛的效果。
消風養血湯中加入石決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肝明目,熄風止痙: 石決明味甘鹹寒,入肝經,具有清肝明目、熄風止痙的功效。對於肝陽上亢、肝風內動引起的眩暈、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痙攣抽搐等症狀,石決明能有效緩解。
- 滋陰養血,潤燥生津: 石決明亦有滋陰養血、潤燥生津的功效。消風養血湯多用於治療血虛風燥、肝腎陰虛所致的皮膚病,石決明可以補充陰血,改善皮膚乾燥、瘙癢等症狀。
消風養血湯中包含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桃仁味苦甘,性微溫,入心、肝、肺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之效。對於風熱血燥導致的面色發紅、皮膚粗糙、口乾舌燥等症狀,桃仁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達到消風養血之目的。
- 軟堅散結: 桃仁還能軟堅散結,對於風熱血燥引起的皮膚病變,如痤瘡、濕疹等,桃仁能促進組織修復,消散積聚,改善皮膚狀況。
因此,消風養血湯中加入桃仁,可以有效地改善風熱血燥引起的各種症狀,達到消風養血之功效。
主治功效
消風養血湯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病症
眼痛赤腫。
病因病機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消風養血湯主治「眼痛赤腫」。此症之「痛」乃因邪氣實,「赤」乃因風熱傷血,「腫」則為風熱上壅所致。眼為肝之竅,目疾與肝經關係密切。風熱之邪侵襲肝經,上攻於目,導致氣血瘀滯,發為目赤腫痛。
治療原理
消風養血湯的治療原理,可從「疏風清熱」和「活血養血」兩方面來理解:
1. 疏風清熱,消腫止赤
方中多味藥材具有疏風清熱之效:
- 荊芥、防風、白芷、麻黃: 辛溫發散,疏風解表,使在表之風邪得以透散。
- 菊花、蔓荊子: 辛涼疏散,清利頭目,疏散上壅之風熱。
- 薄荷(原文未列,但常與本方合用): 辛涼透散,清熱解毒,加強疏散風熱之力。
- 蟬衣、桑葉(《醫方論》建議添加): 疏散風熱,清肝明目。
諸藥合用,可有效疏散風熱之邪,清解上壅之熱毒,從而減輕眼部紅腫症狀。
2. 活血養血,和肝止痛
- 當歸、白芍: 養血活血,調和肝血。當歸補血活血,白芍養血斂陰,柔肝止痛,二者合用,可補益肝血,緩解肝經之急迫。
- 川芎: 活血行氣,上行頭目,引導諸藥上達病所。
- 桃仁、紅花: 活血化瘀,消散眼部瘀滯。
- 丹皮(《醫方論》建議添加):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 草決明、石決明: 清肝明目,平抑肝陽。草決明清肝火,石決明平肝陽,二者合用,可清瀉肝經之火熱,使目竅清明。
以上藥物共奏活血養血,調和肝脈之功。肝血充盈,肝脈調和,則眼部氣血運行通暢,瘀滯得消,疼痛自止。
3. 調和諸藥
- 甘草: 調和諸藥,並能緩急止痛,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
總結
消風養血湯通過疏風清熱、活血養血、和肝止痛的綜合作用,達到治療眼痛赤腫的目的。方中疏風清熱藥物針對病因,消除風熱之邪;活血養血藥物針對病機,改善眼部氣血循環,恢復肝經氣機的條達;甘草調和諸藥,使全方藥效協同。諸藥合用,標本兼顧,使風熱得散,瘀血得消,肝氣得和,則目赤腫痛諸症自愈。
傳統服藥法
荊芥5分,蔓荊子5分,菊花5分,白芷5分,麻黃(去節)5分,桃仁(去皮尖)5分,紅花(酒炒)5分,防風5分,川芎5分,當歸(酒洗)1錢,草決明1錢,石決明1錢,白芍藥(酒炒)1錢,甘草1錢。
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孕婦及月經量過多的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消風養血湯, 出處:《醫方考》卷五。 組成:荊芥5分,蔓荊子5分,菊花5分,白芷5分,麻黃(去節)5分,桃仁(去皮尖)5分,紅花(酒炒)5分,防風5分,川芎5分,當歸(酒洗)1錢,草決明1錢,石決明1錢,白芍藥(酒炒)1錢,甘草1錢。 主治:眼痛赤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