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地黃湯

QIN JIAO DI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肺經 20%
脾經 15%
胃經 15%
心經 10%
膀胱經 7%
膽經 5%
心包經 2%
腎經 2%
大腸經 2%
肝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膽經
心包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秦艽地黃湯以秦艽為君藥,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風止痛:秦艽性苦寒,善於疏散風寒濕邪,止痛止癢。方中以其為主,可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如筋骨疼痛、肌肉痠痛、關節腫痛等症狀。
  2. 清熱除濕:秦艽亦有清熱除濕之功,可配合生地黃、熟地黃等藥物,共同清熱涼血,滋陰潤燥,改善因濕熱引起的疼痛和不適。

總之,秦艽在秦艽地黃湯中扮演著疏風止痛、清熱除濕的重要角色,是方劑的核心藥物。

秦艽地黃湯中使用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 滋陰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解毒的功效。秦艽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但其性燥烈,容易耗傷陰血。加入生地黃可以滋陰降火,防止秦艽燥烈傷陰,達到陰陽調和的效果。

二、 配伍協調: 生地黃與秦艽在性味上相輔相成,生地黃寒涼,秦艽溫燥,二者合用可以互相制約,達到寒熱平衡,增強藥效。同時,生地黃還能緩解秦艽的毒副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秦艽地黃湯中包含當歸,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1. 補血活血,緩解疼痛: 秦艽地黃湯主治風寒濕痺,腰膝痠痛,四肢麻木等症。當歸具有補血活血、養血調經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緩解疼痛和麻木。
  2. 滋陰潤燥,協調藥性: 地黃味甘性寒,滋陰潤燥,但偏於寒涼,容易損傷陽氣。當歸味甘性溫,可補益氣血,調和藥性,避免地黃寒涼之性過於明顯,避免傷及脾胃。

因此,當歸的加入,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更能滋陰潤燥,協調藥性,使藥效更佳。

秦艽地黃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原因如下:

  1.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能活血化瘀、通經止痛,對於秦艽地黃湯所治療的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能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
  2.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川芎還具有疏散風寒的功效,對於因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疼痛,可以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也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應,減輕炎症反應。

秦艽地黃湯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協同作用: 秦艽善於祛風濕,而羌活則以解表散寒見長。兩者合用,可發揮「相輔相成」的作用,既能祛除風濕之邪,又能散寒解表,更能有效治療風寒濕痹之症。

二、增強療效: 羌活辛溫,可助秦艽之苦寒更易入經,更有效地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秦艽地黃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痛: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解表、止痛止癢的功效。秦艽地黃湯主治風寒濕痹,關節疼痛,而防風能夠疏散風寒,緩解疼痛,增強方劑的止痛效果。
  2. 調和藥性: 秦艽性寒,地黃性寒,容易損傷陽氣,而防風性溫,可緩和寒涼之性,防止藥物過寒損傷脾胃,使藥性更溫和,更加適合患者服用。

綜上,防風的加入,既能增強方劑的祛風止痛效果,又能調和藥性,使其更安全有效。

秦艽地黃湯方劑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解表透疹: 秦艽地黃湯主治風寒濕痺,兼有表證者。荊芥辛溫,善於疏散風熱,宣發腠理,可助秦艽解表散寒,使邪氣從表而解,避免內陷。
  2. 升清降濁,通絡止痛: 方中地黃滋陰補血,秦艽祛風除濕,但僅止於解表散寒,尚需通絡止痛。荊芥能升清降濁,通達經絡,協同秦艽疏通經脈,使藥力直達病所,達到止痛的效果。

秦艽地黃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之性。秦艽性寒,生地黃性寒涼,甘草可以緩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對脾胃造成負擔。
  2. 增強療效: 甘草與秦艽、生地黃配伍,可以增強其祛風濕、涼血活血的功效。甘草能解毒,可以減輕秦艽、生地黃的毒性,使藥效更安全、有效。

秦艽地黃湯方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風通竅,散寒止痛: 白芷性溫,具有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的功效。秦艽地黃湯以滋陰補腎為主,但寒邪阻滯也可導致腰膝疼痛,白芷的加入可協同秦艽散寒止痛,改善疼痛症狀,提高療效。
  2. 祛風止癢,配合地黃: 白芷亦有祛風止癢之效,可配合地黃滋陰潤燥,共同改善因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的皮膚瘙癢、乾燥等症狀。

秦艽地黃湯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升陽舉陷: 升麻性味辛溫,具有升陽舉陷之功。方中地黃滋陰潤燥,易致氣虛下陷,升麻可補氣升陽,託陷固表,避免地黃過於滋膩,導致脾胃不運。
  2. 疏風散寒: 秦艽地黃湯主治風寒濕痹,升麻可疏散風邪,散寒止痛,配合秦艽、地黃等藥物,共奏祛風散寒,止痛除濕之效。

秦艽地黃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急止痛: 秦艽性苦寒,擅長祛風濕,但亦易傷陰。白芍味苦酸甘,性微寒,入肝脾經,能緩解秦艽的寒涼之性,並斂陰止痛,使藥性更加平和,防止寒涼傷陰,減輕藥效帶來的不適。
  2. 調和藥性: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之功效,可緩解秦艽地黃湯中其他藥材的燥熱之性,使藥效更趨於平衡,避免燥熱傷陰,更能有效地治療疾病。

秦艽地黃湯為一經典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肝腎陰虛所致的頭暈目眩、耳鳴、腰膝酸軟等症狀。其組成包括秦艽、熟地黃、山茱萸、丹皮、茯苓、澤瀉及牛蒡子等多種中藥材。其中,牛蒡子作為此方的一個重要成分,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在秦艽地黃湯中加入牛蒡子,主要是考慮到對於肝腎陰虛兼有外感風熱或內熱盛者,單純滋補可能導致邪氣滯留,因此需配合使用能疏散表邪、清熱解毒的藥材。牛蒡子不僅能夠幫助清除體內的熱毒,還可以增強人體對外來致病因素的抵抗力,使整體療效更為全面。如此一來,秦艽地黃湯既可滋補肝腎之陰,又能疏散風熱,適應範圍更廣,臨床應用更具靈活性。

秦艽地黃湯為一經典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肝腎陰虛所導致的頭暈目眩、耳鳴、腰膝酸軟等症狀。此方由多種草藥精製而成,其中包括蔓荊子。蔓荊子性微寒、味辛,歸肝、胃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功效。在秦艽地黃湯中加入蔓荊子,能夠增強整個方劑清熱明目的作用,對改善因肝腎陰虛而引起的頭痛、目赤等症有顯著效果。此外,蔓荊子還能調節肝氣,緩解因肝氣鬱結所導致的情緒波動和失眠等問題。因此,蔓荊子在此方中的應用,不僅可以輔助主藥秦艽、地黃滋補肝腎,還能針對性的解決患者可能伴隨的其他不適,使整體療效更加全面和完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秦艽地黃湯 」,主要成分是:秦艽,生地黃,當歸,川芎,羌活,防風,荊芥,甘草,白芷,升麻,白芍,牛蒡子,蔓荊子。

秦艽地黃湯 是一種中藥方劑,由秦艽、生地黃、當歸、川芎、羌活、防風、荊芥、甘草、白芷、升麻、白芍、牛蒡子和蔓荊子等13味藥材組成。這種藥方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祛風除濕、活血化瘀、補血養肝等功效,臨牀上用於治療風熱血燥引起的筋骨疼痛。

秦艽具有清熱瀉火、祛風除濕、清熱利尿和強筋骨的功效。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羌活具有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

防風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荊芥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白芷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等功效。

升麻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功效。

牛蒡子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肺熱利咽、利水消腫和清熱解毒等功效。

蔓荊子具有發汗解表、散風熱、活絡止痛、清肝明目的功效。

總體而言,秦艽地黃湯 是一種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祛風除濕、活血化瘀、補血養肝等功效的中藥方劑,臨牀上用於治療風熱血燥引起的筋骨疼痛。

傳統服藥法


秦艽1錢,熟地黃(自制)1錢,當歸1錢,川芎1錢半,芍藥1錢半,牡丹1錢半,白朮1錢半,茯苓1錢半,鈎藤鈎1錢,柴胡3分,甘草(炙)3分。
水煎服。
本方改為丸劑,名「秦艽地黃丸」(見《中國醫學大辭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秦艽地黃湯性涼,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秦艽地黃湯,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六。 組成:秦艽、丹皮、茯苓、白朮、鉤藤、甘草、生地、柴胡。 主治:臂熱。

秦艽地黃湯, 出處:《癧瘍機要》卷下。 組成:秦艽1錢,生地黃1錢,當歸1錢,川芎1錢,羌活1錢,防風1錢,荊芥1錢,甘草1錢,白芷1錢,升麻1錢,白芍藥1錢,大力子(蒸)1錢,蔓荊子1錢。 主治:風熱血燥,筋骨作痛。

秦艽地黃湯, 出處:《校注婦人良方》卷三。 組成:秦艽1錢,熟地黃(自制)1錢,當歸1錢,川芎1錢半,芍藥1錢半,牡丹1錢半,白朮1錢半,茯苓1錢半,鉤藤鉤1錢,柴胡3分,甘草(炙)3分。 主治:肝膽經風熱血燥,肩臂疼痛,或筋脈引急,或時牽痛,其內症發熱,或寒熱晡熱,月經不調,或肢體痠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