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當歸散中加入大黃,是因其具有瀉熱通便之效,用於治療熱結便祕。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涼血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對於因熱結於腸,導致便祕、腹痛、口苦、舌苔黃膩等症狀,大黃可以清熱瀉火,通利腸道,促進排便,達到緩解便祕的目的。
同時,大黃與當歸配伍,一寒一溫,相輔相成,既能瀉熱通便,又能養血活血,使治療更加全面有效。
大黃當歸散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 大黃性寒,瀉熱通便力強,易傷脾胃。當歸性溫,補血活血,能緩和瀉下之性,防止傷脾胃。
- 補血養血: 大黃瀉熱後,可引起氣血虛弱,而當歸能補血養血,使瀉熱後氣血不虛,有助於恢復體力。
總之,當歸在方劑中起到調和藥性,補血養血的作用,使藥物功效更佳,副作用更小。
大黃當歸散為一經典中醫方劑,其組成精妙,旨在調和血氣,疏通腸腑。方中大黃苦寒,能瀉熱通便,行瘀破結;當歸甘溫,善於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二者相伍,一散一補,共奏活血化瘀之功。而加入木賊,則是取其辛平之性,能疏散風熱,利水消腫,尤長於目疾。木賊在此方中,不僅增強了方劑的疏散作用,對因風熱所致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有獨特療效,還能輔助其他藥材,促進整體療效的提升。因此,木賊雖非方中主藥,卻是不可或缺的協同成分,使大黃當歸散在治療血瘀兼風熱之疾時,效果更佳圓滿。
大黃當歸散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
- 清熱瀉火:大黃當歸散主治血熱妄行、瘀血阻絡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黃芩性寒,能清熱瀉火,可抑制血熱妄行,減少出血量。
- 燥濕止痢:若出血伴隨腸胃濕熱,黃芩的燥濕止痢作用可以改善腹瀉,減少出血。
總之,黃芩的加入能協調大黃當歸散的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功效,提高其治療效果。
大黃當歸散中加入梔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性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效。方中加入梔子,可與大黃、當歸等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清熱瀉火之力,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疾病。
- 緩解肝鬱:梔子入肝經,可疏肝理氣,緩解肝鬱氣滯。當歸活血化瘀,也能改善肝鬱氣滯所致的胸悶、脅痛、月經不調等症。兩者配合,可增強疏肝解鬱之效,使藥效更為全面。
大黃當歸散中加入菊花,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菊花性涼,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疏風散熱之功效,可輔助大黃瀉火通便,清熱解毒,緩解因熱毒壅滯所致的便祕、口臭、口苦等症狀。
- 涼血止血: 菊花還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輔助當歸活血化瘀,涼血止血,對於因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如便血、痔瘡出血等,具有一定療效。
因此,大黃當歸散中加入菊花,不僅能增強瀉火通便功效,還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使藥效更加全面,更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大黃當歸散中加入蘇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蘇木味甘苦,性涼,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與大黃、當歸等藥物配伍,能更好地促進血液循環,清除瘀血,緩解疼痛,適用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症狀。
- 涼血解毒,清熱利濕:蘇木亦具涼血解毒、清熱利濕的功效。對於熱毒蘊結、濕熱下注所致的紅腫熱痛,可與大黃、當歸等藥物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作用。
大黃當歸散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調理血液循環和改善相關症狀。其中,紅花作為方劑中的一種重要成分,其加入具有多重意義。首先,紅花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調經,對於女性調理月經不順、痛經等症狀尤為有效。紅花的活血作用能促進血液流動,幫助改善血瘀造成的各種健康問題。此外,紅花還具有舒緩疼痛的效果,能減輕因氣血不和引起的不適感。
其次,紅花與其他成分如當歸、大黃的協同作用,能進一步增強整個方劑的療效。當歸本身就具有養血和調和的功能,結合紅花的活血特性,使得大黃當歸散不僅能清熱解毒,還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總體而言,紅花在大黃當歸散中的使用,不僅提升了方劑對女性健康的針對性,也是中醫藥講究的多元化及整體調理的體現。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大黃當歸散》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大黃當歸散》由大黃、當歸、木賊、黃芩、梔子、菊花、蘇木、紅花等藥物組成,主要用於治療眼科疾患,尤其針對血熱、瘀血、風熱等引起的目疾。其組方原理與治療功效分析如下:
一、 組方分析
- 大黃: 瀉熱通便,活血祛瘀,引熱下行,使瘀熱從下竅而出。
- 當歸: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既能活血化瘀以消散瘀滯,又能養血以濡養目竅。
- 木賊: 疏散風熱,退翳明目,可清解上焦風熱,治療風熱引起的目赤腫痛。
- 黃芩: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可清瀉肝膽之火,治療肝火上炎引起的目疾。
- 梔子: 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可清瀉三焦之火,並有涼血作用,治療血熱引起的目赤腫痛。
- 菊花: 疏散風熱,平肝明目,解毒消腫,可清解頭面風熱,治療風熱引起的目赤、目痛。
- 蘇木: 活血祛瘀,消腫止痛,可活血化瘀以消散瘀滯,治療瘀血引起的目痛。
- 紅花: 活血通經,散瘀止痛,可活血化瘀以消散瘀滯,治療瘀血引起的目痛。
二、 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
綜合古文獻記載,《大黃當歸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眼科疾患:
- 血灌瞳仁,目睛疼痛: 此證多因肝經血熱或外傷導致血溢絡外,灌入瞳仁,臨牀表現為目睛紅赤,疼痛劇烈,甚至瞳仁如血染。《大黃當歸散》中大黃、當歸、蘇木、紅花等藥物活血祛瘀,可將溢出的血液消散;黃芩、梔子清熱涼血,可清瀉血熱,防止血熱妄行。
- 眼壅腫,瘀血凝滯: 此證多因外傷或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瘀血阻滯,臨牀表現為眼瞼腫脹,疼痛,甚至出現瘀斑。《大黃當歸散》中大黃、當歸、蘇木、紅花等藥物活血祛瘀,可消散瘀血,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腫脹自消。
- 天行赤眼,暴風客熱,赤脈貫睛: 此類病症多由風熱邪毒侵襲,導致氣血壅滯,經絡阻礙,臨牀表現為目赤腫痛,怕光流淚,甚至出現赤脈貫睛。《大黃當歸散》中木賊、菊花疏散風熱,黃芩、梔子清熱解毒,可祛除風熱邪毒;大黃、當歸、蘇木、紅花等藥物活血祛瘀,可疏通經絡,消散瘀滯。
- 神珠自脹: 此證多因五臟蘊毒,熱毒上攻,導致氣血壅滯,臨牀表現為眼珠脹痛,麻木流淚。《大黃當歸散》中大黃清熱瀉火,引熱下行;黃芩、梔子清熱解毒,可清瀉五臟熱毒;當歸、蘇木、紅花等藥物活血祛瘀,可疏通經絡,消散瘀滯。
- 氣血虛火旺或血虛引起的目痛: 針對不同時間發作的目痛,《大黃當歸散》可靈活運用。若為血虛引起的下午目痛,方中當歸補血養血,緩解血虛;若為氣虛火旺引起的上午目痛,方中大黃可瀉火,黃芩、梔子清熱,緩解火旺。
三、 總結
《大黃當歸散》組方精妙,以活血祛瘀為主要治法,兼顧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標本兼治,對於多種原因引起的眼科疾患均有良好療效。其治療原理在於通過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等作用,消除病因,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恢復眼部正常生理功能。
傳統服藥法
大黃1兩,當歸1錢,木賊1兩,黃芩1兩,梔子5錢,菊花3錢,蘇木5錢,紅花8錢。
上為細末,令勻。
每服2錢,食遠茶清調下。宜服止痛沒藥散,止疼後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黃當歸散, 出處:《銀海精微》卷上。 組成:當歸、芍藥、川芎、菊花、大黃、黃芩、杏仁、薄荷各等分。 主治:胃中有熱,眼生赤膜垂下,遮於黑睛疼痛者。
大黃當歸散, 出處:《金鑑》卷七十八。 組成:大黃1兩,當歸1錢,木賊1兩,黃芩1兩,梔子5錢,菊花3錢,蘇木5錢,紅花8錢。 主治:血灌瞳仁,目睛疼痛。
大黃當歸散,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五。 組成:大黃(酒蒸)1兩,黃芩(酒炒)1兩,紅花2錢,蘇木屑5錢,當歸5錢,梔子(酒炒)5錢,木賊5錢。 主治:眼壅腫,瘀血凝滯,攻脈見翳。
大黃當歸散, 出處:《銀海精微》卷下。 組成:歸尾(酒洗)1兩,川芎1兩,菊花3兩,大黃(酒洗)5錢,黃芩1兩,蘇木1兩,梔子(酒炒)1兩,紅花5錢(1方無川芎)。 主治:眼壅腫,瘀血凝滯不散,攻衝生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