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侯氏黑散中包含菊花,主要因其具有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與方劑主治相符。
菊花性涼,味甘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疏風散熱,平肝明目的功效。其清熱解毒之效,可有效抑制因外感風熱或濕熱所致的炎症反應,如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平肝明目之效,可緩解肝火上炎所致的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等症狀。
因此,菊花在侯氏黑散中起到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作用,有助於緩解因肝火上炎或外感風熱所致的各種症狀。
侯氏黑散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固護脾胃: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之功效。方中因加入了寒涼藥材,可能導致脾胃受寒,白朮的加入可以溫補脾胃,防止藥性過寒,並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提高藥效吸收。
- 助藥力,防止藥性過偏: 白朮能補氣健脾,且具有燥濕利水之效,可以中和藥方中某些寒涼藥材的寒性,避免藥性過偏,防止寒涼藥性過重而損傷脾胃,使藥物更安全有效地發揮作用。
侯氏黑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原因有二:
一、散寒止痛: 細辛味辛性溫,入肺經,具有散寒止痛之效。黑散主治寒凝氣滯之痛,細辛可溫經散寒,解除寒邪阻滯,緩解疼痛。
二、通竅開竅: 細辛亦可通鼻竅,對於寒邪侵襲所致的鼻塞、流涕等症狀,細辛可起到疏通鼻竅,改善呼吸的作用,配合黑散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侯氏黑散方中加入茯苓,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燥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功效。方中常因濕熱困脾,或脾虛濕盛,導致氣機阻滯,而茯苓可健脾燥濕,化解濕濁,使氣機通暢,達到治病之目的。
- 和中化痰: 茯苓兼具化痰止咳之效,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改善痰濕阻滯所致的咳嗽、胸悶等症狀,使藥效更顯著。
侯氏黑散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鎮心安神:牡蠣性寒鹹,入心經,具有鎮靜安神之效。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心悸怔忡等症狀,牡蠣能起到安撫心神、改善睡眠的作用。
2. 斂陰降火:牡蠣具有收斂陰液、降火除煩的功效。對於陰虛火旺、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症狀,牡蠣能起到滋陰降火、緩解不適的作用。
總之,侯氏黑散中加入牡蠣,旨在通過其鎮心安神、斂陰降火的功效,達到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的目的。
侯氏黑散方劑中包含桔梗,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兩項作用:
- 宣肺化痰: 桔梗味辛甘性微寒,具有宣肺、利咽、化痰、排膿之效。其可幫助肺氣宣暢,痰濁排出,改善呼吸道炎症和痰液過多等症狀。
- 利氣消腫: 桔梗還能利氣消腫,有助於改善因痰濕阻滯而引起的胸悶、氣短、咳嗽等症狀,進一步促進呼吸道的通暢。
因此,桔梗的加入有助於增強侯氏黑散的宣肺化痰、利氣消腫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侯氏黑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入肺、膀胱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侯氏黑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而防風能有效祛除風寒濕邪,緩解瘙癢、疼痛等症狀。
- 輔助其他藥物: 防風與其他藥物配合,能增強藥效。例如,與蒼耳子、苦參等藥物搭配,可加強止癢消腫的效果。與白芷、當歸等藥物搭配,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皮膚營養供應。
侯氏黑散中加入人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補氣固本: 人參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功效。侯氏黑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導致的各種病症,人參可以補益脾肺之氣,使氣血充盈,從而提高機體抵抗力,改善症狀。
- 扶正祛邪: 人參可扶助正氣,增強人體抵抗力,對各種邪氣侵襲有抵抗作用。侯氏黑散中加入人參,可以提高藥物整體的扶正祛邪功效,加強治療效果。
總之,人參在侯氏黑散中起着補氣固本、扶正祛邪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侯氏黑散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之效。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時,可有效清除濕氣,止癢止痛。
- 收斂生肌:白礬具有收斂作用,可使皮膚收縮,減少滲出,促進傷口癒合。在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時,白礬可幫助皮膚組織再生,修復受損部位。
因此,白礬在侯氏黑散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可有效改善皮膚病症,促進康復。
侯氏黑散方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燥濕: 黃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方中以其清熱瀉火,以解毒消腫,針對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發揮重要作用。
- 涼血止血: 黃芩亦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可有效控制瘡瘍流血,並防止感染擴散。在侯氏黑散中,黃芩與其他涼血止血藥材配合,共同發揮止血消腫之效。
侯氏黑散方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當歸性溫味甘,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黑散方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而當歸的補血活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化瘀止痛,有助於傷口癒合。
- 調和藥性:黑散方中多用辛燥之品,如川芎、乳香、沒藥等,容易耗傷陰血。而當歸性潤,可以滋養血脈,緩和辛燥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使藥物更加平和有效。
侯氏黑散中添加乾薑,主要是為了其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
乾薑性溫,味辛,歸脾、胃、腎經。其溫中散寒作用可驅散體內寒邪,溫暖脾胃,改善因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同時,乾薑亦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冰冷,進一步緩解寒症。
因此,在侯氏黑散中加入乾薑,可有效緩解因寒邪入侵所致的各種症狀,提升藥效。
侯氏黑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川芎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侯氏黑散主要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川芎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腫痛,達到舒筋活絡的效果。
- 疏散風寒: 川芎亦具疏散風寒之效,可緩解因跌打損傷引起的局部風寒凝滯,進一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川芎在侯氏黑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活血化瘀,又能疏散風寒,為傷口恢復提供有利條件。
侯氏黑散中加入桂枝,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1. 溫陽散寒,助陽化氣: 桂枝性溫,入膀胱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之效。黑散常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腰膝冷痛、經閉痛經等症,而桂枝可溫陽散寒,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並助陽化氣,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
2. 調和藥性,平衡陰陽: 黑散方中其他藥物多偏於寒涼,而桂枝性溫,能夠起到調和藥性、平衡陰陽的作用,避免寒涼之品過盛,損傷陽氣。
主治功效
侯氏黑散主治功效分析
侯氏黑散,出自《金匱要略》,主要用於治療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亦可治風癲及中風癱瘓。其組成為:菊花、白朮、細辛、茯苓、牡蠣、桔梗、防風、人參、黃芩、當歸、川芎、乾薑、桂枝、礬石。
以下針對古文分析侯氏黑散的應用和方中藥物的理解:
《本經逢原》:
- 論白礬:認為白礬能收濕熱,固虛脫,可用於治療久利不止,虛脫滑泄,及陰蝕惡瘡等。侯氏黑散用白礬,是取其「藥積腹中,以助悠久之功」。並指出濕熱方熾,積滯正多時,誤用白礬收澀,為害不一。
- 論菊花:認為菊花能補水制火,益金平木,為去風熱之要藥。侯氏黑散以菊花為君,體現了其治頭目風熱的作用。
《本經疏證》:
- 論白礬:認為白礬能使「陰蝕、惡瘡」不為火侵,並將仲景用礬於不同方劑中,比喻為不同的作用,如銲木石、殺涎滑、澄濁淖、刷采牋等。指出侯氏黑散用白礬,是取其「澄濁淖」之功。
- 論菊花:認為菊花能「利血氣」,仲景於侯氏黑散以之為君,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是取其利血氣之功。
- 論人參:指出桂枝新加湯、小柴胡湯等方中皆有人參,但有邪氣時用人參,其旨甚微。並列舉了烏梅丸、侯氏黑散等方中人參的作用,認為人參在這些方中,或和合而生氣,或歸陰而化氣,或隨所至而布氣,其力不可忽視。
- 論防風:認為防風能導其流,使之暢行無閡。並指出侯氏黑散等方用防風,皆因其病皆弛,其本皆虛,而防風辛甘之陽,能益能張。
- 論細辛:指出細辛主欬逆上氣、百節拘攣,但侯氏黑散等方用細辛,皆因其「惡寒」,提示細辛適用於兼有惡寒之證。
- 論芎藭:認為芎藭在侯氏黑散等方中,與諸血藥同用。
- 論桂枝:指出桂枝在侯氏黑散等方中的應用,並認為「心為眾陽之主,體陰用陽」。
- 論茯苓:指出茯苓在補劑、風劑、上焦、下焦方劑中的不同作用,認為茯苓能「在氣水轉化之交」,在侯氏黑散中,能使陰從陽化。
- 論牡蠣:認為侯氏黑散用牡蠣,是取其「召四末之陽,使歸於內」之功。
- 論當歸:指出侯氏黑散等方用當歸,是「治風先治血」的體現。並指出菊花、防風、細辛、桂枝是侯氏黑散中驅逐風邪之物,而芎藭、地黃、芍藥與當歸竝駕齊力,但菊花、薯蕷分數最多,人參、白朮、甘草亦倍蓰,說明是以補益藥為主,而非以血藥為長。
《醫方集解》:
- 指出侯氏黑散主治「中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外臺》用治風癲。
- 列出了侯氏黑散的組成和用法。
- 分析了方中藥物的作用:菊花制火平木,防風、細辛祛風,當歸、川芎養血,人參、白朮補氣,黃芩清肺熱,桔梗利膈氣,茯苓通心氣行脾濕,薑桂助陽分達四肢,牡蠣、白礬酸斂澀收,化頑痰,加酒服以行藥勢。
- 引用喻嘉言的觀點,認為侯氏黑散的妙處在於「驅補之中而行堵截之法」,並解釋了礬石的作用。
- 附錄了風引湯的組成和主治,並討論了其與侯氏黑散的異同。
《本草思辨錄》:
- 論桂枝:認為侯氏黑散用桂枝,是與川芎、當歸治心中惡寒。
- 論茯苓:指出茯苓能於氣中消水,水中化氣,在侯氏黑散中,體現了其隨他物而膺繁劇的作用。
《醫方論》:
- 列出了侯氏黑散的組成和用法。
- 認為此方佳處,全在平肝息風,並進一步解釋了牡蠣、礬石的作用,認為應「實衛氣以為城垣,當養營血以堅壁壘」,而非單純的「藥積腹中」。
《中風論》:
- 解釋了侯氏黑散用白礬之意,認為白礬善消物,並非填塞之藥。
- 分析了侯氏黑散的治療原理,認為其「用獨活以解外,白菊、秦艽以解風,白芍以固衛氣,歸身以附營氣,白朮以安宗氣,尤妙入白礬以澄之,不使風與衛相渾」。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以上古文,侯氏黑散的治療原理可以歸納為:
- 平肝息風: 以菊花為君,菊花得金水之精,能制火平木,木平則風息,是治內風的主藥。
- 祛風散邪: 防風、細辛祛風散邪,針對外風。桂枝、乾薑溫經散寒,助陽通絡,有助於祛除經絡中的風寒之邪。
- 益氣養血: 人參、白朮補氣健脾,當歸、川芎養血活血,此為「治風先治血」之意,氣血充足則能抵禦風邪,並濡養四肢。
- 清熱化痰: 黃芩清肺熱,桔梗宣肺祛痰,茯苓滲濕利尿,兼能化痰。
- 收斂固澀,澄其本源: 牡蠣、礬石收斂固澀,其中牡蠣還能潛鎮浮陽,礬石則能燥濕化痰,澄其本源,使風邪無所依附。古人認為礬石能「藥積腹中」,以助悠久之功,並有「澄濁淖」的作用。
總體而言,侯氏黑散以平肝息風為主,兼顧祛風、益氣、養血、清熱、化痰、收斂等多個方面,標本兼顧,體現了中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治療原則。 方中菊花、防風、細辛、桂枝等祛風藥與人參、白朮、當歸、川芎等補益氣血藥同用,使祛邪而不傷正,補虛而不留邪。牡蠣、礬石的運用,更體現了古人「堵截」之法,使藥力持久,防止風邪再次侵襲。
侯氏黑散的應用要點:
- 辨證要點: 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或風癲,中風癱瘓,舌淡苔白,脈弦細。
- 適用人群: 風邪侵襲,氣血不足之人。
- 加減變化: 可根據寒熱偏重,加減溫涼之品。
侯氏黑散是一個配伍精妙的古方,其治療中風的思路,對後世醫家有很大的啟發,至今仍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傳統服藥法
菊花40分,白朮10分,細辛3分,茯苓3分,牡蠣3分,桔梗8分,防風10分,人參3分,礬石3分,黃芩5分,當歸3分,乾薑3分,芎藭3分,桂枝3分。
驅風除熱,通經活絡。
上為散。
每服方寸匕,酒送下,每日1次,初服20日,溫酒調服。常宜冷食60日止。藥積在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藥力。
忌一切魚、肉、大蒜;忌桃、李、雀肉、胡荽、青魚,鮮酢物;孕婦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侯氏黑散, 出處:《金匱》卷上。 組成:菊花40分,白朮10分,細辛3分,茯苓3分,牡蠣3分,桔梗8分,防風10分,人參3分,礬石3分,黃芩5分,當歸3分,乾薑3分,川芎3分,桂枝3分。 主治:驅風除熱,通經活絡。主治:大風四肢煩重,風癲,中風癱瘓。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