斂瘡口散

斂瘡口散

LIAN CHUANG KO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寒 (0.6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43%
肝經 29%
胃經 13%
脾經 13%
肺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斂瘡口散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其 消腫止痛解毒散結 的藥性。

天南星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其辛散之性可 消散瘀血腫痛,溫通之性可 活血止痛,並具有 解毒散結 的作用。

在斂瘡口散中,天南星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 加速傷口癒合減輕疼痛防止感染,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斂瘡生肌 的療效。

斂瘡口散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瘡口紅腫熱痛、膿液外溢等症狀,天花粉能起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促進傷口癒合。
  2. 生津止渴,利尿通淋:天花粉還具有生津止渴、利尿通淋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內蘊導致的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天花粉可以起到清熱生津、利尿通淋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促進傷口癒合。

「斂瘡口散」中包含「芙蓉葉」,主要原因在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芙蓉葉性寒,味甘,入肺、肝經,能有效消炎止痛,對於外傷出血、潰瘍傷口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芙蓉葉中的有效成分可以促進傷口癒合,並抑制細菌感染,達到斂瘡口的作用。此外,芙蓉葉亦可舒緩疼痛,減輕患者的不適感,使傷口更快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斂瘡口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癰疽發背」,即體表膿腫、潰瘍等瘡瘍疾患,尤其適用於瘡口久不癒合或腐肉未盡者。其功效以收斂瘡口、拔毒生肌為主,輔以清熱消腫,並透過內服外敷兼治,促進瘡瘍癒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方劑組成

  • 天南星(去皮):辛溫有毒,善祛風化痰、散結消腫,外用可止痛斂瘡,針對瘡瘍腫毒。
  • 天花粉:甘微寒,清熱生津、排膿消腫,助瘡口邪熱消散,促進新肌生長。
  • 芙蓉葉:辛平,清涼解毒、消腫排膿,為瘡瘍要藥,尤擅消散赤腫。

2. 加減與輔助用藥

  • 赤腫加黃皮:黃皮(疑為黃柏或黃芩)苦寒,增強清熱燥濕之力,專治熱毒熾盛之紅腫熱痛。
  • 外敷配伍
    • 靈脂(五靈脂):活血化瘀,助散瘡毒。
    • 芭蕉(葉或汁):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 雞子清:清熱潤燥,保護瘡面,黏合藥粉。

3. 內外兼治之邏輯

  • 外敷:直接作用於瘡口,以芙蓉葉、天花粉清熱解毒,天南星散結斂瘡,配合靈脂、芭蕉等拔毒外出,雞子清形成保護層。
  • 內服
    • 五香連翹湯(先服):行氣活血、清熱解毒,導出惡血腐膿。
    • 托里散(次服):補氣托毒,防邪內陷。
    • 內補十宣散(續服):益氣養血,助生新肌。

4. 治療原理

  • 清熱解毒:天花粉、芙蓉葉為主,針對瘡瘍熱毒之本。
  • 散結敛瘡:天南星燥濕散結,促進壞死組織脫落。
  • 托里生肌:內服方劑層遞補益,從攻邪轉為扶正,契合「先消後補」之瘍科治療大法。
  • 外治技巧:敷藥「留小孔」使毒有出路,符合中醫瘡瘍「引流」之傳統智慧。

總結而言,此方外敷與內服相輔相成,既攻局部之毒,又調全身氣血,體現中醫「整體觀」與「辨證論治」之精髓。

傳統服藥法


天南星(去皮)3錢,天花粉3錢,芙蓉葉4錢。
赤腫,加黃皮。
上為末。
用靈脂、芭蕉、雞子清敷,先多服五香連翹湯,數服導去惡物。須詳老少壯弱,多少用藥。次服托里散數帖,又次服內補十宣散,不計服數。外用四圍散帖,中間留小孔,不得以藥塗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2.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3.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癤和癰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斂瘡口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四。 組成:天南星(去皮)3錢,天花粉3錢,芙蓉葉4錢。 主治:癰疽發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