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祕傳鐵箍散」中加入「芙蓉葉」是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芙蓉葉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其清熱解毒之功,可有效緩解因外傷或感染引起的紅腫熱痛,而涼血止血之效,則能幫助止住外傷出血,促進傷口癒合。
此外,芙蓉葉還具有一定的消炎作用,能抑制細菌生長,防止傷口感染。因此,將芙蓉葉加入「祕傳鐵箍散」中,可增強其消炎止痛、止血生肌的效果。
「祕傳鐵箍散」中添加海金沙,主要基於其利尿通淋、清熱解毒的功效,針對泌尿系統疾病,尤其是濕熱下注導致的尿路感染、尿頻、尿痛等症狀。
海金沙性寒,味甘,入肝、膀胱經,能清熱利濕、通淋止痛,並可涼血止血。對於濕熱蘊結膀胱所致的尿路感染,海金沙能清熱利濕,並促進尿液排出,達到消炎止痛之效。同時,海金沙也能緩解因血熱引起的尿血癥狀。
「祕傳鐵箍散」中使用烏頭,源於其具有強烈的祛風濕和止痛功效。烏頭性溫,味辛、苦,入肝、腎經,可溫經散寒,祛風濕,止痛。此方可能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尤其是筋骨疼痛、關節疼痛等。
烏頭藥性峻猛,有一定毒性,需謹慎使用。使用時應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避免出現中毒反應。
祕傳鐵箍散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痛: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消腫之效。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頭痛、牙痛、風濕痹痛等症,天南星能有效緩解疼痛。
- 解毒散結:天南星亦具有解毒散結之功效,能治療毒蛇咬傷、咽喉腫痛、乳癰等症。在祕傳鐵箍散中,天南星可能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增強藥效,達到消腫止痛、解毒散結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秘傳鐵箍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癰疽」,屬古代外治驗方,專用於瘡瘍初起或已成膿階段。其名「鐵箍」者,意指敷藥後能束毒聚腫,阻遏瘡毒散漫,使局部紅腫熱痛局限化,避免邪毒內陷或擴散,為外科「圍藥」之典型用法。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霜後芙蓉葉(主藥):
性涼微辛,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為瘡家要藥。經霜後採收,寒涼之性稍緩,兼能收斂瘡口,尤適膿成期。海金沙(輔藥):
甘寒利尿,通絡散結。此處取其「透散」之性,助芙蓉葉開泄熱毒,導瘡癤鬱熱從外而解。草烏(佐藥):
辛熱大毒,能逐風濕、開頑痰。生用峻烈,配合米醋調敷,可刺激局部氣血流通,散結消腫,與寒藥相制衡以防冰伏邪毒。金線重樓(即蚤休,佐藥):
苦微寒,清熱解毒、熄風定驚。針對熱毒蘊結之紅腫焮痛,兼防瘡毒内攻。天南星(佐藥):
生用辛烈,散結消腫力強。與草烏同用,破痰瘀膠結,助箍圍藥性直透瘡根。木鱉子(發背加減):
苦微甘有毒,善消瘻瘡癰腫。發背毒勢劇烈,加此藥以增強攻毒拔膿之效。
2. 治療原理
此方以「寒熱並用、毒藥攻毒」為核心:
- 清熱與辛散並行:芙蓉葉、海金沙、金線重樓清解熱毒,草烏、南星辛散透邪,避免涼藥冰伏病勢。
- 箍毒與散結兼施:米醋調敷可軟堅散瘀,配合諸藥形成「藥性屏障」,既抑毒擴散,又促膿毒外潰。
- 動靜結合:草烏、南星之「動」性助藥力滲透,芙蓉葉、海金沙之「靜」性緩和刺激,共奏消腫定痛之效。
3. 劑型特色
米醋調膏外敷,既發揮醋之收斂箍圍作用,又能激活草烏、南星等藥性,增強透皮效果,符合外科「敷貼法」之精髓。
三、綜論
此方體現「以毒攻毒,圍而殲之」的外治理念,針對癰疽毒邪壅滯之病機,通過寒熱藥物的巧妙配伍,達到束毒、消腫、防內陷之效,為古代瘍科實用方劑。
傳統服藥法
霜後芙蓉葉2兩,海金沙5錢,草烏5錢,金線重樓5錢,天南星(生者佳)5錢。
發背,加木鱉子5錢。
上為細末,用好米醋調藥成膏。
圍敷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秘傳鐵箍散, 出處:《直指附遺》卷二十二。 組成:霜後芙蓉葉2兩,海金沙5錢,草烏5錢,金線重樓5錢,天南星(生者佳)5錢。 主治:癰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