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星散
WU XI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4.1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烏星散中包含烏頭,乃因其具有溫經散寒、止痛之效。
烏頭性味辛熱,入心、肺、腎經,為治寒濕痹痛、風寒咳嗽、心腹冷痛之要藥。其溫陽散寒之功,可驅散體內寒邪,通絡止痛,用於治療寒邪凝滯所致之頭痛、齒痛、腰痛、肢體麻木等症。
故烏星散中以烏頭配伍其他藥物,可發揮其溫經散寒、止痛之效,治療寒邪凝滯所致之病症。
烏星散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其燥濕化痰、開竅醒神的功效。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能燥濕化痰,尤其對痰濕阻肺、痰迷心竅所致的咳嗽、氣喘、神志不清等症狀有較好療效。烏星散主治痰濁壅塞、神志昏迷,天南星的燥濕化痰之效,可使痰濁消散,開竅醒神,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烏星散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烏星散主治寒邪客肺、咳嗽氣喘,而生薑性溫,味辛,能溫中散寒,驅散寒邪,有助於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
- 和胃止嘔:生薑具有止嘔作用,能緩解寒邪客肺所致的嘔吐,同時也能調節脾胃功能,促進藥物吸收,提高療效。
綜上所述,烏星散中加入生薑,既能溫中散寒,又能和胃止嘔,有助於全面改善寒邪客肺所致的咳嗽、氣喘、嘔吐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烏星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記載主治「虛壅上攻,口舌生瘡」,意指因體內虛弱(常見於中氣不足或陰虛陽浮),導致虛火或痰濁上擾口腔,引發口舌潰瘍。古代醫家選用草烏、南星等辛燥之藥,取其「外敷引火下行」之理,通過手心(勞宮穴)、腳心(湧泉穴)貼藥,疏通經絡、導熱外泄,從而緩解虛熱上炎之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特性與配伍
- 草烏:辛熱大毒,善祛風濕、散寒止痛。外用可刺激局部血流,引火外發。
- 南星(生品):苦辛溫,燥濕化痰、消腫散結。其辛烈之性可助草烏開竅透絡。
- 生薑:辛溫發散,既能減緩草烏、南星之毒性,又能協同增強辛散透表之力。
三藥焙乾後研末,醋調外敷,醋性酸收,可緩和藥性之峻烈,同時助藥滲透皮下。
外治法的經絡原理
- 手心(勞宮穴):屬手厥陰心包經,能清心火、安神。
- 腳心(湧泉穴):屬足少陰腎經,可引火歸元、滋陰降火。
通過貼敷此二穴,藥物辛散之力配合經絡傳導,使上炎之虛火下趨,痰濕得散,從而改善口腔潰瘍。此為「上病下治」之體現。
「虛壅」的治療思維
方中雖用辛燥之品,但針對「虛壅」屬本虛標實(正氣不足伴隨痰火鬱滯),外敷避免內服耗氣,反以局部刺激調整氣機升降,體現「通則不滯」的治法。
總結
烏星散之效,重在「通絡散結、引熱外達」。其組方邏輯以辛溫藥對抗虛性鬱火,結合穴位外敷導引病勢,雖看似藥性偏峻,然外用適度可收「以熱引熱」之效。此方反映古代醫家對「虛火」與「痰濕」並存病機的獨特見解,以及外治法的靈活運用。
傳統服藥法
草烏1個,南星1個,生薑1塊。
上焙乾,為末。
每用2錢,臨睡時用醋調掩子,貼手心腳心。來日便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星散, 出處:《續本事》卷四。 組成:草烏1個,南星1個,生薑1塊。 主治:虛壅上攻,口舌生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