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霜散

皂霜散

ZAO SHUA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7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肝經 22%
脾經 22%
大腸經 11%
心經 11%
腎經 11%
肺經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皁霜散方中加入皁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皁莢味苦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皁苷成分能抑制細菌生長,並可促進組織再生,有助於治療外感熱病、咽喉腫痛、瘡瘍腫毒等症。
  2. 潤腸通便: 皁莢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宿便。對於因熱毒內蘊、濕熱阻滯所致的便祕,皁莢可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皁霜散中加入皁莢,可起到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多種病症。

皁霜散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其 祛風止痛、散結消腫 的功效。

天南星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其 辛散 之性,能 疏通經絡、散寒止痛,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疼痛,有顯著療效。同時,天南星還有 消腫散結 的功效,對於痰濁瘀血所致的腫塊,亦能起到治療作用。

綜上所述,天南星的加入,能 增強皁霜散祛風止痛、散結消腫 的功效,對於相關病症的治療起到積極的作用。

皁霜散中包含烏頭,看似矛盾,實則有其藥理依據。烏頭性溫熱,味辛,有毒,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風寒溼痹、疼痛、麻木等症狀。

皁霜散的主要功效爲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但方中還包含其他寒涼藥材,如金銀花、連翹等,可抵消烏頭的毒性,並能協同烏頭發揮其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因此,皁霜散中加入烏頭,是為了達到"寒熱相濟",更好地治療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皂霜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惡指:古代醫籍所稱「惡指」,多指手指生瘡、腫痛化膿之症,類似現代之甲溝炎、癰疽或化膿性指頭炎。其病因多因熱毒壅滯,或濕熱瘀結,導致局部氣血不通,發為紅腫熱痛,甚則潰膿。皂霜散以醋調外敷,意在消腫散結、拔毒排膿,兼能止痛,符合古代對外瘍「留口出毒」的治療原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皂角

    • 性味辛溫,有小毒,入肺、大腸經。
    • 傳統外用功效:辛散走竄,能透皮引藥,具消腫排膿、祛風殺蟲之效。《本草綱目》載其「塗瘡腫,散風熱」,適用於癰疽腫毒。
  2. 南星(天南星)

    • 性味苦辛溫,有毒,入肝、肺、脾經。
    • 傳統外用功效:燥濕化痰、散結消腫,尤善化解局部痰濕瘀滯。《開寶本草》言其「除痰下氣,攻積拔腫」,外敷可助消散癰腫。
  3. 拒霜葉(木芙蓉葉)

    • 性味辛平,入肺、肝經。
    • 傳統外用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為治瘡瘍要藥。《綱目拾遺》稱其「消癰腫,清肺涼血」,能抑制熱毒熾盛之紅腫。
  4. 草烏

    • 性味辛熱,有大毒,入肝、腎、脾經。
    • 傳統外用功效:散寒逐濕、麻醉止痛,穿透力強。《神農本草經》謂其「除寒濕痺」,外敷可緩解劇痛並促進局部氣血流通。

組方邏輯

  • 攻毒逐邪:皂角、南星、草烏皆具辛散之性,協同穿透皮膚,直達病所,疏散結滯之毒邪。
  • 消腫止痛:拒霜葉清熱涼血,制約草烏、南星之溫燥,防止化熱傷陰;草烏麻醉止痛,針對惡指劇痛。
  • 米醋調敷:醋性酸收,既能引藥入絡,增強滲透,又可緩和諸藥峻烈之性,避免過度刺激。

治療原理
本方以「辛散溫通」為主軸,透過外敷使藥力直透患處,開泄腠理、驅散濕熱毒邪,同時借拒霜葉清熱遏毒,防止熱毒擴散。米醋調和後,更能軟堅散結,促進膿液排出(留口出毒),符合中醫「結者散之」「熱者寒之」的治療思路。


綜述

皂霜散為古代外科實用方,針對「惡指」熱毒壅盛、氣血瘀阻之病機,以攻毒散結為主,輔以清熱止痛,體現外治法的「就近祛邪」原則。其組方側重藥性協同與制約,雖用辛熱有毒之品,然配伍拒霜葉寒涼、米醋緩和,使峻藥得制而功效專一。

傳統服藥法


皂角、南星、拒霜葉、草烏各等分。
上為末。
米醋調敷,留口出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皂霜散有毒,孕婦、小孩、哺乳期婦女慎用。
  2. 皂霜散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3. 服用皂霜散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皂霜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 組成:皂角、南星、拒霜葉、草烏各等分。 主治:惡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