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烏散

大烏散

DA W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腎經 21%
肝經 14%
心經 14%
肺經 7%
膀胱經 7%
大腸經 7%
小腸經 7%
脾經
腎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烏散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原因在於其具有以下特性:

  1. 祛風止痙: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祛風止痙之效,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肢體麻木、抽搐痙攣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2. 化痰散結:天南星性燥,能燥濕化痰,對於痰濁阻滯所致的咳嗽、哮喘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在大烏散中,天南星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祛風止痙、化痰散結的功效,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肢體麻木、抽搐痙攣、咳嗽哮喘等症狀。

大烏散中包含赤小豆,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赤小豆性味甘平,入心、脾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大烏散主治濕熱蘊結,症見小便不利、腹脹滿、肢體浮腫等,赤小豆能利水消腫,協助藥物排除體內濕熱,改善水腫情況。

其二,赤小豆與其他藥物配伍,能增強藥效。例如,赤小豆與茯苓、澤瀉等利水滲濕藥物配合,可增強利水消腫之效,並可促進水液代謝,改善小便不利等症狀。

大烏散中包含烏頭,乃因其 辛溫 性質,可 祛風散寒,並 止痛。烏頭性烈,具有 毒性,但亦為治 風寒濕痺、痛痹 等症之良藥。其藥性可 溫經散寒舒筋活絡止痛,尤其對於 寒性疼痛 效果顯著。然而,烏頭用藥需謹慎,需由 經驗豐富 的醫師根據病情辨證論治,以 安全有效 地使用。

大烏散中含有黃柏,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燥濕:黃柏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可針對濕熱蘊結、下焦濕熱等病症,與大烏散中其他清熱解毒藥物相輔相成。
  2. 收斂止瀉:黃柏還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可抑制腸道炎症,緩解濕熱引起的腹瀉,配合其他收斂止瀉藥物,共同發揮止瀉功效。

黃柏的加入,不僅有助於清熱燥濕,更能收斂止瀉,與大烏散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治療濕熱下注、腸胃濕熱等病症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烏散》傳統功效主治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小兒癰疖腫毒」,屬外用貼敷之方。癰疖腫毒多因熱毒蘊結、氣血壅滯而成,見局部紅腫熱痛,甚則化膿潰爛。小兒肌膚嬌嫩,若邪毒外襲,易發此症。方中以生薑汁或米醋調敷,取其辛散通絡、軟堅散結之效,助藥力直達病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草烏(主藥)

    • 性味辛熱,有大毒,外用能「祛風除濕,散寒止痛」,更可「破積消腫」。其劇毒之性經生薑汁或米醋調和,可減其峻烈,反增強局部活血通絡、消散癰腫之力。
  2. 南星(輔藥)

    • 苦辛溫,善「燥濕化痰,消腫散結」,尤長於化解痰瘀互結之腫毒。與草烏相配,共奏破瘀消癰之效。
  3. 黃柏(佐藥)

    • 苦寒沉降,能「清熱瀉火,解毒療瘡」,針對熱毒根本。其寒性可制約草烏、南星之溫燥,防止過度刺激肌膚,形成寒熱並用之勢。
  4. 赤小豆(使藥)

    • 甘酸平,功能「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為瘡家要藥。其黏膩之質可助藥末黏附患處,兼緩和其他藥物峻性。

三、配伍特點
全方以「辛熱攻毒」為主(草烏、南星),佐以「苦寒清熱」(黃柏)、「甘淡滲利」(赤小豆),形成外治法中「溫通消散」與「清解熱毒」並行之局。生薑汁或米醋為引,不僅調和藥性,更能透皮引藥,增強局部血行,促使腫毒消散。

四、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開泄腠理、破瘀散結」作用,使癰疖初起之氣滯血瘀得散;配伍清熱之品,防其化熱成膿。適用於腫毒未潰階段,藉外用直接作用,避免內服藥物對小兒臟腑之負擔。

傳統服藥法


南星、赤小豆、草烏、黃柏各等分。
上為末。
生薑自然汁調貼患處;或用米醋調尤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大烏散,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二十二。 組成:南星、赤小豆、草烏、黃柏各等分。 主治:小兒癰癤腫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