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掬散
TIE J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幼幼新書》卷三十一引茅先生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鐵掬散方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其燥濕化痰、散結止痛的功效。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可祛除痰濕,並能散結止痛,對於痰濕阻滯所致的咳嗽、胸悶、腹痛等症狀具有一定的療效。
鐵掬散主要用於治療痰濕阻肺、咳嗽氣喘、胸悶不舒等症狀,而天南星的燥濕化痰功效正好可以針對痰濕的病因,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止咳化痰、舒緩胸悶的效果。
鐵掬散中加入菊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
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入肺、肝經。其清熱解毒之功,可疏散風熱,清肝火,用於治療外感風熱、目赤腫痛、頭昏腦脹等症。
此外,菊花亦有平肝明目的功效,可改善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
因此,鐵掬散中加入菊花,旨在通過其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目的。
鐵掬散中含有烏頭,主要原因在於烏頭具有以下特性:
- 祛風散寒:烏頭性熱,能溫經散寒,對於風寒濕痺、肢體麻木等症狀具有明顯療效。
- 止痛:烏頭具有較強的鎮痛作用,能有效緩解疼痛,特別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疼痛,如腰腿痛、關節痛等。
因此,鐵掬散中加入烏頭,主要針對風寒濕邪所致的疾病,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功效。然而,烏頭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鐵掬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疝氣,吊起外腎」,即小兒腹股溝疝氣或睪丸腫脹下垂之症。古代醫家認為疝氣多因寒濕凝滯、經絡不通或氣機下陷所致,尤其小兒體弱,寒邪易侵下焦。鐵掬散以外敷為主,透過藥性滲透局部,旨在溫散寒濕、收斂固脫,緩解腫脹與疼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天南星(2錢)
- 性味辛溫,有毒,傳統用於燥濕化痰、散結消腫。外敷時可刺激局部氣血運行,破散寒濕凝滯,緩解疝袋周圍的水濕壅結。
鐵焰粉(2錢)
- 推測為鐵鏽(鐵落)或鍛鐵時產生的氧化鐵粉末,性涼重墜。古代用於收斂固澀、鎮墜下行,可能藉其物理性重鎮之效,協助疝氣局部回納,抑或取其涼性制衡他藥之溫燥。
甘菊(2錢)
- 甘菊花性微寒,清熱平肝,可緩解局部熱象(如疝氣久鬱化熱發腫)。此外,其輕透之性能調和諸藥峻性,避免過度刺激小兒肌膚。
草烏(2錢)
- 大辛大熱,有毒,具強力溫經散寒、止痛的功效。外敷可深層驅散下焦寒濕,改善氣滯血瘀所致的疝痛,與天南星協同增強溫通之效。
配伍特點與作用機理
- 寒熱並用:草烏、天南星之溫燥配伍鐵焰粉、甘菊之涼,形成「溫通為主,佐以清降」的格局,既能散寒止痛,又可防溫藥化火。
- 外治導向:全方研末後以蔥涎(蔥汁具辛散透竅之性)調敷,增強藥力滲透。外敷陰部或臍部(神闕穴),利用經絡吸收與局部刺激,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疝氣下墜。
- 理氣固澀:鐵焰粉重鎮下引,配合溫藥之升散,調節下焦氣機失衡,暗合「散中有收」之義。
總結
鐵掬散之設計,反映古代對疝氣「寒濕下注、氣機不固」的病機認知,透過外敷溫散寒邪、收斂下墜,兼顧經絡調節與局部藥效。然其組成含毒性藥材(如草烏、天南星),須嚴格控制用法與劑量,今人運用應審慎考證。
傳統服藥法
天南星2錢,鐵焰粉2錢,甘菊2錢,草烏2錢。
上為末。
每服2大錢,用蔥涎調,塗陰上,以紙貼之;小兒疝氣,貼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鐵掬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三十一引茅先生方。 組成:天南星2錢,鐵焰粉2錢,甘菊2錢,草烏2錢。 主治:小兒疝氣,吊起外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