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解毒百用膏」方劑中含有皁莢,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皁莢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皁苷成分能抑制細菌生長,並促進組織修復,有效治療熱毒壅盛、瘡瘍腫痛等病症。
- 活血化瘀:皁莢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有助於清除瘀血,加速傷口癒合。此功效對於熱毒引起的瘀血腫痛尤為有效。
因此,皁莢作為解毒百用膏的組成成分,能發揮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雙重功效,有助於治療熱毒壅盛、瘡瘍腫痛等病症。
解毒百用膏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解毒消腫: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解毒消腫、止痛散結的功效。其對蛇蟲咬傷、蜂螫傷、疔瘡腫毒等外傷感染有顯著療效,可快速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 化痰止咳: 天南星還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對風寒咳嗽、痰多難咳等症狀有一定療效。其可溫肺化痰,止咳平喘,在解毒百用膏中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然而,天南星有毒性,使用需謹慎,需經專業醫師指導,不可自行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解毒百用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癰疽」與「(扌顛)撲」(意指跌打損傷),屬外治敷貼之方。
- 癰疽:泛指瘡瘍腫毒,多因熱毒瘀滯、氣血壅塞而成。此方功能解毒消腫、散結排膿,適用於初期腫硬未潰或已潰之症。
- (扌顛)撲:即跌打損傷,多見局部瘀血腫痛。方中強調以酒醋調敷,取其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之效,符合傳統傷科外治法。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與性味功效
- 豬牙皂角(煨):
- 性味辛鹹溫,具散結消腫、祛風痰之效,煨製後緩和刺激性,增強透皮吸收。針對癰疽之痰毒壅結,跌撲之瘀血滯絡。
- 南星(生南星)一兩:
- 辛苦溫,有毒,外用能散結消腫、止痛,生用尤擅攻毒,針對癰疽腫硬及瘀血疼痛。
- 大米一合(炒黑):
- 炒黑後性偏收斂,能吸附毒熱,緩解局部炎症,古代常用於瘡瘍濕爛或跌打腫脹處。
- 臭小粉四兩(炒焦):
- 臭小粉為酸敗澱粉,炒焦後具收濕斂瘡、化腐生肌之效,配合大米炒黑加強拔毒消腫。
配伍邏輯
- 解毒消腫:皂角、南星辛散攻毒,針對癰疽熱毒;臭小粉吸附濕毒,炒黑大米收斂消炎。
- 散瘀止痛:跌打損傷以酒醋調敷,酒行氣血、醋軟堅散結,助皂角、南星滲透化瘀。
- 劑型設計:蜜水調圍(蜜潤緩和、黏附成膜),酒醋調圍(活血散瘀),符合「圍藥」傳統用法,使藥力集中患處。
治療原理
此方結合「辛散攻毒」與「收斂拔濕」雙向作用,符合中醫外治「結者散之」的原則。皂角、南星開泄痰毒瘀滯,炒黑穀物吸附濕熱,臭小粉斂瘡防潰,整體形成局部藥力屏障,既解初起之毒,又散陳舊之瘀。
總結
「解毒百用膏」為傳統外治圍藥,以辛溫散結為主,佐以收斋拔毒,適用於癰疽腫毒初起與跌打瘀腫。其組方體現「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透過藥物直接作用患處,調節局部氣血,達到消腫定痛之效。
傳統服藥法
豬牙皂角(煨)、南星1兩,大米1合(炒,黑),臭小粉(乾者)4兩(炒焦,去火毒)。
上為末,和勻。
蜜水調圍患處;治(扌顛)撲用酒醋調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解毒百用膏, 出處:《準繩·瘍醫》卷二。 組成:豬牙皂角(煨)1兩,南星1兩,大米1合(炒,黑),臭小粉(乾者)4兩(炒焦,去火毒)。 主治:癰疽,(扌顛)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