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癇風膏

五癇風膏

WU XIAN FENG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17.00)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50%
肺經 50%
大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五癇風膏中加入皁莢,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消腫止痛: 皁莢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風濕痺痛、跌打損傷引起的疼痛有緩解作用。五癇風膏常用於治療因風寒溼邪入侵引起的疼痛、麻木等症狀,皁莢的消腫止痛功效可助其緩解病患的疼痛。
  2. 祛風除濕: 皁莢性寒,具有祛風除濕的功效,可有效驅散體內的風寒濕邪。五癇風膏中的其他藥材如天麻、全蠍等也有祛風除濕的作用,皁莢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祛風除濕效果,更有效地治療風濕痺痛等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癇風膏》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風癇諸痰」,針對因風痰上擾、閉阻清窍所致之癇症。癇症古稱「羊癲風」,發時猝然昏仆、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多責之於風、火、痰、瘀。此方以「祛風痰」為核心,透過外治鼻灌之法,直接引痰涎外泄,開竅醒神,適用於風痰壅盛、痰涎膠結之證。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剖析

  1. 君藥:皂角(製法精詳)

    • 炮製邏輯
      • 皂角生用峻烈,以蜜炙緩其性,增潤燥之功,避免過耗正氣。
      • 蜜炙後「慢火熬膏」,使藥性醇厚,黏滯痰涎之力更專。
    • 藥理推論
      • 皂角辛鹹性溫,擅「搜痰通竅」,其皂苷成分可刺激黏膜,促使痰液稀釋排出。
      • 熬膏後質地黏稠,能吸附膠結之痰,符合「痰濁黏膩,非辛不通」之治則。
  2. 佐藥:麝香(少許)

    • 配伍意義
      • 麝香辛香走竄,能「通絡開竅」,助皂角穿透痰壅,速達病所。
      • 與皂角一溫一通,激發痰隨氣動,從鼻竅外泄。
  3. 用藥途徑設計

    • 鼻灌療法
      • 肺開竅於鼻,鼻與腦相通(「鼻通於腦」說見《黃帝內經》)。藥汁灌鼻,直入清陽之位,避開脾胃運化,速效無滯。
      • 「仰臥側身」體位,順痰涎下流之勢,兼防窒息。
    • 療後調護
      • 「芝麻餅子」潤腸通便,導痰下出,符合「病在上取之下」之思路。

三、組方邏輯總論
此方體現「外治透竅祛痰」之巧思:

  • 祛痰為本:皂角為主力,破痰結如兵鋒直搗。
  • 開竅為用:麝香為先導,引藥上行如舟楫載浮。
  • 給邪出路:鼻竅與二便並行,使痰涎「上下分消」。

全方簡而專猛,契合「癇痰宜速攻」之急治原則,然須痰實體壯者方宜。

傳統服藥法


皂角半斤(去皮弦,取淨,用蜜塗於皂角上,慢火炙透,捶碎)。
祛風痰。
以熱水浸一時辰,搓成汁,漉出滓,慢火熬成膏子為度;攪冷,入麝香少許,又攪勻,攤夾綿紙上曬乾,剪作四方紙花。
每用2-3片,入溫淡漿水約1小盞浸之,須臾洗淋下藥汁,用細蘆筒灌病人鼻中,隨時痰涎流出,待痰涎盡,吃芝麻餅子1枚,灌藥緩慢,細細灌之。令病人仰臥於床邊,側身出痰快便也。涎盡即愈
本方方名,《本草綱目》引作「五癇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癲癇多痰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五癇風膏, 出處:《普濟方》卷一一六。 組成:皂角半斤(去皮弦,取淨,用蜜塗于皂角上,慢火炙透,捶碎)。 主治:祛風痰。主治:風癇諸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