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生犀散中加入皁莢,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皁莢性寒,味苦,入脾、胃經。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因跌打損傷或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
- 消腫排膿:皁莢亦具消腫排膿作用,可促進局部組織的修復,有利於傷口癒合。在生犀散中,皁莢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消腫排膿的效果。
總之,皁莢在生犀散中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排膿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能有效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生犀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骨蒸肌瘦,頰赤口乾,日晚潮熱,夜有盜汗,五心煩躁」等虛勞內熱、陰虛火旺證候,亦適用於以下範疇:
- 大病後餘熱未清:熱病後耗傷氣陰,殘留虛熱纏綿不退。
- 小兒疳熱:疳積化熱,症似骨蒸,屬虛實夾雜之證。
- 久病或體虛復發潮熱:氣血虧損,陰虛陽浮,反覆低熱。
- 瘧疾熱型似虛勞:瘧邪伏於陰分,表現為間歇性潮熱盜汗。
此方核心病機為「陰虛內熱,兼夾氣血虛弱或外邪鬱熱」,其證候特點為「夜熱早涼」「汗出煩躁」「消瘦口乾」,屬溫病或虛勞範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分析
君藥:生犀角(現多以水牛角代)
- 性寒,入心肝血分,清熱涼血、解毒定驚,直解陰分伏火,針對「骨蒸潮熱」「頰赤煩躁」等血熱證。
臣藥群:清透鬱熱,補益氣血
- 麻黃、石膏、葛根:
- 麻黃宣肺開表,石膏清瀉肺胃實熱,葛根升津透熱。三者合用小劑量,非為發汗,而是「火鬱發之」,透解鬱熱外達。
- 人參、當歸:
- 益氣養血,針對久病、疳病或熱病後的氣陰兩傷(肌瘦、盜汗),扶正以助祛邪。
- 麻黃、石膏、葛根:
佐使藥:調和營血,引熱下行
- 羌活:風藥輕揚,助麻黃葛根疏風透邪,並祛濕(疳病或瘧疾夾濕時尤宜)。
- 赤芍:涼血散瘀,與當歸共調營血,清血分伏火。
- 甘草:調和諸藥,益氣和中。
- 薑汁:反佐防寒藥傷胃,兼助藥力透達。
(二)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清熱涼血為主,兼顧透表
- 犀角、赤芍、石膏直清內熱;麻黃、葛根、羌活疏風透表,使伏熱外解,符合「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甘」的思路(《素問·至真要大論》)。
攻補兼施
- 人參、當歸補益氣血,既防寒涼傷正,又針對虛勞之本。「疳病」「久病」多氣血虧虛,清熱同時需固護正氣。
血分與氣分並治
- 石膏、麻黃治氣分鬱熱;犀角、赤芍治血分伏火,層次分明。
(三)適用證延伸推論
- 瘧疾應用:瘧邪伏於少陽或陰分時,可見潮熱盜汗,方中羌活、葛根解少陽之邪,犀角清陰分熱,符合「截瘧」思路。
- 小兒疳熱:疳積多脾胃虛弱、積滯化熱,方中清熱兼補益,佐風藥醒脾,體現「疳為甘積」的治法。
三、總結
生犀散以「清血熱、透鬱火、益氣陰」為立方核心,針對虛實夾雜、內外合邪之熱證,其組方融合「清透補」三法,展現古代對複雜熱病的辨治思維。適用於陰虛火旺、餘熱未清或外邪內伏所致之潮熱盜汗,亦體現中醫「異病同治」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生犀角1兩,麻黃1兩,石膏3兩,羌活1兩,當歸2兩,人參1兩,甘草5錢,葛根1兩,赤芍1兩。
上為散。
每服5錢,水煎去滓,入薑汁1匙,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生犀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一。 組成:生犀角屑2兩,黃柏2兩,黃連2兩,苦參2兩。 主治:膿血痢,無問傷冷傷熱。
生犀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八。 組成:犀角2兩(鎊屑,生用)。桔梗2兩(生用)。 主治:吐血似鵝鴨肝,晝夜不止。
生犀散, 出處:《本事》卷六。 組成: 生犀散(《本事》卷六。)出處:《本事》卷六。組成:皂角針不計多少(粗大色紫者)。主治:托裏排膿。 。 主治:托裏排膿。
生犀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四引《衛生家寶》。 組成:五靈脂1兩,豬牙皂角1兩(灰炒黃色),芫花1兩(醋浸,炒焦)。 主治:鎮心安神。主治:驚積潮熱,及五心積熱,及驚吐,或傷乳食,眠睡不靜。
生犀散, 出處:《得效》卷八。 組成:犀角(鎊)、地骨皮(去骨)、秦艽(去蘆)、麥門冬(去心)、枳殼(煨,去瓤)、大黃(煨)、柴胡(去須)、茯苓(去皮)、赤芍藥、桑白皮(去赤)、黃耆(去蘆,蜜炙)、人參(去蘆)、鱉甲(醋炙)、知母各等分。 主治:骨蒸肌瘦,頰赤口乾,日晚潮熱,夜有盜汗,五心煩躁,及大病癒後,餘毒不解;小兒疳病,熱似骨蒸者;及久病後或虛後,時復來作潮熱者;瘧疾亦用。
生犀散, 出處:《局方》卷十。 組成:大黃(蒸,切,焙)、鱉甲(湯煮,去裙襕,醋塗炙黃)、麥門冬(去心)、黃耆、秦艽(去苗并土)、羚羊角(鎊)、桑白皮(銼)、人參、茯苓(去皮)、地骨皮(去土)、赤芍藥、柴胡(去苗)、枳殼(去瓤,麸炒)各等分。 主治:小兒骨蒸肌瘦,頰赤口乾,日晚潮熱,夜有盜汗,五心煩躁,四肢困倦,飲食雖多,不生肌肉;及大病瘥後,餘毒不解;或傷寒病後,因食羊肉,體熱不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