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莢脂

皂莢脂

ZAO JIA ZHI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17.00)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50%
肺經 50%
大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皁莢脂方劑中包含皁莢,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皁莢的藥性: 皁莢味辛、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殺蟲止癢的功效。其皁苷成分可以有效地清除積聚在體內的熱毒,並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
  2. 皁莢與方劑主治: 皁莢脂方劑常被用於治療熱毒瘡瘍、無名腫毒、皮膚瘙癢等病症。皁莢的藥性與方劑主治的病症相契合,可以發揮協同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皂莢脂」的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1.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皂莢脂」主治「蠼螋尿瘡,久不癒者」。蠼螋(俗稱耳夾子蟲)的分泌物接觸皮膚後可能引發局部炎症或潰瘍(稱為「蠼螋尿瘡」),此瘡特性為瘙癢、疼痛,甚至潰爛難癒。古代醫家認為,皂莢脂具解毒、燥濕、殺蟲之效,能促進瘡面癒合,尤其針對遷延不愈的皮膚瘡瘍。

  2.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 主藥:豬牙皂莢
      皂莢性辛溫,具強烈刺激性氣味,傳統用於祛痰、開竅、殺蟲。其「脂」為皂莢經炙烤後滲出的油脂狀物質,推測含皂苷類成分,具有以下作用:

      • 抗菌消炎:皂苷可能抑制局部細菌感染,減輕瘡瘍的紅腫潰爛。
      • 燥濕收斂:油脂覆蓋瘡面形成保護層,防止滲出液過多,加速瘡口乾燥結痂。
      • 刺激癒合:局部溫熱刺激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
    • 炮製與用法關鍵
      「炙令脂出,乘熱塗之」:通過加熱使活性成分釋出,趁熱塗抹能增強藥性滲透,同時溫熱效應可舒緩患處疼痛。此法類似古代「膏摩」技術,結合藥物與物理療法。

  3. 可能的功效延伸推論
    除蠼螋尿瘡外,此方邏輯可能適用於其他濕熱性或蟲毒所致的皮膚病變,如:

    • 慢性濕疹、頑固性癬瘍(因皂莢殺蟲燥濕)。
    • 輕度皮膚感染化膿(因皂苷的抗菌作用)。

總結

「皂莢脂」以單味皂莢脂外用的簡效方,體現中醫「以毒攻毒」與「從局部論治」的思維。其機理結合藥物成分的抗菌消炎與物理療法的協同作用,針對蟲毒濕瘡提供直接且針對性的處理方式。

傳統服藥法


豬牙皂莢。
上炙令脂出,乘熱以脂塗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皂莢脂,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九。 組成:豬牙皂莢。 主治:蠼螋尿瘡,久不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