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陽玉龍膏

回陽玉龍膏

HUI YANG YU LONG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2.5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7%
肺經 18%
肝經 18%
心經 13%
胃經 9%
腎經 8%
小腸經 4%
脾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回陽玉龍膏中含有烏頭,主要源於烏頭的回陽救逆之效。烏頭性熱,味辛,入心、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祛風濕、解毒等功效。

對於陽氣虛衰、寒邪凝滯導致的症狀,如四肢厥冷、面色蒼白、呼吸微弱、脈象微弱等,烏頭可溫陽散寒,回陽救逆,起到振奮心陽、改善循環的作用。此外,烏頭亦可配合其他藥物,治療寒濕痹痛、風寒感冒等病症。

回陽玉龍膏方中包含天南星,主要是利用其溫肺化痰,開竅醒神的功效。

天南星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溫肺化痰、開竅醒神的功效。其辛溫之性可溫肺散寒,化痰止咳,對於寒痰阻肺、咳嗽氣喘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此外,天南星還具有開竅醒神的作用,能治療痰迷心竅、神志不清等症狀。

因此,回陽玉龍膏中加入天南星,旨在通過其溫肺化痰、開竅醒神的功效,達到回陽救逆、化痰開竅的作用。

回陽玉龍膏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對於寒邪侵襲,陽氣虛弱所致的肢冷、面色蒼白、脈微等症狀,生薑能溫陽散寒,振奮陽氣,起到回陽救逆的作用。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回陽玉龍膏中包含多種藥材,生薑能起到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一方面,生薑能緩解部分藥材的寒涼之性,避免過於寒涼而傷陽氣;另一方面,生薑能促進藥物的吸收和利用,提高藥效。

回陽玉龍膏方中加入白芷,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散寒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可溫通經絡,驅散寒邪,緩解因寒邪入侵引起的疼痛。回陽玉龍膏主要用於治療陽氣虛衰、寒凝經脈所致的肢體厥冷、疼痛等症狀,白芷可配合其他藥物起到溫陽散寒、止痛的作用。
  2. 通竅止痛: 白芷還具有通竅止痛的作用,可疏通鼻竅,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回陽玉龍膏中加入白芷,不僅可以溫陽止痛,還可以改善寒凝經脈所導致的鼻塞、頭痛等症狀。

回陽玉龍膏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涼血止痛: 赤芍性寒,味苦酸,入肝經,具有涼血止痛、清熱解毒的功效。回陽玉龍膏多用於治療熱病、陽氣不足、寒邪內侵導致的症狀,赤芍可以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緩解熱病引起的疼痛和發熱,避免因熱邪過盛而損傷陽氣。

2. 活血化瘀: 赤芍能夠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回陽玉龍膏中往往加入其他活血化瘀的藥材,赤芍的加入可以加強活血化瘀的效果,促進氣血運行,幫助身體恢復元氣。

回陽玉龍膏中包含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回陽:肉桂性熱,味辛,入心、肝、腎經,具有溫陽補火、散寒止痛的功效。回陽玉龍膏針對陽虛體質,寒凝血脈導致的肢冷、腹痛等症狀,肉桂能溫暖陽氣,改善血液循環,從而達到回陽止痛的效果。
  2. 活血化瘀:肉桂亦具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血液流通,改善氣血運行,有利於寒凝血脈的疏通,緩解疼痛。此外,肉桂與方劑中其他藥材如當歸、川芎等協同作用,可更有效地達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回陽玉龍膏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多屬陰疽、寒痹、久損等陰寒之證,如:

  • 發背黑爛:陰證瘡瘍,因寒涼誤治或體虛寒凝,導致瘡色晦暗、潰爛難癒。
  • 流注、鼓椎風:寒濕深伏筋骨,氣血凝滯,形成結塊或關節僵痛。
  • 久損冷痹:跌打舊傷或風濕日久,陽氣不運,痛處固定、遇寒加重。
  • 婦人乳痛、無膿癰腫:寒凝氣血,乳絡不通或瘡毒內陷,局部腫硬不紅。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溫陽散寒,破陰回陽

  • 草烏(炒):大辛大熱,逐深伏寒濕,通痹止痛。炒製減其毒性,存其溫散之力。
  • 軍薑(煨薑):即老薑煨製,溫裡散寒,助草烏回陽通絡。

2. 臣藥:燥濕化痰,活血通滯

  • 南星(煨):燥濕化痰,散結消腫,針對寒濕痰瘀阻絡。
  • 肉桂:補命門火,溫通血脈,助氣化以消陰凝。

3. 佐使藥:調和氣血,引藥透達

  • 白芷:辛香走表,散風透膿,引藥力外達皮肉。
  • 赤芍藥(煨):煨製減其寒性,活血清瘀而不傷陽,防溫燥過甚。

配伍特點:全方以「溫、通、散」為核心,熱藥為主,佐以活血透散之品,共奏以下作用:

  • 破陰回陽:草烏、軍薑、肉桂協力溫散沉寒,逆轉陰疽寒凝。
  • 痰瘀並治:南星化寒痰,赤芍通血滯,標本兼顧。
  • 外敷透藥:熱酒調敷助藥力滲透,直達病所。

推論延伸
此方適用於陽氣虛衰、寒凝血瘀之證,其「變陰」病機(如陽證轉陰)反映古代對「瘍科陰陽辨證」的重視。方中煨製、炒製等法,體現對藥性峻烈的調控,避免內服風險,而外敷更聚焦局部溫通之效。

傳統服藥法


草烏3兩(炒),南星1兩(煨),軍薑2兩(煨),白芷1兩(不見火),赤芍藥1兩(煨),肉桂半兩(不見火)。
上為末。
用熱酒調敷。發背發於陰,又為冷藥所誤,又或發於陽而誤於藥冷,陽變為陰,滿背黑爛,四周好肉上用洪寶丹,把住中間,以此藥敷之。流注冷證多附骨,內硬不消,骨寒而痛,筋縮不伸,若
回陽玉龍丹(《瘍科選粹》卷二)、玉龍膏(《理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含有烏頭、天南星等有毒中藥,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以免中毒。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化膿性關節炎背部膿瘡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回陽玉龍膏, 出處:《仙傳外科集驗方》。 組成:草烏3兩(炒),南星1兩(煨),軍薑2兩(煨),白芷1兩(不見火),赤芍藥1兩(煨),肉桂半兩(不見火)。 主治:發背,流註,鼓椎風,久損痛,冷痹,血風,風腳痛,石癰,婦人乳痛,癰腫無膿,肚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