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膏

NUO MI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理瀹》

熱性指數

36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18.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肺經 15%
胃經 15%
腎經 15%
肝經 15%
心經 15%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26

方劑組成解釋

糯米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由糯米等成分製成,旨在滋補、健脾和增強體力。在其組成中包含烏頭,這在中醫中可能引起討論。烏頭,雖然有毒,但在適當配比和使用情況下,卻可發揮其獨特的治療效用。中醫理論認為,烏頭具備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功能,常用於手腳冷、關節疼痛等症狀。因此,在特定方劑中添加烏頭,能夠加強療效,尤其是在寒濕引起的不適。重要的是,糯米膏中的烏頭需經過精心炮製,以減少其毒性,且只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使用,才能確保安全有效。對於想要利用糯米膏調理身體、改善健康狀況的人來說,瞭解此方劑的組成及其作用,尤其在現代中醫的背景下,意義重大。

糯米膏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吐的功效。糯米性涼,容易造成脾胃寒涼,加入生薑可溫暖脾胃,避免寒邪入侵,有助於消化吸收。
  2. 調節氣血: 生薑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導致的氣血不足,進而提升糯米膏的補益功效。同時,薑還能祛除糯米膏中的寒性,使其更容易被人體吸收。

因此,糯米膏中加入生薑,不僅能增強其溫中散寒的效果,還能改善其氣血調和的作用,使之更適合脾胃虛寒者食用。

糯米膏中加入肉桂,主要考量其溫陽散寒、補火助陽之效。

糯米性溫,具有健脾益氣、止瀉固精之效。而肉桂則性熱,可溫經散寒,補腎壯陽,兩者相配,可溫陽散寒,增強糯米之功效。

此外,肉桂還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糯米膏的吸收和利用,提高其藥效。因此,肉桂在糯米膏中扮演著溫陽散寒、補火助陽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改善體虛畏寒、腎陽不足等症狀。

糯米膏方劑中加入蔥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發散風寒,溫中散寒: 蔥白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發散風寒、溫中散寒的功效。糯米膏多用於治療風寒感冒、脾胃虛寒等症,蔥白可以輔助糯米膏溫暖脾胃、驅散寒邪,增強其療效。
  2. 宣通鼻竅,止咳化痰: 蔥白含有揮發油,能刺激鼻黏膜,具有宣通鼻竅的作用,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效果。同時,蔥白亦能化痰止咳,配合糯米膏可有效緩解咳嗽、痰多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糯米膏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記載與主治病症

糯米膏的應用,在古代醫籍中記載不一,主要涉及以下病症:

  • 癰疽腫痛:《驗方新編》中記載其可治「腋、肋、臂、膊、腰、腿等處忽如火熱,腫硬如石,痛不可忍」之症,描述與現代醫學的癰疽、蜂窩性組織炎等病症相似。
  • 金瘡、跌打損傷:《醫學入門》記載糯米膏可應用於「金瘡誤犯生水,瘡口作膿」及「跌打撲、倒壓閃挫」,提示其對外傷有一定療效。《雜病源流犀燭》也提到糯米膏用於「治墜撲折傷,疼痛叫號」並能「三日筋骨相連」。
  • 風熱心躁、口乾狂言:《肘後備急方》與《證類本草》均提及「龍腦甘露丸」,其中用到糯米膏作為製丸輔料,主治「風熱心躁,口乾狂言,渾身壯熱及中諸毒」。
  • 骨傷:《瘍醫大全》中記載「凡骨碎者,用接骨藥火上化開糊骨上,然後夾定,外用夾骨法、活血散、接骨丹、二生膏、糯米膏。」
  • 疣、痣、靨:《醫學入門》和《楊氏家藏方》均有糯米膏治療「疣瘡」、「靨子」的記載。
  • 竹木刺入肉:《醫學入門》記載「竹木簽刺入肉者,臨臥貼之,明日其刺出在藥內。」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古籍記載,糯米膏的治療原理可能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 **消腫止痛:**糯米性溫味甘,具有一定的溫通作用。糯米飯或糯米酒糟外敷,熱力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溫通經絡,緩解腫痛。例如《驗方新編》所載,糯米膏治癰疽腫痛,可能與此原理有關。
  2. **收斂生肌:**糯米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醫學入門》指出糯米膏「金瘡誤犯生水,瘡口作膿,急以此藥裹定,腫處已消,直至瘡愈」,提示糯米膏可收斂瘡口,促進癒合。
  3. 拔毒外出:《醫學入門》中糯米膏用於竹木刺入肉,以及《楊氏家藏方》中與石灰、木炭灰同用以除靨子,都體現了糯米膏可能具有拔毒外出的作用。推測其機理可能與糯米發酵後產生的酸性物質有關,能軟化角質,促進異物排出。
  4. **輔助製劑:**在「龍腦甘露丸」中,糯米膏作為輔料,起到粘合、成型等作用,間接輔助藥物發揮療效。

綜合分析

糯米膏在古代醫學中應用廣泛,涵蓋了癰疽腫痛、金瘡、跌打損傷、骨傷、皮膚病等多個方面。其治療原理涉及消腫止痛、收斂生肌、拔毒外出等多重作用。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古代文獻對於糯米膏的記載相對簡略,其具體藥理作用和最佳應用方式仍有待進一步研究和驗證。

以上是對糯米膏主治功效的分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傳統服藥法


糯米3升(入瓷盆內,於端午前49天以冷水浸之,1日兩度換水,換時輕淘,辟去水,勿令攪碎,浸至端午日取出曝乾,生絹袋盛,掛通風處)。每用旋取少許,炒令焦為散。冰水調如膏藥,隨大小裹定瘡口,外以絹帛包縛,候瘡愈解去。若金瘡誤犯生水,瘡口作膿漸甚者,急以藥膏裹定。良久其腫處即消,更不作膿,直至瘡合。若癰疽毒瘡初發,才覺焮腫赤熱,急以此膏貼項下,及腫處。若竹木簽刺入肉者,臨臥貼之,明日揭看,其刺出在藥內。若貼腫毒,乾即換之,常令濕為妙。惟金瘡及水毒不可換,恐傷動瘡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糯米膏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癤和癰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糯米膏, 出處:《理瀹》。 組成:川烏、草烏、軍薑、肉桂、胡蔥。 主治:風痛。

糯米膏, 出處:《驗方新編》卷十一。 組成:熱糯米飯。 主治:腋、肋、臂、膊、腰、腿等處忽如火熱,腫硬如石,痛不可忍,百藥不效者。

糯米膏, 出處:《醫學綱目》卷二十。 組成:糯米1升,皂角(切碎)半升,銅錢100個(同炒至半焦黑,去銅錢)。 主治:攧撲筋斷骨折。

糯米膏,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二十。 組成: 糯米膏(《楊氏家藏方》卷二十。)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二十。組成:石灰6錢(須礦灰,以少水化開),木炭灰3錢(須旋于燒熟火上輕抄取白者)。主治:出靥子。 。 主治:出靨子。

糯米膏,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九。 組成:糯米(先洗7次,絹袋掛當風2-7日,炒)1鬭,紫河車(去皮毛,生用根赤者,不用白者)5兩,五倍子(瓦燥之)5兩,白斂2兩(真者,如白蘿蔔乾,色白,味苦甘),黃柏皮(炒焦)5兩,黃芩(炒乾)5兩,白及(生)2兩,當歸(酒浸、焙乾)2兩。 主治:發背疽毒,一切惡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