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糯米3升(入瓷盆內,於端午前49天以冷水浸之,1日兩度換水,換時輕淘,辟去水,勿令攪碎,浸至端午日取出曝乾,生絹袋盛,掛通風處)。每用旋取少許,炒令焦為散。冰水調如膏藥,隨大小裹定瘡口,外以絹帛包縛,候瘡愈解去。若金瘡誤犯生水,瘡口作膿漸甚者,急以藥膏裹定。良久其腫處即消,更不作膿,直至瘡合。若癰疽毒瘡初發,才覺焮腫赤熱,急以此膏貼項下,及腫處。若竹木簽刺入肉者,臨臥貼之,明日揭看,其刺出在藥內。若貼腫毒,乾即換之,常令濕為妙。惟金瘡及水毒不可換,恐傷動瘡口。
方劑組成解釋
糯米膏由烏頭、生薑、肉桂、蔥白等中藥組成,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烏頭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生薑具有發散風寒、溫中止痛的功效;肉桂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功效;蔥白具有發散風寒、解毒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糯米膏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糯米膏, 出處:《理瀹》。 組成:川烏、草烏、軍薑、肉桂、胡蔥。 主治:風痛。
糯米膏, 出處:《驗方新編》卷十一。 組成:熱糯米飯。 主治:腋、肋、臂、膊、腰、腿等處忽如火熱,腫硬如石,痛不可忍,百藥不效者。
糯米膏, 出處:《醫學綱目》卷二十。 組成:糯米1升,皂角(切碎)半升,銅錢100個(同炒至半焦黑,去銅錢)。 主治:攧撲筋斷骨折。
糯米膏,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二十。 組成: 糯米膏(《楊氏家藏方》卷二十。)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二十。組成:石灰6錢(須礦灰,以少水化開),木炭灰3錢(須旋于燒熟火上輕抄取白者)。主治:出靥子。 。 主治:出靨子。
糯米膏,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九。 組成:糯米(先洗7次,絹袋掛當風2-7日,炒)1鬭,紫河車(去皮毛,生用根赤者,不用白者)5兩,五倍子(瓦燥之)5兩,白斂2兩(真者,如白蘿蔔乾,色白,味苦甘),黃柏皮(炒焦)5兩,黃芩(炒乾)5兩,白及(生)2兩,當歸(酒浸、焙乾)2兩。 主治:發背疽毒,一切惡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