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風氣痛膏中加入蔥白,主要基於其辛溫發散的藥性,用以驅散寒邪,緩解風寒引起的疼痛。
蔥白性溫,味辛,具有發散風寒、通陽解表之效。風氣痛多因風寒入侵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局部疼痛。蔥白入藥可驅散寒邪,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此外,蔥白還有較好的止咳化痰功效,可輔助治療風寒引起的咳嗽、鼻塞等症狀。
風氣痛膏中添加生薑,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 散寒止痛:生薑性溫,可散寒解表,溫經止痛,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疼痛,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活血化瘀:生薑亦具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故風氣痛膏中加入生薑,可發揮其散寒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有效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疼痛。
「風氣痛膏」方劑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烏藥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止痛、溫經散寒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氣滯血瘀、疼痛等症狀,烏藥能有效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 溫腎散寒: 烏藥亦有溫腎散寒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腰膝痠痛、肢體麻木等症狀,烏藥能溫暖腎陽,驅散寒邪,達到止痛的效果。
因此,在「風氣痛膏」中加入烏藥,可發揮其行氣止痛、溫腎散寒的功效,有助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各種疼痛。
「風氣痛膏」中包含「烏頭」,乃因其具有祛風散寒、止痛之效。
烏頭,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其辛溫之性,可驅散寒邪,故可治風寒濕痹所致之疼痛;其入腎經,可通經活絡,故可改善關節疼痛。
烏頭性烈,需謹慎使用,一般多以炮製後使用,以減低毒性,並需配合其他藥物以緩解其燥烈之性,方可達到治療目的。
風氣痛膏中添加乾薑,主要是利用其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化痰止咳、解毒止痛的作用。
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乾薑可以溫經散寒,驅散寒邪,並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同時,乾薑還可以溫化痰濕,使濕氣散去,進一步減輕疼痛。因此,乾薑是風氣痛膏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改善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症狀。
「風氣痛膏」方劑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消腫: 肉桂性溫熱,入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肉桂能溫通經絡,驅散寒邪,達到止痛的效果。
- 活血化瘀,促進恢復: 肉桂亦具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加速損傷的修復,有助於消除炎症和水腫,從而減輕疼痛,促進康復。
因此,肉桂在「風氣痛膏」中發揮溫經散寒、止痛消腫、活血化瘀等多重作用,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風氣痛膏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紅花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風氣痛常伴隨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滯,紅花能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 溫經散寒:紅花亦有溫經散寒之效,有助於驅散風寒,緩解因風寒所致的疼痛。風氣痛多由風寒侵襲所致,紅花能溫經散寒,起到治療和預防的作用。
風氣痛膏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其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氣血瘀滯、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 補血養血,調和氣血:當歸還具有補血養血、調和氣血的功效,能改善因氣血不足導致的疼痛,提高機體抵抗力,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風氣痛膏中加入當歸,既能緩解疼痛,又能改善氣血循環,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風氣痛膏」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風氣痛」,即因風邪夾雜寒濕侵襲經絡、關節,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產生的痺痛,症狀多見關節疼痛、屈伸不利,遇寒加重,或伴隨腫脹麻木。
組成分析與邏輯推理
1. 辛溫行散,驅風散寒
- 蔥汁、蒜汁、生薑汁:三者辛溫走竄,能發汗解表、散寒通陽,直達肌表驅散風寒濕邪。
- 烏藥、草烏:烏藥行氣止痛,草烏大辛大熱,具強力祛風除濕、溫經止痛之效,針對深層寒濕痺痛。
- 乾薑、官桂(肉桂):溫裡散寒,增強氣血溫通之力,助陽化濕,改善寒凝血滯之痛。
2.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 紅花、當歸:紅花活血通經,當歸補血和血,兩者搭配既能疏通瘀阻,又能養血柔筋,避免辛燥藥物耗傷陰血。
3. 外治透皮,增強藥效
- 鳳仙花汁:民間多用於外敷治痛風、跌打,其性辛散,能助藥力滲透皮膚。
- 燒酒浸藥:酒性辛烈,可行藥勢,促進藥效透達筋骨。
- 麻油煎松香:作為膏藥基質,松香能黏附皮膚持續釋放藥性,麻油潤膚防腐,共奏緩釋長效之效。
治療原理推論
本方以「外治法」為主,結合辛溫散寒、活血通絡之品,通過皮膚直接作用於患處:
- 辛溫藥群(蔥、蒜、薑、草烏等)開腠理、散風寒,化解表裡寒濕。
- 活血藥(紅花、當歸)改善局部氣血瘀滯,通則不痛。
- 酒與油脂載體助藥力深入筋骨,鬆解凝滯之邪。
全方側重「溫通」二字,針對風寒濕痺的「痛、僵、冷」特點,屬傳統「痺證」外治典型配伍。
傳統服藥法
蔥汁、蒜汁、生薑汁、鳳仙花汁、烏藥、草烏、乾薑、官桂、紅花、當歸。
燒酒浸藥片,收乾入油麻油煎松香收。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風氣痛膏性溫熱,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風氣痛膏, 出處:《瘍科選粹》卷八。 組成:蔥汁、蒜汁、生薑汁、鳳仙花汁、烏藥、草烏、乾薑、官桂、紅花、當歸。 主治:風氣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