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抑陰散中加入烏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烏頭性熱,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陽散寒、祛風止痛之效。抑陰散多用於治療寒濕凝滯、陰寒內盛導致的病症,烏頭可溫通經絡,散寒止痛,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溫陽散寒的目的。
2. 扶正祛邪:烏頭能補腎壯陽,固本培元,扶正祛邪。抑陰散治療的病症往往伴隨陽氣虛衰,烏頭可溫補陽氣,提高機體抵抗力,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抑陰散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燥濕化痰: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祛風止痙的功效。抑陰散主治痰濕阻肺,咳嗽痰多,氣喘等症,天南星的燥濕化痰之效可有效改善痰濕阻滯之患。
- 散結止痛: 天南星亦能散結止痛,對於痰濕凝結所致的胸痛、腹痛等症狀有緩解作用。抑陰散中加入天南星,可增強其散結止痛之效,更全面地治療痰濕阻肺之症。
抑陰散中包含白芷,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疏散風寒,通鼻竅:白芷性溫,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的功效,可有效改善因風寒外襲所致的鼻塞、流涕等症狀,與抑陰散清熱解毒、散結止痛的功效相輔相成,有助於治療鼻咽部炎症。
- 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白芷亦有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因外傷或感染導致的瘡瘍、腫痛等症,配合抑陰散中其他藥材,可增強其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白芷在抑陰散中發揮了疏散風寒、通鼻竅,以及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配合,能夠更好地治療鼻咽部炎症。
抑陰散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之效。抑陰散用於治療寒凝血瘀、陽虛陰盛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肉桂可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寒凝狀態。
- 補腎助陽: 肉桂能補腎陽、溫腎氣,對於腎陽虛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肉桂可溫補腎陽,改善腎氣虛弱,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總而言之,肉桂在抑陰散中起到溫陽散寒、補腎助陽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寒凝血瘀、陽虛陰盛等症的效果。
抑陰散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涼血止痛: 赤芍味苦寒,具有涼血止痛的功效,可清熱解毒,緩解因陰虛火旺所致的疼痛,如頭痛、牙痛、腹痛等。抑陰散主要針對陰虛火旺所致的病症,赤芍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緩解疼痛的作用。
- 活血化瘀: 赤芍還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對於因血瘀所致的疼痛,也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抑陰散中加入赤芍,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從而緩解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抑陰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範圍集中於「陰寒凝滯」所致之病症,其特點如下:
- 瘡瘍虛寒不散:小兒瘡瘍因元氣虛寒,患處久不消散或潰後難斂,伴隨腹痛泄瀉、嘔吐肢冷等全身虛寒之症,屬「純陰之症」。
- 外傷寒凝腫硬:跌撲損傷後誤用涼藥,導致氣血凝結、腫痛堅硬不散。
- 癰疽陰證:癰腫局部肉色不變(無紅熱)、筋攣骨痛,屬陰寒內盛之象。
此類病症核心病機為「陽氣不足,陰寒凝滯」,需溫通散寒、破結消腫。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肉桂(3錢)
- 為君藥,辛甘大熱,溫補命門之火,散寒通脈,助陽氣以化陰凝。
- 針對元氣虛寒之本,改善手足冷、泄瀉等全身症狀。
麝香(3分)
- 辛香走竄,通行十二經,開竅透絡,散瘀破結。
- 助肉桂引藥力速達病所,破除瘡瘍、損傷處之氣血壅滯。
生南星(1錢5分)
- 苦辛溫燥,有毒,外用能散結消腫止痛,尤善治陰疽痰核。
- 與麝香協力破散局部腫硬,針對「腫堅不散」之標。
川五倍(5錢)
- 酸澀收斂,外用可斂瘡消腫,與溫散藥相配,防辛散過度,兼顧潰後斂瘡之需。
川鬱金(1錢5分)
- 辛散苦泄,行氣解鬱,活血止痛,助麝香、南星疏通經絡氣血。
配伍特點:
- 溫散並行:以肉桂溫陽為本,麝香、南星透散為標,共逐陰寒之邪。
- 動靜結合:五倍子之收斂制約諸藥辛散,避免耗傷正氣。
- 外治直達:薑蔥汁調敷,借其辛溫發散之性,增強藥力滲透。
治療原理:
此方透過溫陽散寒、開通氣血、破結消腫,使陰寒得散,氣血流通,瘡瘍損傷自消。其外敷之法,尤適合小兒體弱不耐內服攻伐者,直接作用病灶,速效而少傷正。
傳統服藥法
川五倍5錢,肉桂3錢,麝香3分,川鬱金1錢5分,生南星1錢5分。
上為末。
薑蔥搗汁調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遵醫囑。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抑陰散, 出處:《外科方外奇方》卷一。 組成:川五倍5錢,肉桂3錢,麝香3分,川鬱金1錢5分,生南星1錢5分。 主治:陽毒。
抑陰散, 出處:《外科證治全書》卷五。 組成:草烏2兩,南星1兩,獨活(去節)1兩,香白芷1兩,狼毒1兩。 主治:陰疽漫腫不紅,堅硬木痛或不痛,及筋攣骨痛,一切陰寒凝滯冷證。瘰癧,因於陽虛痰凝者。
抑陰散, 出處:《保嬰撮要》卷十五。 組成:草烏(炒)2兩,南星1兩,白芷1兩,肉桂5錢,赤芍藥(炒)1兩。 主治:助陽行陰。主治:小兒瘡瘍,元氣虛寒,不能消散,或腹痛泄瀉,嘔吐不食,手足或冷,或不潰斂,筋攣骨痛,屬純陰之症者;小兒跌撲損傷,因敷涼藥,腫堅不散;癰腫肉色不變,一切冷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