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應痛丸中包含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赤芍具有涼血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瘀血阻滯經絡所致的疼痛。應痛丸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赤芍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達到止痛的效果。
- 清熱涼血:赤芍性寒,能清熱涼血,對於因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疼痛也有較好的療效。應痛丸中常配合其他清熱涼血藥物,如生地、丹皮等,以增強藥效,更全面地治療疼痛。
應痛丸中包含烏頭,主要原因在於烏頭的辛熱之性,能 通經活絡、散寒止痛。其藥性峻猛,擅長 治療寒凝血瘀、疼痛劇烈 的病症,如風寒濕痹、跌打損傷等。
烏頭雖毒性較大,但經過炮製處理後,毒性減弱,藥效得以保留。 應痛丸中,烏頭配合其他藥物,如川芎、白芷、桂枝 等,起到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的作用。
因此,應痛丸中包含烏頭,乃因其藥性獨特,能針對寒凝血瘀、疼痛劇烈等症狀,起到顯著的治療作用。但需嚴格控制用量,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應痛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腳氣痛不可忍」,此處「腳氣」指中醫所述「腳氣病」,屬濕邪下注、氣血壅滯所致之足脛腫痛、麻木拘攣,甚則痛不可耐。其病機多與風寒濕邪侵襲、經絡不通相關,臨床以濕濁痹阻、氣血運行不暢為關鍵。
組成藥物之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蒼朮(去皮)
- 性味辛香苦溫,主入脾胃經,善「燥濕健脾」,能祛除經絡筋骨間之濕濁。
- 其辛散之性可開腠理、透邪外出,苦溫能化濕濁,解除濕邪下注所致之腫痛。
當歸
- 性甘溫潤,歸肝心脾經,為「血中氣藥」,功能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於此方中,既能養血潤燥以治久痹血虛,又可活血通絡,輔助蒼朮、草烏通痹止痛。
草烏頭(炮)
- 辛熱大毒,炮製後毒性稍減,主入肝腎經,為「祛風濕、散寒止痛」之峻藥。
- 其性走而不守,善逐深層寒濕痼冷,通利關節而止劇痛,針對腳氣痛不可忍者尤宜。
黑牽牛
- 苦寒瀉下,主入肺腎大腸經,功能「瀉水通便、逐痰消飲」。
- 於此方中,非為攻下,而是取其瀉濕逐水之力,導濕濁從二便出,緩解濕邪壅滯之腫痛。
配伍機制與治療原理
- 燥濕逐瘀並行:蒼朮燥濕健脾以治本,黑牽牛瀉水消腫以治標,二者一升一降,分消濕邪。
- 溫通與活血相輔:草烏頭散寒通痹,當歸活血養血,寒濕得溫則化,血行則痛止。
- 劑型與服法考量:以醋糊為丸,取其酸收之性,緩和草烏之辛烈,並引藥入肝經(肝主筋);空心醋湯送服,增強疏泄下焦濕濁之效。
此方以祛濕、散寒、活血為核心,針對「濕瘀寒凝」之腳氣痛證,通過燥濕、通絡、瀉濁三重作用,達到緩急止痛之效。然須注意,草烏頭毒性峻烈,臨床需嚴格遵循炮製與劑量規範。
傳統服藥法
蒼朮(去皮)1兩,當歸1兩,草烏頭(炮)1兩,黑牽牛1兩。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小豆大。
每服20丸,空心醋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應痛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赤芍藥半兩(煨,去皮),草烏半兩(煨,去皮尖)。 主治:腳氣痛不可忍。
應痛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一八。 組成:甜瓜子2兩,乾木瓜2兩,川烏頭2兩,五靈脂2兩。 主治:寒濕氣,骨頭到處疼痛不止。
應痛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三。 組成:桂(去粗皮)、乾漆(炒煙出)、京三棱(大者,煨,銼)、當歸(切,炒)各等分。 主治:癖氣發歇,疼痛不可忍。
應痛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 組成:五靈脂(黑色者,炒)1兩,草烏頭(去皮臍,生,銼)1兩,地龍(去土,炒)1兩,白芥子1兩,自然銅(煅,醋淬,研)1兩,乳香半兩(研),巴豆7粒(去皮心膜,醋煮黃色,研)。 主治:風毒內攻,走註疼痛不定。
應痛丸, 出處:《三因》卷十四。 組成:阿魏2兩(醋和,用荞麥面作餅,厚3指,裹阿魏,慢火煨熟),檳榔(大者)2個(刮作甕子,滿盛乳香,將刮下末用醫麥面拌作餅子,慢火煨熟),硇砂末1錢,赤芍藥末1兩。 主治:敗精惡物不去,結在陰囊成疝,疼痛不可忍。
應痛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五。 組成:白朮、牛膝(酒浸、切焙)、當歸(切焙)、黃耆(銼)、芍藥、陳橘皮(湯浸去白、焙)、桂(去粗皮、生薑汁炙)、訶黎勒(煨、去核)、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白茯苓(去黑皮)各等分。 主治:冷氣連腰胯痛,食冷物即加劇。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