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腫散

XIAO ZHO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瘡瘍經驗全書》卷四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6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肝經 20%
胃經 16%
脾經 12%
心經 8%
腎經 6%
大腸經 5%
膽經 2%
膀胱經 1%
心包經 1%
小腸經 1%
三焦經 1%
肺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膽經
膀胱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消腫散方中加入白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白芨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改善瘀血腫痛,促進傷口癒合,配合方中其他藥物,有助於消散腫脹,緩解疼痛。
  2. 收斂止血,生肌斂瘡: 白芨性寒,味苦澀,入肺、肝、胃經,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斂瘡的功效。對於因外傷、手術等引起的出血、潰瘍,白芨能有效止血,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

消腫散中加入白蘞,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利水消腫:白蘞味甘淡,性微寒,入脾、胃經,具有利水滲濕、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去除體內水濕,減輕水腫,達到消腫的目的。
  2. 清熱解毒:白蘞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清熱解毒,散瘀消腫,對於因熱毒所致的腫痛,有緩解作用。

因此,白蘞在消腫散中可起到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雙重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消腫散中包含豬牙皁,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豬牙皁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引起的腫痛、瘡瘍、癤腫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活血化瘀,消散瘀血: 豬牙皁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消腫散中加入豬牙皁,可以有效地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消腫散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1. 祛風通絡:白僵蠶性寒,具有祛風散寒、通經活絡的功效。風為百病之始,腫痛往往與風邪有關,白僵蠶可驅散風邪,解除經絡阻滯,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2. 息風止痙:白僵蠶具有息風止痙的功效,可以緩解因風邪入絡而導致的筋脈拘攣、肢體麻木等症狀。對於一些因風邪所致的腫痛,白僵蠶也能起到緩解疼痛、促進消腫的作用。

總而言之,白僵蠶在消腫散中,可起到祛風通絡、息風止痙的功效,有助於消散腫痛、緩解疼痛,使藥效更為全面。

消腫散方劑中含有雄黃,主要源於其解毒消腫的功效。雄黃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殺蟲、消腫止痛的功效。其能清熱解毒,對於熱毒所致的癰腫、疔瘡、蛇蟲咬傷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此外,雄黃亦可活血化瘀,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腫痛亦有緩解作用。因此,消腫散方劑中加入雄黃,可有效疏散熱毒、消腫止痛,達到治療目的。

消腫散中包含天南星,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消腫止痛: 天南星性溫,味苦辛,具有消腫止痛、祛風化痰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風濕痺痛等症狀,天南星可以有效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促進組織修復。
  2. 化痰散結: 天南星還具有一定的化痰散結作用,可以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對於痰濁阻滯、氣血凝滯所致的腫塊,也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天南星在消腫散中起到消腫止痛、化痰散結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消腫散方劑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有二:

  1. 消腫止痛: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消腫止痛的功效。消腫散方劑用於治療痰濕凝結、氣血瘀阻所致的腫痛,半夏可以化解痰濕,疏通氣血,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2. 降逆止嘔:消腫散方劑中常加入半夏,也因為其具備降逆止嘔的作用。半夏能降氣止嘔,對於因痰濕阻滯、胃氣上逆所引起的嘔吐,具有緩解作用,進一步促進腫痛消退。

消腫散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解毒: 大黃味苦寒,具有瀉熱解毒之效。消腫散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瘀凝滯所致的腫痛,大黃可清熱瀉火,解毒消腫,有助於改善局部炎症,促進血液循環。
  2. 通便排毒: 大黃有通便瀉下之功,能促進腸道蠕動,排除體內毒素。消腫散中加入大黃,不僅能促進局部毒素排出,更可降低體內熱毒,從而更好地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綜上所述,消腫散中加入大黃,正是利用其瀉熱解毒、通便排毒的特性,達到消腫止痛的療效。

消腫散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燥濕: 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腫痛,如濕熱下注導致的陰囊腫痛、濕疹等,黃柏可以清熱燥濕,消腫止痛。
  2. 抗菌消炎: 黃柏中含有黃柏素等有效成分,具有較強的抗菌消炎作用,可以抑制細菌的生長繁殖,減少感染,從而促進腫痛消退。

因此,黃柏在消腫散中發揮著清熱燥濕、抗菌消炎的作用,有助於消除腫脹,緩解疼痛。

消腫散方劑中加入烏頭,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 散寒止痛:烏頭性溫,味辛,入足太陽膀胱經,具有散寒止痛、祛風除濕的功效。對於寒邪凝滯,疼痛腫脹的病症,烏頭可以起到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的作用。
  2. 活血化瘀:烏頭亦具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助於消除瘀血腫痛。

因此,消腫散中加入烏頭,能發揮其溫經散寒、止痛消腫、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腫痛目的。但烏頭毒性較大,需嚴格控制用量,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消腫散中加入白芷,主要原因如下:

  1. 消腫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解表散寒、宣通鼻竅、消腫止痛的功效。它能有效改善因風寒濕邪入侵引起的局部腫痛,例如跌打損傷、瘡瘍腫痛等。
  2. 活血化瘀: 白芷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消散瘀血,進一步緩解腫痛。

因此,白芷在消腫散中起到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整體方劑達到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的目的。

消腫散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化痰: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能清肺熱、化痰止咳。消腫散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痰熱內阻所致的癰腫、疔瘡、乳腺炎等病症,川貝母能清熱解毒,化解痰熱,促進炎症消退。
  2. 潤肺止咳:川貝母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能緩解因痰熱阻肺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狀。消腫散中加入川貝母,可協同其他藥材,消炎止痛,並緩解因炎症引起的呼吸道不適。

消腫散中包含山慈菇,主要基於其消腫止痛的功效。山慈菇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藥性偏寒,善於清熱解毒,並能散瘀止痛,對於熱毒壅滯所致的腫痛、瘡瘍、跌打損傷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因此,在消腫散中加入山慈菇,可以有效地發揮其消腫止痛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消腫散方劑中包含芙蓉葉,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芙蓉葉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作用。

芙蓉葉中的有效成分,如黃酮類化合物、多醣類等,能抑制炎症反應,促進組織修復,有效治療外傷腫痛、瘡瘍腫毒、濕疹等症狀。

因此,芙蓉葉作為消腫散的組成藥材,可發揮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相關疾病。

消腫散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天花粉味甘性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利水消腫、解毒止痛之效。其寒涼之性可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則有助於消除水腫,並有助於排泄體內毒素。

此外,天花粉還具有解毒止痛的功效,可緩解由熱毒引起的疼痛。因此,在消腫散中加入天花粉,可有效地發揮清熱解毒、利水消腫、解毒止痛的功效,幫助患者消腫止痛,恢復健康。

消腫散方劑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牡蠣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其性寒能清熱,味鹹能軟堅散結,且具解毒之效。對於熱毒壅滯所致的腫痛、瘰癧等症狀,牡蠣能清熱解毒,消散腫塊,達到消腫散結之目的。
  2. 滋陰潛陽,鎮心安神:牡蠣具有滋陰潛陽,鎮心安神的功效。對於因陰虛火旺、心神不寧所致的失眠、心悸等症狀,牡蠣能滋陰降火,安神定志,有助於緩解病症。

因此,消腫散方劑中加入牡蠣,可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以及滋陰潛陽、鎮心安神的功效,達到更全面、有效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消腫散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及各藥物功效

消腫散由以下藥物組成:

  • 白芨:止血、生肌。
  • 白蘞:解毒、殺菌。
  • 豬牙皁:化痰、平喘。
  • 白殭蠶:祛風、活絡。
  • 雄黃:解熱、抗炎。
  • 天南星:燥濕、利水。
  • 半夏:降逆、鎮咳。
  • 大黃:通便、清火。
  • 黃柏:清熱、收斂。
  • 烏頭:溫經、止痛。

古籍記載與分析

根據所提供的古籍內容,消腫散的應用記載如下:

  1. 《要藥分劑》:燥脾濕,治痰厥頭痛,消腫散結,治眉稜骨痛,除腹脹目不得瞑,救暴卒。

    • 分析:此處指出消腫散可治療因脾濕、痰濁引起的頭痛、腫脹等症狀。半夏被認為能燥脾濕,消腫散結,治眉稜骨痛、腹脹等。
  2. 《奇效良方》、《外科集驗方》:治五發惡瘡,消腫散毒。

    • 分析:明確指出消腫散外用可治療惡瘡,具有消腫、解毒的作用。
  3. 《本草求真》:大蒜,氣味辛溫,開胃健脾,宣竅辟惡,為祛寒除濕,解暑散痰,消腫散毒第一要劑。

    • 分析:此處雖非直接描述消腫散,但提到大蒜的消腫散毒功效,可作為佐證。
  4. 《本草便讀》:橘葉苦平氣香,輕揚上達,入肝胃,宣胸膈逆氣,消腫散毒。凡婦人一切乳證,皆可用之。

    • 分析:此處提到橘葉的消腫散毒功效,與消腫散的主治方向相符。
  5. 《得配本草》:辛,溫。行血破氣,消腫散結。

    • 分析:此處描述的藥物功效與消腫散的組成成分功效相符,有行血、消腫散結的作用。
  6. 《瘍醫大全》:半枝蓮,解熱清火,消腫散毒,最為捷徑。

    • 分析:此處提到半枝蓮的消腫散毒功效,與消腫散的組成成分半夏功效相呼應。
  7. 《聖濟總錄》:追風毒,消腫散方;解惡毒風腫;治一切毒腫;治毒腫;治諸毒腫膏方。

    • 分析:此處記載了多個以“消腫散”命名的方劑,均用於治療毒腫,與消腫散的主治方向一致。
  8. 《外科大成》:背疽初起腫痛,用之能解毒止痛,消腫散瘀,出毒水。

    • 分析:此處記載消腫散可治療背疽初期的腫痛,具有解毒、止痛、消腫散瘀的作用。
  9. 《幼幼新書》:治小兒癰瘡腫毒,熱赤疹痛。消腫散方。

    • 分析:此處記載消腫散可治療小兒癰瘡腫毒,進一步證實其消腫解毒的功效。
  10. 《新刻圖形枕藏外科》:化毒消腫散,外敷鐵箍散,中敷生肌定痛散。

    • 分析:此處提到化毒消腫散,與消腫散的主治方向一致。
  11.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水氣浮腫,喘呼,不得睡,煩熱躁擾,渴燥,大小便不利。

    • 分析:此處提到消腫散可治療水氣浮腫,與組成成分中天南星的利水功效相符。
  12. 《証治準繩‧瘍醫》:治蛇消腫散,治蛇咬及蛇節疔、蛇腹疔、蛇頭疔、蛇背疔等症。

    • 分析:此處記載蛇消腫散用於治療蛇咬及相關病症,進一步證實消腫散的解毒功效。
  13. 《本草衍句》:連翹,殺蟲消腫散諸經血凝氣結;赤小豆,利小便消腫散血水濕腳氣。

    • 分析:此處提到連翹、赤小豆的消腫功效,與消腫散的主治方向相符。
  14. 《赤水玄珠》:消腫散,治水氣,喘呼不得臥,煩熱燥渴,大小便不利。

    • 分析:此處記載消腫散可治療水氣病症,與組成成分中天南星的利水功效相符。
  15. 《喻選古方試驗》:沖和膏。治癰疽發背,流注諸腫毒,冷熱不明者。

    • 分析:此處提到沖和膏可治療癰疽腫毒,與消腫散的主治方向相符。
  16. 《古方彙精》:止痛消腫散瘀神效。

    • 分析:此處強調消腫散的止痛、消腫散瘀功效。
  17. 《太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此藥專能行氣疏風,活血止痛,消腫散堅,敷之立效。

    • 分析:此處描述的藥物功效與消腫散的組成成分功效相符,有行氣、活血、止痛、消腫散堅的作用。
  18. 《活人事證方後集》:消腫圓,治水腫喘滿,小便不利;消腫散,治水氣浮腫,喘呼不得睡,煩熱躁擾,渴燥,大小便不利。

    • 分析:此處記載消腫圓和消腫散均可治療水腫,與組成成分中天南星的利水功效相符。
  19. 《中國藥物學大綱》:消癰腫。療痿黃。生者摩癰腫。除瘤癭氣。消腫散結。

    • 分析:此處描述的藥物功效與消腫散的組成成分功效相符,有消癰腫、消腫散結的作用。
  20. 《本草正義》:生者摩癰腫,除留癭氣(則外敷之劑,辛能消散,故潔古亦謂其消腫散結)。潔古又謂: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消胸中痞,膈上痰,和胃氣。燥脾濕,則專以痰飲結塞言之矣;諸瘍陽證,消腫散結,又皆以皮子並用為捷。

    • 分析:此處強調半夏的消腫散結功效,並指出其外用可治療癰腫,內服可治療寒痰、咳嗽等症狀。
  21. 《本草正義》:木蓮,即薜荔之實,消腫散毒,止血,下乳,治腸痔、陰㿗。功用亦與絡石相近。

    • 分析:此處提到木蓮的消腫散毒功效,與消腫散的主治方向相符。
  22. 《本草徵要》:活血行氣止痛,消腫散結解毒。癰疽未成,釀膿未熟、速破宿血、未固先逐。喉癰初起、用之煎服。往往能消、免生危篤。外敷瘍腫,其勢可束;浙貝消腫,尤其上部之腫,其效甚捷,如咽喉、口舌、牙齦、唇頰、頸項、鼻腔等之結塊與腫厚者,均可以消散。

    • 分析:此處強調活血、消腫散結解毒的功效,並指出其可治療癰疽、喉癰等症狀,外敷可治療瘍腫。
  23. 《本草發揮》:消腫散結四也。

    • 分析:此處強調半夏的消腫散結功效。

治療原理

綜合上述分析,消腫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 解毒消腫:白蘞、雄黃、大黃、黃柏等成分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消除瘡瘍、腫毒的熱毒之邪。
  2. 燥濕利水:天南星、半夏、大黃等成分具有燥濕、利水、通便的作用,可消除水濕停聚引起的腫脹。
  3. 活血散瘀:方中部分成分,如烏頭,具有活血、溫經、止痛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從而減輕腫痛。
  4. 祛風化痰:豬牙皁、白殭蠶、半夏等成分具有祛風、化痰的作用,可以消除風邪和痰濁引起的腫脹、疼痛等症狀。

總結:

消腫散主要用於治療瘡瘍腫毒,其通過解毒消腫、燥濕利水、活血散瘀、祛風化痰等多種途徑,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現代中醫臨床應用中,消腫散的應用範圍可能更加廣泛,可根據具體病情辨證施治。

傳統服藥法


槐花(燒酒略炮,曬乾)3錢,牛膝3錢,木瓜3錢。
上為末。
每服2錢,黃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慎用。

相關疾病


懸雍下垂聲音嘶啞氣喘腹股溝疝氣慢性肝硬化癤和癰手指足砋之蜂窩組織炎及膿瘡胃腸出血腎絲球腎炎腹瀉無尿及少尿全身性水腫多痰睪丸疼痛腫脹下肢腫脹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消腫散,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一。 組成:乳香1錢,白及1錢,火丹草1錢。 主治:野火丹。

消腫散,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槐花(燒酒略炮,曬乾)3錢,牛膝3錢,木瓜3錢。 主治:腿腫痛。

消腫散, 出處:《癧科全書》。 組成:生南星5錢,生半夏5錢,生草烏5錢,凋竹5錢,生甘草3錢,細辛5錢,重樓1兩。 主治:童子癧,證屬寒痰所致者。

消腫散, 出處:《三因》卷十四。 組成:大黃(蜜蒸)、山梔(炒)、甘草(炙)、乾葛、橘皮、麻黃(去節,湯)、馬牙消、川芎各等分。 主治:水氣浮腫,喘呼不得睡,煩熱躁擾,渴燥,大小便不利。

消腫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五。 組成: 消腫散(《聖濟總錄》卷一三五。)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五。組成:附子(生,去皮臍,銼)半兩,石硫黃(研)半兩,天南星(生)半兩。主治:追風毒。 。 主治:追風毒。

消腫散,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四。 組成:白及3錢,白蘞3錢,牙皂3錢,僵蠶3錢,赤豆5倍,雄黃3錢,南星5錢,半夏5錢,大黃5錢,黃柏5錢,草烏5錢,白芷5錢,貝母5錢,山茨菇5錢,芙蓉葉5錢,天花粉1兩,牡蠣1兩。 主治:瘡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