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九轉還元丹

太白九轉還元丹

TAI BAI JIU ZHUAN HAI YUAN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4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脾經 20%
肝經 17%
胃經 14%
心經 13%
腎經 7%
肺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太白九轉還元丹中包含天南星,主要源於其祛風止痙、化痰散結之效。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化痰止咳之功,可治療痰多咳嗽、哮喘等症。此外,天南星亦可祛風止痙,用於治療小兒驚風、抽搐、癲癇等。在太白九轉還元丹中,天南星的加入有助於溫化寒痰,解痙止痛,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補益精氣、恢復元氣的功效。然而,天南星性燥,需謹慎使用,並需遵醫囑,避免過量或單獨服用。

太白九轉還元丹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提升藥效: 白芷味辛、甘,性溫,入肺、胃經。其具有通鼻竅、散風寒、止痛、消腫等功效。與其他藥材配伍,可協同作用,提升藥方整體的解毒、抗炎、止痛效果,更好地達到還元固本的目的。
  2. 引導藥力: 白芷氣味芳香,能引導其他藥材的藥力直達病竈,促進藥效發揮,並有助於緩解藥物副作用,提升藥方的安全性。

太白九轉還元丹中包含半夏,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方中若出現痰濕阻滯,氣機不暢,導致胸悶氣短、咳嗽痰多等症狀,半夏可有效化解痰濕,使氣機通暢,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2. 降逆止嘔: 半夏還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痰濁上逆導致的嘔吐、噁心等症狀,半夏可以清熱化痰,降逆止嘔,緩解症狀。

總而言之,半夏在太白九轉還元丹中起到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太白九轉還元丹中包含天花粉,主要原因在於其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天花粉味甘性寒,入肺、胃經,能清熱瀉火、生津止渴,適用於熱病煩渴、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

此外,天花粉還有利尿消腫的功效,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有助於清除體內毒素,配合其他藥材,達到還元、滋陰、補腎等功效,進一步增強太白九轉還元丹的療效。

「太白九轉還元丹」方劑中包含烏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強力溫陽散寒: 烏頭性溫熱,具有強烈的溫陽散寒作用。對於寒邪入侵、陽氣虛弱所致的疾病,烏頭能有效驅散寒氣,恢復陽氣,達到治療效果。

2. 促進血液循環: 烏頭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末梢血液供應,對於寒凝血瘀、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痺症,具有顯著的療效。

然而,烏頭毒性較大,使用需謹慎,需由經驗豐富的中醫師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辯證施治,方可安全有效地發揮其藥效。

太白九轉還元丹中加入川貝母,主要考量其以下兩個作用:

  1. 潤肺化痰: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之效。方劑中加入川貝母,有助於化解痰液,改善呼吸道疾病。
  2. 輔助其他藥材發揮效力: 川貝母性潤,有助於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作用,並避免藥性過於燥烈,避免對身體造成刺激。

太白九轉還元丹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開竅醒神: 麝香氣味濃烈,性辛溫,入心經,能開竅醒神,用於治療神志昏迷、驚厥抽搐等症狀。
  2. 活血通絡: 麝香具有活血化瘀、通經絡的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風濕痺痛等病症。

由於麝香是珍貴藥材,且有較強的藥性,因此使用時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太白九轉還元丹中包含山慈菇,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1. 扶正祛邪: 山慈菇性平,味甘微苦,入肺、脾、腎經,具有補氣益肺、健脾化濕、滋陰降火之功效。其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抵抗外邪侵襲,同時亦能緩解因濕熱內蘊、脾虛氣弱等原因導致的咳嗽、氣喘、乏力等症狀。

2. 改善肺腎虛損: 山慈菇對肺腎虛損具有較好的改善作用。其能滋陰補肺,益氣固腎,有助於緩解因肺腎虛損導致的咳嗽、咳血、虛喘、腰膝痠軟等症狀。

因此,太白九轉還元丹中加入山慈菇,旨在增強藥方扶正祛邪、滋陰補肺、益氣固腎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

太白九轉還元丹中包含磁石,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補腎固精: 磁石性寒,入腎經,具有滋陰降火、鎮驚安神之效。其可補腎精、固腎氣,對於腎虛所致的遺精、早泄、腰膝酸軟等症狀具有治療作用。

二、 鎮心安神: 磁石可鎮心安神,緩解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其對心悸、心慌、煩躁不安等症狀亦有改善作用。

總而言之,磁石在太白九轉還元丹中主要發揮補腎固精、鎮心安神之功效,有助於改善因腎虛、心神不寧所致的相關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太白九轉還元丹》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為外用散劑,主治一切癰瘡腫毒,包含以下三階段:

  1. 未成膿期:能消散癰腫,阻遏熱毒壅滯。
  2. 已成膿期:促瘡破潰,排膿祛腐。
  3. 潰後期:助生肌收口,加速癒合。
    特定病症如「癰疽發背」(重症背部癰瘡)、「爛腿臁瘡」(下肢慢性潰瘍)、「瘰疬」(淋巴結結核潰瘍),均屬中醫「瘡瘍」範疇,共性為局部氣血瘀滯、熱毒腐肉

二、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1)攻毒散結,消腫止痛

  • 川烏、草烏(酒浸去皮尖):辛熱大毒,外用能麻痹止痛、散寒凝,針對瘡瘍腫痛。
  • 南星、半夏:辛溫燥烈,化痰散結,針對癰疽屬「痰瘀互結」者。
  • 山慈菇(去毛):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為治癰疽惡瘡要藥。
  • 麝香:辛香走竄,活血通絡、透膿外達,助已成膿之瘡瘍破潰。

(2)清熱化痰,控制熱毒

  • 天花粉(花粉):甘寒清熱、養陰消腫,防辛溫藥助火。
  • 川貝母:清潤化痰,與南星、半夏相配,潤燥相濟,避免過燥傷陰。

(3)收斂生肌,導引藥力

  • 真磁石:重鎮收澀,可能用於潰後期斂瘡生肌,或輔助藥粉黏附患處。
  • 白芷:辛溫芳香,排膿生肌,為瘡家常用引經藥。

外用原理
全方以辛溫開破為主,佐以清潤,適用於瘡瘍屬寒熱錯雜、痰瘀膠結者。

  • 未潰時:烏頭、南星攻毒散結;麝香、白芷透散藥力,促腫消。
  • 已潰時:山慈菇、花粉清餘熱;磁石、白芷助收口。
  • 配伍特色:烏頭與貝母、花粉同用,制約溫燥之性;麝香引藥透皮,增強局部效應。

總結
此方體現中醫「消、托、補」治瘡三法於一體,通過外用直達病所,針對癰瘡病程不同階段調治,符合「以毒攻毒」「腐去新生」之傳統理論。

傳統服藥法


南星3錢,白芷3錢,半夏3錢,花粉3錢,川烏(酒浸,去皮)3錢,川貝母3錢,草烏3錢(去皮尖),麝香1錢,山慈菇5錢(去毛),真磁石5錢。
生曬為末,摻患處。勿令出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背部膿瘡臁瘡

相同名稱方劑


太白九轉還元丹, 出處:《外科方外奇方》卷二。 組成:南星3錢,白芷3錢,半夏3錢,花粉3錢,川烏(酒浸,去皮)3錢,川貝母3錢,草烏3錢(去皮尖),麝香1錢,山慈菇5錢(去毛),真磁石5錢。 主治:一切癰毒。未成即消,已成即潰,已潰即收功。癰疽發背,爛腿臁瘡、瘰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