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花散

YANG HUA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6.7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4%
肝經 25%
肺經 17%
胃經 8%
心經 7%
腎經 7%
脾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羊花散」方劑中包含「天南星」,主要是由於天南星具備以下功效:

  1. 祛風止痙: 天南星性溫,味辛,具有祛風止痙之效,可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麻木、抽搐、痙攣等症狀。羊花散主要針對風邪入絡,致使筋脈拘急、肢體麻木,因此使用天南星以祛風止痙。
  2. 散結消腫: 天南星亦有散結消腫之效,可治療痰濁凝滯引起的瘰癧、癭瘤等病症。羊花散中加入天南星,可輔助其他藥物散結消腫,促進氣血運行。

羊花散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如下:

  1. 燥濕化痰:半夏性溫燥,善於燥濕化痰,對於因濕痰阻肺所致的咳嗽、哮喘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羊花散的主要功效為清熱解毒、化痰止咳,而半夏的燥濕化痰作用,正好可以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更佳的療效。
  2. 降逆止嘔: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以治療因痰濕阻滯胃氣所致的噁心嘔吐。羊花散中的其他藥材,如金銀花、連翹等,也具備清熱解毒的功效,因此半夏的降逆止嘔作用,可以協同其他藥材,改善因濕熱上犯所致的嘔吐症狀。

「羊花散」方劑中含有「鬧羊花」,其主要原因如下:

  1. 藥性相合:「鬧羊花」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與方劑中其他藥材,如金銀花、連翹等,在清熱解毒方面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2. 針對病症:「羊花散」主要針對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而「鬧羊花」對於這些病症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達到治療目的。

羊花散中使用烏頭,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祛風散寒,止痛止癢: 烏頭性溫熱,具有極強的祛風散寒作用,可有效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疼痛、瘙癢等症狀。羊花散所治之症,多為因風寒濕邪所致的皮膚病,烏頭的藥性正好可以針對病因,起到治療作用。
  2. 通經活絡,改善血液循環: 烏頭能通經活絡,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消除局部組織的炎症,促進傷口癒合。羊花散中常與其他活血化瘀的藥材配伍,共同起到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

然而,烏頭毒性較大,需謹慎使用,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服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羊花散」主治功效分析

治療原理

根據所提供的古文內容,「羊花散」主要用於治療跌撲損傷破傷風等症,並具有外用麻醉的功效。從其組成成分分析,可以推測其治療原理如下:

  • 祛風除濕,活血通絡: 鬧羊花為方中主藥,具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的功效,可有效緩解跌打損傷所致的瘀血腫痛。桃枝也具有類似功效。
  • 溫經止痛,散寒發汗: 烏頭具有溫經止痛、散寒發汗的作用,可緩解疼痛,並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
  • 化痰止咳,降逆止嘔: 天南星、半夏具有化痰止咳、降逆止嘔的功效。雖然與主治症狀關聯性不強,但可能用於處理伴隨的痰濕症狀。
  • 強效麻醉作用:川烏、草烏,配合南星、半夏、鬧羊花等藥物,能夠產生強力麻醉效果,減輕疼痛,方便進行手術或傷口處理。麻黃根、芋艿葉汁可能起到輔助或增強麻醉效果的作用。蟾酥、雄黃的加入更進一步增強了藥物的止痛和解毒效力。
  • 解毒消腫:在治療破傷風等症狀時,南星、半夏配合其它藥物可能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效果。

總體而言,「羊花散」通過多種藥物的配伍,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祛風除濕的綜合效果,從而治療跌撲損傷。其強效的麻醉作用也使得它在古代外科手術中扮演重要角色。

不同醫書的記載

  • 《外科證治全書》:主要突出了「羊花散」作為外用麻醉藥的功效。其中記載的兩種配方略有差異,前一方更側重於解毒,後一方則強調麻醉效果。
  • 《青囊全集秘旨》:除了強調「鬧羊花散」的麻醉作用外,還提到了「玉真人散」,指出其對破傷風的治療作用,並強調其在頭面部損傷中的應用。

通過對比不同醫書的記載,可以發現「羊花散」的應用範圍較廣,既可作為外用麻醉藥,也能用於治療跌打損傷和破傷風,並在不同醫家的經驗中有所側重和調整。

傳統服藥法


生南星2錢,生半夏2錢,鬧羊花3錢,生川烏1錢,生草烏1錢。
用麻黃根、芋艿葉拌上藥末,或加蟾酥5分,雄黃少許。
本方為"外麻藥",僅供外用,不宜內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羊花散性味辛溫,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及有心臟病、高血壓、肝腎功能不全等患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羊花散, 出處:《外科證治全書》卷四。 組成:生南星2錢,生半夏2錢,鬧羊花3錢,生川烏1錢,生草烏1錢。 主治:跌撲損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