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神經性皮炎藥水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其止癢、燥濕、消腫之效。
半夏味辛、苦,性寒,入脾、胃經。其性寒涼,可清熱止癢,適合治療因熱毒蘊積而引起的皮膚瘙癢,如神經性皮炎。同時,半夏亦有燥濕、消腫之功效,能去除皮膚濕邪,緩解皮炎引起的紅腫、丘疹等症狀。
此外,半夏還有化痰止咳之效,對於因痰濕阻滯而引起的瘙癢,亦有一定的療效。因此,在神經性皮炎藥水中加入半夏,可起到綜合性的治療作用。
「神經性皮炎藥水」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其 燥濕止癢 的功效。天南星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祛風散寒、燥濕止癢、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神經性皮炎引起的瘙癢、紅腫、丘疹等症狀,天南星可以通過燥濕止癢,減輕炎症反應,緩解不適。
然而,天南星性溫燥,使用需謹慎。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配伍其他藥物,避免過度使用造成副作用。
中藥方劑中使用烏頭治療神經性皮炎,需謹慎分析其合理性。
烏頭性寒,有毒,具溫經散寒、祛風止痛之功效。在神經性皮炎中,若患者出現寒濕凝滯、氣血瘀阻導致的皮膚瘙癢、紅腫、丘疹等症狀,烏頭可溫經散寒、活血止痛,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然而,烏頭毒性較大,外用需嚴格控制劑量和用法,避免中毒。此外,烏頭並非治療神經性皮炎的主藥,應結合患者具體症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鬧羊花,性寒,味苦,有毒。在中藥方劑中,其主要作用為 清熱解毒,止癢消炎。
神經性皮炎屬於濕熱蘊結,或血虛風燥,或血瘀痰阻所致。鬧羊花性寒,能清熱解毒,並可止癢消炎,對於濕熱蘊結引起的皮炎有較好的療效。同時,鬧羊花亦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有助於改善血虛風燥或血瘀痰阻引起的皮炎症狀。
然而,鬧羊花毒性較大,需慎用,且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
神經性皮炎藥水中加入蓽茇,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消炎止癢:蓽茇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止癢、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神經性皮炎引起的瘙癢、紅腫、糜爛等症狀,蓽茇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 活血化瘀:蓽茇能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皮膚組織修復,有助於緩解神經性皮炎引起的皮損。
神經性皮炎藥水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經散寒止癢: 細辛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之功效。神經性皮炎常伴隨局部寒涼、瘙癢等症狀,細辛可溫通經絡,散寒止癢,緩解病症。
- 活血化瘀消腫: 細辛亦具活血化瘀之效,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減輕皮炎造成的紅腫、瘙癢等症狀。
中藥方劑[神經性皮炎藥水]中加入[蟾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止癢消腫: 蟾酥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神經性皮炎常伴有皮膚紅腫、瘙癢、丘疹等症狀,蟾酥能有效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皮膚紅腫和瘙癢。
- 活血化瘀,消散皮疹: 蟾酥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皮疹消散。神經性皮炎的病因可能與氣血瘀滯、經絡阻滯有關,蟾酥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皮疹消退。
然而,蟾酥屬於毒性藥材,使用時需謹慎,應遵醫囑,嚴格控制用量,避免出現不良反應。
中藥方劑「神經性皮炎藥水」中含有羅漢松根皮,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止癢消腫的藥效。
羅漢松根皮性涼,味苦,歸肝、脾經。其藥理研究顯示,其含有生物鹼、黃酮類等活性成分,具備抗炎、抗菌、止癢等作用,有助於緩解神經性皮炎的瘙癢、紅腫、丘疹等症狀。
此外,羅漢松根皮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炎症消退,進一步改善皮炎病竈。因此,羅漢松根皮被納入「神經性皮炎藥水」的組成,旨在發揮其多方面的藥效,達到治療神經性皮炎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名為「神經性皮炎藥水」,主治頑癬、厚皮癬(即神經性皮炎)及各種癬瘡。其功效核心在於「去風、止癢、殺菌」,符合中醫對癬證的辨治邏輯。
- 頑癬與厚皮癬:中醫認為多因風濕熱毒蘊結肌膚,或血虛風燥,肌膚失養所致。症狀表現為皮膚增厚、粗糙、劇烈瘙癢,反覆難癒。
- 癬瘡:泛指真菌或風毒濕熱引起的皮膚病,如體癬、股癬等,常伴隨瘙癢、脫屑、局部潮紅。
此方外用,直接作用於病灶,以辛溫有毒之品攻逐風濕、殺蟲止癢,適用於風毒濕熱壅盛之實證,而非血虛風燥之慢性癬病。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分析
殺蟲止癢:
- 羊蹄根:清熱解毒、殺蟲止癢,治疥癬濕瘡。
- 土槿皮:專治皮膚癬瘡,抑制真菌,為癬病外用要藥。
- 鬧洋花(洋金花):麻醉鎮痛,緩解劇烈瘙癢。
祛風除濕:
- 生川烏、生草烏:辛熱大毒,祛風散寒,通絡止痛,透過麻痹局部神經減輕癢感。
- 蓽茇、細辛:辛溫走竄,散寒祛風,助烏頭類藥開透腠理,驅邪外出。
化痰散結:
- 生半夏、生南星:辛溫有毒,化痰散結,針對癬證之皮膚增厚、苔蘚樣變,軟堅消腫。
麻醉滲透:
- 蟾酥:解毒消腫、麻醉止痛,增強藥物透皮吸收,協同鬧洋花抑制瘙癢。
配伍邏輯
- 以毒攻毒:全方多為生用有毒之品(如烏頭、半夏、南星、蟾酥),取其峻烈之性直搗病所,殺蟲止癢力強。
- 乙醇提取:以50%乙醇滲漉,溶解藥物有效成分(如生物鹼、揮發油),增強滲透性,促進藥效發揮。
治療原理
- 局部作用:
- 藥物直接抑制皮膚真菌、寄生蟲,減少感染源。
- 麻痹末梢神經,阻斷瘙癢傳導,緩解患者搔抓衝動。
- 調節病理狀態:
- 辛溫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皮膚代謝,緩解苔蘚樣增厚。
- 解毒消腫成分(如蟾酥、羊蹄根)減輕炎症反應。
總結:此方以「毒性藥」為主,通過殺蟲、麻醉、祛風、散結等多途徑,迅速控制癬證急性期症狀,適用於風濕熱毒壅盛之實證。然因藥性峻烈,須精準外用,避開黏膜及破損處。
傳統服藥法
羊蹄根1兩,生半夏1兩,生南星1兩,生川烏1兩,生草烏1兩,鬧洋花8錢,蓽茇8錢,細辛5錢,蟾酥8錢,土槿皮1兩。
去風、止癢、殺菌。
將羊蹄根至蟾酥等九味,共軋為3號粗末,土槿皮另外軋碎;先將土槿皮粗末用4倍量85%乙醇按滲漉法提取,收取濾液100毫升,加蒸餾水調至含醇量為50%,與羊蹄根等粗末攪勻;加入50%乙醇1000毫升,浸潤48小時後進行滲漉,收集濾波為1000毫升,過濾靜置,取上清液裝瓶。
用前先以溫開水洗淨患處,用毛筆蘸藥塗抹5-6遍,日塗2-3次。
本品為外用藥,切勿入口,破皮處和陰部、肛門及其周圍,不宜塗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遵醫囑。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使用。
- 本方不宜長期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神經性皮炎藥水, 出處:《中藥制劑手冊》。 組成:羊蹄根1兩,生半夏1兩,生南星1兩,生川烏1兩,生草烏1兩,鬧洋花8錢,蓽茇8錢,細辛5錢,蟾酥8錢,土槿皮1兩。 主治:去風、止癢、殺菌。主治:頑癬,厚皮癬(神經性皮炎)及各種癬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