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生丸
QI SHE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婦人良方》卷四引徐明仲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3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七生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烏頭,這主要是因為烏頭具有強效的藥理作用。在中醫理論中,烏頭屬於寒性藥物,具有散寒止痛、通經活絡的功能,常用於治療由於寒邪所引起的疼痛和瘀血癥狀。
烏頭中的主要成分是烏頭鹼,這種生物鹼具有較強的鎮痛作用,對於一些急性和慢性的疼痛症狀,如關節疼痛和神經痛,都顯示出良好的療效。此外,烏頭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流,進一步增強止痛效果。
然而,由於烏頭的毒性較強,故在使用時需謹慎,通常會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進行調配,以達到最佳療效而避免毒副作用。因此,在七生丸的組方中加入烏頭,既能發揮其獨特的治療效果,也需要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七生丸中包含天南星,其主要原因有二:
- 祛風止痙: 天南星性溫,味辛,具有祛風止痙、化痰散結的功效。七生丸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癇、抽搐、癲癇等症狀,而天南星可以有效地抑制痙攣,緩解抽搐,達到止痙的效果。
- 通竅開竅: 天南星可以通竅開竅,對於小兒因痰阻閉竅而導致的驚厥、昏迷等症狀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七生丸中的其他藥物,例如全蠍、蜈蚣等,也具有通竅開竅的功效,與天南星配合使用,可以更有效地達到治療目的。
七生丸方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溼化痰:半夏味辛、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溼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七生丸主要用於治療因溼痰阻肺引起的咳嗽、氣喘、痰多等症,半夏可有效化解肺部的痰溼,緩解呼吸道症狀。
- 和胃降逆:半夏亦可和胃降逆,止嘔吐,對於因痰溼阻滯胃氣導致的嘔吐、噁心等症,半夏能有效緩解。七生丸中加入半夏,可增強方劑的降逆止嘔功效,提高治療效果。
七生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七生丸主要治療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等,而川芎的活血化瘀功效可改善血行不暢,緩解疼痛,達到治療目的。
- 促進藥效吸收: 川芎能促進藥物吸收,並使藥力更好地發揮。七生丸中包含多種藥材,川芎的加入可以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吸收,提高藥效。
七生丸方劑中使用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之功。七生丸主治熱病傷陰,煩躁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石膏可有效清解熱毒,緩解患者的熱症狀。
- 收斂生津: 石膏不僅清熱瀉火,還兼具收斂生津的作用。七生丸中常配合其他滋陰潤燥的藥物,如麥冬、生地等,共同起到滋陰清熱、生津止渴的作用,以緩解熱病傷陰造成的津液虧虛。
石膏在七生丸中發揮著清熱瀉火、收斂生津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七生丸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祛風散寒、通竅止痛之效。七生丸主治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白芷可疏散風寒濕邪,緩解疼痛,改善痺痛症狀。
- 解毒消腫: 白芷亦有解毒消腫之功,可用於治療外傷腫痛、瘡瘍腫毒。七生丸中加入白芷,可輔助治療因外傷或寒溼引起的腫痛,加速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七生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七生丸主治「八般頭風,及一切頭痛」,涵蓋多種頭痛類型,包括:
- 外感頭痛:如傷寒、傷風所致頭痛,因風寒外邪侵襲,阻遏清陽。
- 內傷頭痛:
- 痰厥頭痛:痰濁上蒙清竅,症見頭痛昏沉、胸悶嘔惡。
- 腎厥頭痛:腎虛陰火上衝,頭痛伴眩暈耳鳴。
- 飲厥頭痛:水飲內停,上逆攻衝,頭痛嘔逆。
此方強調「不可忍」之劇痛,顯示其針對急症、實證頭痛,以祛風散寒、化痰逐瘀為核心。
七生丸組成藥物之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藥物性味與歸經
- 川烏、草烏(辛熱,大毒):歸心肝腎經,祛風除濕、散寒止痛,針對寒邪深伏之頑固頭痛。
- 天南星(苦辛溫,有毒):化痰燥濕,熄風定驚,主治痰厥頭痛。
- 五靈脂(苦甘溫):入肝經,活血化瘀,通絡止痛,適合血瘀頭痛。
- 地龍(鹹寒):清熱平肝、通絡止痙,緩解風熱或肝風內動之頭痛。
- 松脂、荊芥:松脂祛風燥濕,荊芥散風透表,輔助解表散邪。
- 醋煮麵糊:醋性收斂,可緩和烏頭、南星毒性,兼引藥入肝經。
2. 配伍思路
- 祛風散寒:川烏、草烏為君藥,驅逐深層風寒。
- 化痰通絡:天南星化痰,五靈脂化瘀,地龍通絡,共同化解痰瘀阻絡。
- 標本兼治:
- 治標:以辛溫藥快速止痛。
- 治本:痰瘀同治,防止風邪與痰瘀互結。
3. 治療原理
頭痛成因多為「風邪上擾,痰瘀阻絡」,七生丸透過:
- 攻逐邪氣:烏頭類散寒,荊芥疏風,松脂祛濕,直接驅除外邪。
- 調暢氣血:五靈脂活血,地龍通絡,改善局部氣血瘀滯。
- 痰瘀並治:天南星化痰,配合活血藥,解除痰瘀互結之病機。
4. 劑型與服法意義
- 丸劑:緩釋藥性,適合長期慢性頭痛或反覆發作。
- 茶、酒送服:茶清頭目,酒助藥力上行頭面,增強祛風止痛效果。
總結
七生丸為古代治療頑固頭風之峻劑,以祛風散寒為主軸,兼顧化痰、活血、通絡,針對「風、痰、瘀」交織之複雜病機。其組方體現「急則治標」思路,以辛熱有毒藥物速效止痛,輔以醋製減毒,為古代中醫攻邪逐瘀之代表方。
傳統服藥法
地龍(去土)1兩,五靈脂(去石)1兩,松脂荊芥(去枝梗)1兩,川烏(炮,去皮臍)1兩,天南星(炮)1兩,草烏(炮,去皮尖)2兩。
上為細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丸至7丸,茶、湯任下;溫酒送下亦可。
孕婦不可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遵醫囑。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使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七生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五八。 組成:白附子、白僵蠶、大天南星、半夏(洗)、川薑、乾葛、草烏頭(水浸三宿,去皮臍,焙乾用)各等分。 主治:一切痰嗽。
七生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引《衛生家寶》。 組成:天南星1兩,半夏1兩,川烏1兩,草烏1兩(上并不去皮臍,生用),地龍1兩(不去土)川芎1兩,白僵蠶1兩。 主治:風盛及頭風,一切痰涎。
七生丸, 出處:《婦人良方》卷四引徐明仲方。 組成:川烏、草烏、南星(3味并生,去皮)、半夏(冷水洗,去滑)、川芎、石膏、白芷(并生用)各等分。 主治:男子、婦人八般頭風,及一切頭痛,痰厥、腎厥、飲厥,傷寒、傷風頭痛,不可忍者。
七生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一五。 組成:地龍(去土)1兩,五靈脂(去石)1兩,松脂荊芥(去枝梗)1兩,川烏(炮,去皮臍)1兩,天南星(炮)1兩,草烏(炮,去皮尖)2兩。 主治:丈夫、婦人三十六種風,五般腰疼,打撲傷損併入骨疼痛,背膊拘急,手足頑麻,走疰不定,筋脈攣縮,久患風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