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丹

TAI YI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9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14.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肝經 17%
心經 14%
肺經 11%
腎經 11%
胃經 9%
膽經 8%
心包經 3%
膀胱經 3%
脾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膽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太一丹方中包含川芎,主要原因有二:

  1. 活血行氣,通經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太一丹常用於治療氣血瘀滯、經絡不通所致的頭痛、頭暈、胸悶、腹痛等症,而川芎能疏通經絡,改善氣血循環,緩解疼痛,故為方中必備藥物。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太一丹中常配伍其他藥物,如當歸、白芍等,共同發揮補血調經、養血安神之效。川芎與其他藥物相配,可使藥效更顯著,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太一丹方劑中包含烏頭,是因其辛溫走竄,能散寒止痛的特性,用於治療寒濕痹痛、風寒咳嗽等症。

烏頭性溫燥,能溫經散寒,祛風止痛,對於寒邪凝滯經絡所致的痺痛,以及風寒所致的咳嗽,都有較好的療效。

但烏頭毒性較大,需謹慎使用,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使用。

太一丹方劑中包含白芷,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散風寒,通鼻竅:白芷味辛溫,性微燥,入肺經,具有散風寒、通鼻竅之效。太一丹用於治療風寒外感,鼻塞流涕等症,白芷可助其疏散風邪,通利鼻竅,改善鼻塞流涕的症狀。
  2. 祛風濕,止痛:白芷還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濕痹痛、筋骨疼痛等。太一丹方劑中,白芷可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起到祛風濕、止痛的輔助作用。

太一丹中包含白附子,主要源於其祛風止痙,散結消腫的功效。白附子性溫,味辛,入肺、脾經,能祛除風邪寒邪舒筋活絡,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痙攣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此外,白附子還具消腫止痛之效,可治療腫毒、瘰癧、痰核等病症。因此,白附子在太一丹中起到祛風止痙,散結消腫的重要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太一丹是一種以中藥材組成的傳統方劑,其中包含附子,這是因為附子具有獨特的藥理作用。附子,作為中醫的重要藥材,主要用於暖陽散寒、回陽救逆,其特性可以有效地改善人體的陽氣不足狀態。在太一丹中,附子的熱性特質能夠增強整個方劑的溫補效果,特別適合那些寒性疾病患者。此外,附子還有強心、鎮痛、抗炎等多重功效,能夠協同其他藥材,提高整體療效。在處方中搭配適量的附子,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有助於緩解由寒邪引起的疼痛與不適。因此,附子在太一丹的組成中不僅是為了調和其他藥材,更是彰顯了中醫治療理念中“辨證論治”的智慧,旨在針對個體的具體病症,達到最佳療效。

太一丹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包含多種珍貴的中藥材,其中細辛作為重要成分之一,具有其獨特的藥理作用。細辛以其辛溫性質著稱,主要用於祛風散寒,特別適合於風寒挾毒所引起的症狀。其溫暖的特性有助於舒展經絡,促進血液循環,從而減輕疼痛、解除僵硬感。

此外,細辛還具備蕩滌濕氣的功能,能夠降低因寒濕引起的不適感。在氣候潮濕或者受到外界寒邪侵襲的季節,細辛特別適用。細辛的揮發油成分也可通過芳香療法,刺激神經系統,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增強機體抵抗力,因此在太一丹中的使用不僅提升了方劑的整體療效,還為患者帶來了多方面的保健作用。

太一丹中的細辛,顯示了中醫方劑中整體調理與經驗積累的智慧,使得這款方劑在應對各類疾病時,有效且具針對性。

太一丹方中包含半夏,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降逆止嘔: 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胃經,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太一丹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寒、痰濕阻滯所致的嘔吐、呃逆等症狀。半夏可助藥性溫和脾胃,化解痰濕,進而達到降逆止嘔的效果。

2. 解毒消腫: 半夏亦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作用。太一丹方中可能含有其他毒性較大的藥物,半夏可以起到解毒的作用,減輕藥物對人體的毒副作用。此外,半夏還能消腫止痛,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太一丹方中含有天南星,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1. 祛風止痙: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祛風止痙之效。太一丹主治中風痰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天南星可幫助化痰開竅,止痙攣,使氣血流通,恢復肢體功能。
  2. 消痰散結: 天南星能消痰散結,對於中風痰阻所致的痰涎壅塞、胸悶氣短等症,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太一丹中加入天南星,有助於化痰排痰,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治療效果。

太一丹方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平肝熄風: 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平肝息風、止痙止痛之效。太一丹主要用於治療肝風內動引起的眩暈、頭風、肢體麻木等症狀,天麻的平肝熄風作用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補益肝腎: 天麻除平肝熄風外,還有補益肝腎之功效。太一丹中常加入其他補益肝腎的藥材,如枸杞、山茱萸等,天麻的加入可增強補益肝腎的效果,提高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太一丹」主治功效分析

「太一丹」此方最早見於宋朝的醫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原方組成包括:天南星、烏蛇、天麻、附子、麻黃、乾蠍、白附子、白殭蠶等。從現代藥理角度分析,這些藥物主要具有祛風、化痰、止痙、止痛等功效。

從所引古文可歸納出太一丹的主要功效及適應症為:

  1. 祛風通絡:《傳信適用方》記載其「治諸風及癱瘓偏風,手足頑麻,肢節緩弱,骨肉疼痛。」,這些症狀多屬中醫的「風痹」範疇,與風邪侵襲,阻滯經絡有關。方中川芎、白芷、細辛等藥具有祛風通絡的作用,能有效緩解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2. 散寒止痛:《傳信適用方》提到「並治頭風;偏正頭痛,項頸拘急...及傷風、傷寒,頭疼不可忍者。」《聖惠方》記載「治冷勞。大腸轉泄不止。神效太一丹方。」顯示本方有散寒止痛之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以及虛寒性的腹瀉。方中烏頭、附子等藥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能有效緩解疼痛症狀。
  3. 化痰降逆:《傳信適用方》記載「頭旋目暈,嘔吐痰水,或耳鳴耳聾,風痰上盛。」指出了本方具有化痰降逆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痰上擾所致的眩暈、嘔吐、耳鳴等症狀。方中半夏、天南星等藥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作用,能有效緩解痰飲所致的不適。
  4. 息風止痙:《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及《幼幼新書》記載太一丹可「治小兒諸風驚癇,潮熱搐搦,口眼相引,項背強直,精神昏困,痰涎不利及一切虛風。」,說明本方具有息風止痙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小兒驚風、抽搐等症狀。方中天麻、乾蠍等藥具有息風止痙的作用,能有效緩解抽搐、驚厥等症狀。
  5. 補益強身:《博濟方》、《本草圖經》裡提到使用「端午日南行豬糞」作為藥引,根據《證類本草》的記載「屎,主寒熱,黃疸,濕痹」,顯示豬糞具有清熱利濕的功效,但與太一丹方劑的組成關聯性較弱,可能是後世醫家根據經驗所添加的輔助藥物。而其餘內容主要為方劑製作及用法,或是藥物更動的紀錄,並無體現補益強身之功效。

治療原理分析:

太一丹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風、寒、痰、瘀」等病機理論。其藥物組成,針對這些病機進行配伍,達到祛風散寒、化痰通絡、活血止痛的目的。

  • 祛風散寒: 川芎、白芷、細辛、烏頭、附子等藥,具有祛風散寒、溫經通絡的作用,能有效緩解風寒邪氣所致的頭痛、肢體疼痛等症狀。
  • 化痰降逆: 半夏、天南星等藥,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作用,能有效緩解痰飲上擾所致的眩暈、嘔吐等症狀。
  • 息風止痙: 天麻、乾蠍等藥,具有息風止痙、平肝潛陽的作用,能有效緩解肝風內動所致的抽搐、驚厥等症狀。
  • 活血化瘀: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緩解疼痛。

總結:

綜合上述分析,太一丹是一個以祛風散寒、化痰通絡為主要功效的方劑,適用於治療風、寒、痰、瘀等病邪所致的各種病症,如中風偏癱、風寒頭痛、風痰眩暈、小兒驚風等。然而,由於古今用藥習慣及藥物炮製方法的差異,現代臨床應用此方時,應根據具體病情,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加減化裁,以確保用藥安全有效。

傳統服藥法


禹餘糧(醋淬) 1兩(研),玄精石1兩(研),金星石1兩(研),銀星石1兩(研),陽起石1兩(研),紫石英1兩(研),白石英1兩(研),甘鍋石1兩(研),磁石(燃,醋淬7遍) 1兩(研),礞石1兩(研),消石1兩(研),硫黃1兩(研),丹砂半兩(研),乳香半兩(研),膩粉半兩(研),阿魏2錢,巴豆(去皮,生用)70粒,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70粒。上為細末,糯米飯為丸,如彈丸大。
每服1丸,麩炭火上燒存性,入膩粉1錢匕,蜜水化下;吐瀉轉筋,伏陰厥逆,生薑、蜜水化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暈眩頭痛梅尼爾氏病耳鳴胰臟炎耳聾癲癇半身不遂原發性高血壓膽囊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四肢麻痺癱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嘔吐脖子頸項酸痛

相同名稱方劑


太一丹, 出處:《幼幼新書》卷三十九引《養生必用》。 組成:丙丁膏,曲1兩,朱砂,雄黃少許,琥珀2錢,甘草末2錢。 主治:小兒諸風驚癇,潮發搐搦,口眼相引,項背強直,精神昏困,痰涎不利,及一切虛風。小兒百病。

太一丹,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三。 組成:天南星4兩(銼,炒赤,勿令焦),石膏4兩,乾葛(取粉)3兩半,前胡2兩,川芎2兩1分,白僵蠶(炒,去絲嘴)1兩,白附子(炮)1兩,防風(去蘆頭)1兩。 主治:傷寒傷風,肢節煩疼,憎寒壯熱;或發熱惡寒,似瘴非瘴,煩躁迷悶,面色紅赤,頭疼如破。

太一丹,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上。 組成:川芎、川烏(去皮尖)、草烏(去皮尖)、白芷、白附子、黑附子(去皮臍)、細辛(去葉,洗)、半夏(洗)、天南星(洗)、天麻等分。 主治:消風化痰,清頭目,利胸膈。主治:諸風及癱瘓偏風,手足頑麻,肢節緩弱,骨肉疼痛;並治頭風;偏正頭痛,項頸拘急,頭旋目暈,嘔吐痰水,或耳鳴耳聾,風痰上盛;及傷風、傷寒,頭疼不可忍者。

太一丹, 出處:《聖惠》卷二十五。 組成:川烏頭(生用,去皮臍)1兩,乾蠍(微炒)1兩,白僵蠶(生用)1兩,天麻1兩,天南星(生用)1兩,羌活1兩,踯躅1兩,朱砂(細研)1兩,乳香1兩,白附子半兩(生用),附子(去皮臍,生用)半兩,牛黃(細研)半兩,雄黃(細研)半兩,安息香1兩半,麝香1分(細研),白花蛇肉2兩半(酒浸,炙微黃),龍腦半分(細研)。 主治:一切風。

太一丹,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五。 組成:禹餘糧(醋淬)1兩(研),玄精石1兩(研),金星石1兩(研),銀星石1兩(研),陽起石1兩(研),紫石英1兩(研),白石英1兩(研),甘鍋石1兩(研),磁石(燃,醋淬7遍)1兩(研),礞石1兩(研),消石1兩(研),硫黃1兩(研),丹砂半兩(研),乳香半兩(研),膩粉半兩(研),阿魏2錢,巴豆(去皮,生用)70粒,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70粒。 主治:傷寒結胸,心下痞硬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