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慈菇

山慈菇

SHAN CI GU

  • 英文名稱: Cremastra appendiculata pseudobulb
  • 別名:山慈姑,鹿蹄草,泥冰子,水球子,採配蘭,太白及,人頭七,算盤七,金燈花,山茨菇,泥賓子,毛慈姑,慈姑
  • 藥品來源:為蘭科植物杜鵑蘭、獨蒜蘭的假鱗莖。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挖,除去莖葉、鬚根、洗淨,蒸後,晾至半乾,再曬乾。
  • 道地藥材:甘肅, 陝西, 華東
  • 生長環境:山坡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山慈菇的傳統功效


1. 解毒

山慈菇,其解毒功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並被賦予不同層面的理解。

《本草拾遺》中記載其可治「癰腫瘡瘻,瘰癧結核」,並以醋磨敷之,說明山慈菇外用具有消腫解毒的功效,主要針對皮膚表面的毒邪。而《本草綱目》則更進一步指出其能「解諸毒,蛇蟲、狂犬傷」,擴展了其解毒範圍,涵蓋了外傷感染等情況。同樣,《本草再新》也提及山慈菇能「治煩熱痰火,瘡疔痧痘,瘰癧結核,殺諸蟲毒」,進一步強調其清熱解毒、殺蟲的功效,並將其應用範圍延伸至內服。

然而,《本草正義》對山慈菇的解毒作用則持較為謹慎的態度。它認為山慈菇「其力頗峻,故諸家以為有小毒」,並指出其主要作用在於「蕩滌腸胃,驅除積垢,以減邪毒憑陵之勢」,而非直接消除體內毒素。 其解毒機制更傾向於通過強力瀉下,清除腸胃中的積滯,從而減輕毒邪對機體的侵害。此觀點與《滇南本草》中描述的「消陰分之痰」有所呼應,暗示其解毒作用可能與化痰消積相關。

《本草新編》則從痰毒關係的角度闡述了山慈菇的解毒機理,認為「毒之未成者為痰,而痰之已結者為毒」,山慈菇作為消痰之藥,能間接起到解毒作用。 總而言之,山慈菇的解毒功效並非單一,而是通過不同的途徑和方式發揮作用,其臨牀應用也需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2.

山慈菇,一味功效獨特的中藥,其應用歷史悠久,歷代本草典籍多有記載,但其功效及應用方式卻存在一定分歧。

《本草拾遺》記載山慈菇主治癰腫瘡瘻、瘰癧結核等症,以醋磨敷之,可見其外用消腫解毒之效。 《本草綱目》則強調其攻毒破皮,解蛇蟲、狂犬咬傷等毒。 《本草再新》也提及其治療煩熱痰火、瘡疔痧痘等,可見其在外科疾患中的應用廣泛,具有良好的消腫解毒、殺蟲功效。 《滇南本草》則更進一步指出其能消痰止咳,治喉痹咽痛,並可治療毒瘡癰疽,無論是有膿或無膿的瘡腫皆有效。

然而,《本草正義》則對山慈菇的藥性提出了不同看法。文中提到山慈菇藥力峻猛,有小毒,古方多以外用為主,例如玉樞丹(紫金錠)等方劑,內服則需謹慎。王謬《百一選方》中的玉樞丹,以山慈菇配伍大戟、千金子霜、麝香等峻猛藥物,其功效快速,但主要針對腸胃積滯等症,以攻逐惡物為主,而非通行全身經絡。 因此,《本草正義》認為山慈菇雖能消積攻堅,但其藥力只能直下,缺乏宣絡通經之性,對於肢體脈絡的病症療效有限。

《本草新編》則認為山慈菇為消痰藥,並指出痰毒相通,其消痰即能治怪病。 《國藥的藥理學》則將其歸類為粘滑藥,用於嘔吐下痢等症。

綜上所述,山慈菇的功效主要體現在消腫解毒、攻毒破積方面,其藥性峻猛,外用效果較佳,內服需謹慎,應用需根據具體病情及醫師指導。 不同典籍對其功效及應用方式的描述存在差異,反映出山慈菇在臨牀應用中的複雜性,需結合患者實際情況,慎重使用。

3. 消腫散結

山慈菇,其消腫散結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其用法及作用機理則存在一些值得探討之處。

《本草正義》指出山慈菇始見於《嘉佑本草》,並提到其「能散堅消結,化痰解毒」,但因其藥性峻烈,古人多認為有小毒,不作內服。該書更進一步分析了山慈菇在「玉樞丹」等方劑中的應用,指出其功效迅速,主要依靠其「通利迅疾」的特性,快速驅除腸胃積垢,減輕邪毒。然而,該書也強調山慈菇「止能直下,而不能旁行」,缺乏宣通經絡的能力,因此對於肢體的腫塊積聚效果有限。

《本草拾遺》則記載山慈菇可用於治療「癰腫瘡瘻,瘰癧結核等」,主要以醋磨敷貼的方式使用。《本草綱目》、《本草再新》也記載其具有攻毒破皮、殺蟲解毒的功效,多用於治療疔腫、瘡瘍等外在病症。《滇南本草》則更進一步指出其能「消陰分之痰,治毒瘡,攻癰疽」,說明其在消散痰飲及治療腫毒方面的作用。

《本草新編》則從痰毒的關係論述山慈菇的功效,認為「毒之未成者為痰,而痰之已結者為毒」,因此山慈菇既能消痰,又能散毒,其消腫散結的功效由此而來。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的山慈菇消腫散結功效主要體現在其對外在腫毒及腸胃積滯的治療上。其藥性峻烈,多以外敷或配伍其他藥物內服的方式應用,單獨內服則較少見。 對於不同部位、不同性質的腫塊,其療效可能有所差異,需謹慎運用。

4. 清熱解毒

山慈菇,清熱解毒之效,古籍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現代藥理研究亦有呼應。

從歷代本草著作來看,山慈菇的清熱解毒功效主要體現在對外感熱毒及內生痰毒的治療上。《本草拾遺》記載其「主癰腫瘡瘻,瘰癧結核等」,《本草綱目》則言其「主疔腫,攻毒破皮。解諸毒,蛇蟲、狂犬傷」,《本草再新》更指出其可治「煩熱痰火,瘡疔痧痘,瘰癧結核」,這些都說明山慈菇對皮膚瘡瘍、腫毒、以及由熱毒引起的各種炎症,具有較好的清熱解毒作用。

《本草正義》則從藥性角度深入分析,認為山慈菇「能散堅消結,化痰解毒」,其藥力峻猛,多用於外敷或配伍入丸劑,如「紫金錠」等,以快速攻逐毒邪。書中提到山慈菇單用入煎劑效果不佳,因其「止能直下,而不能旁行」,藥力雖強,卻缺乏疏通經絡的特性,因此僅適合治療腸胃積滯等侷限於腸胃的病症。 《本草新編》則獨到地指出山慈菇「正消痰之藥」,並認為「毒之未成者為痰,而痰之已結者為毒」, 因此山慈菇的清熱解毒作用,實則涵蓋了痰濁的化解。 《滇南本草》更進一步說明其能「消陰分之痰,止咳嗽,治喉痹,止咽喉痛」,擴展了其清熱解毒在呼吸系統疾病中的應用。

總而言之,山慈菇的清熱解毒功效,古籍記載豐富,並從不同角度闡述其作用機理和臨牀應用,其峻猛的藥性使其更適合治療急症和局部病變,而非所有類型熱毒病症。 現代藥理研究雖然尚需深入,但古籍中的經驗總結為現代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參考依據。

5. 散結

山慈菇,作為一味單方,其散結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其作用機理及適用範圍卻存在一些差異觀點。

《本草正義》指出山慈菇「能散堅消結,化痰解毒」,但認為其藥力峻猛,有小毒,且「止能直下,而不能旁行」,因此不適合內服治療全身性結節。此書更強調山慈菇在玉樞丹等方劑中,主要作用是「蕩滌腸胃,驅除積垢」,快速攻逐邪毒,而非疏通經絡,消除深層組織的堅積。這暗示著山慈菇的散結作用,更傾向於針對局部、表淺的腫塊或積聚。

《本草拾遺》則記載山慈菇可用於治療「癰腫瘡瘻,瘰癧結核」等症狀,強調外敷治療。其他典籍,如《本草綱目》、《本草再新》、《滇南本草》等,也多記載其治療瘡瘍腫毒的功效,多以外用為主,並提及其攻毒破潰的作用。

《本草新編》則提出較為獨特的見解,認為山慈菇能治「怪病」,並將其功效與消痰化痰聯繫起來,認為痰毒互為因果。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的山慈菇散結功效主要體現在局部腫塊、瘡瘍等疾病的治療上,其作用機制可能與其攻毒破潰、消腫散結的特性有關。內服應用則多見於配伍在複方中,以發揮其攻逐邪毒的快速作用,單獨內服則需謹慎。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古籍對其功效及用法用量描述存在差異,現代臨牀應用需結合患者實際情況,並參考專業醫生的意見。

6. 理氣行氣

山慈菇,其理氣行氣的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古籍記載中鮮少提及此方面。 從歷代本草文獻分析,其功效主要集中在消腫散結、解毒攻毒等方面。

《本草正義》指出,山慈菇雖在玉樞丹等方劑中被應用,並能快速見效,但其「行駛極速」主要體現在迅速攻逐腸胃積滯,清除邪毒,而非通行全身經絡,舒暢氣機。 文中明確指出山慈菇「無宣絡通經之性」,所以其理氣作用有限,主要針對腸胃氣滯,如食積引起的胸脘不舒,服用玉樞丹後能迅速改善,這也是其「理氣」功效體現的極少數場景,其作用機制是通過清除阻礙氣機通暢的病邪(積滯)來間接達到理氣的效果,而非直接作用於氣機本身。

其他典籍如《本草拾遺》、《本草綱目》、《本草再新》、《滇南本草》等,主要記載山慈菇的消腫解毒功效,治療癰腫瘡瘍、瘰癧結核等病症,以及蛇蟲咬傷等,均未提及其顯著的理氣行氣作用。《本草新編》認為山慈菇能治“怪病”,並將其與痰毒聯繫起來,但也並非直接點明其理氣功效。 總而言之,山慈菇的理氣作用並非其主治功效,而是其攻下消腫作用的間接結果,在臨牀應用中應謹慎考慮。

7. 止咳化痰

山慈菇,其止咳化痰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其作用機制和應用範圍則存在不同觀點。

《本草正義》指出山慈菇「能散堅消結,化痰解毒」,但認為其藥力峻猛,有小毒,並非一般內服之藥。書中提及的「玉樞丹」,是以山慈菇為主藥配伍其他峻猛藥物,主要用於治療腸胃積滯等症,其迅速見效的特性,顯示其藥性強勁,著重於攻逐邪惡之物,而非溫和地化痰止咳。此處強調的「消積攻堅」並非一般意義上的化痰止咳,而是針對積聚於腸胃的痰濁。

《滇南本草》則較為直接地提到山慈菇能「消陰分之痰,止咳嗽,治喉痹,止咽喉痛」,這與一般理解的化痰止咳功效相符。其著重於治療因陰虛引起的痰咳,以及喉嚨方面的疾病。

《本草新編》則認為「怪病多起於痰」,山慈菇「正消痰之藥」,並進一步闡述了痰與毒的關係,認為痰毒相通,山慈菇既能散毒,也能化痰。

綜上所述,古籍對山慈菇的止咳化痰功效,並非一致的單純「化痰」之說。部分文獻著重其藥性峻猛,用於攻逐積滯,而非溫和化痰;部分文獻則直接肯定其止咳化痰功效,尤其針對陰虛痰咳。 因此,山慈菇的「止咳化痰」功效,應結合其藥性強勁的特點,以及病症的具體情況,方能理解其作用機制和臨牀應用。 不同文獻的記載,反映了古人對此藥物理解的差異和多樣性。

8. 利水消腫

山慈菇,其利水消腫之效,並非其主要功效,古籍記載中也鮮少提及。從歷代本草文獻分析,山慈菇的藥性偏於攻毒消腫,而非直接利水。

《本草正義》指出山慈菇藥力峻猛,多用於外敷或配伍於方劑中,如「玉樞丹」,以其快速通利之性,攻逐腸胃積滯,而非作用於全身水液代謝。書中提到,山慈菇「止能直下,而不能旁行」,意指其藥效主要集中於腸胃,缺乏利水滲濕,通達全身經絡的能力。因此,其消腫作用主要針對局部腫脹,例如癰腫瘡瘍等,而非由水液滯留引起的全身性水腫。

《本草拾遺》記載其可用於治療癰腫瘡瘻、瘰癧結核等,並強調外敷效果,《滇南本草》則記載其能消痰,治喉痹,以及治療毒瘡腫毒,這些都說明其主要作用在於消腫散結,而非利水。其他如《本草綱目》、《本草再新》等,也多著重其攻毒、消腫、殺蟲等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藥理學》提及山慈菇為粘滑藥,可用於嘔吐下痢。雖然粘滑藥有一定止瀉作用,但與利水消腫的機制並不相同。綜上所述,雖然山慈菇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有間接的消腫效果,但其主要功效並非利水消腫,古代醫家更重視其攻毒消腫及治療局部腫脹的功效。

9. 清熱瀉火

山慈菇,其清熱瀉火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其作用機制與適用範圍則需細緻分析。

《本草正義》指出山慈菇「能散堅消結,化痰解毒」,其藥性峻烈,古方多以外用為主。例如,著名的玉樞丹(紫金錠),便是將山慈菇與大戟、千金子霜、麝香等峻猛藥物配伍,用以快速攻逐腸胃積滯,減輕邪毒。此處的「清熱瀉火」,應理解為針對腸胃實熱、積滯所致的症狀,而非全身性的熱邪。 其「清熱」並非直接作用於體內熱量,而是通過瀉下、消腫解毒,間接達到清熱的目的。

《本草拾遺》、《本草綱目》、《本草再新》等典籍也記載了山慈菇治療癰腫瘡瘻、瘰癧、疔腫等症,這與其消腫解毒的功效相符。《滇南本草》更進一步指出其能「消陰分之痰,止咳嗽,治喉痹」,說明山慈菇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針對痰火引起的咽喉腫痛等症狀,達到清熱瀉火的功效。 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典籍中所述的「清熱瀉火」,大多侷限於局部或特定病症,而非針對全身性的熱症。

《本草新編》認為山慈菇能治「怪病」,並將怪病的成因歸於痰,認為山慈菇能消痰,進而治病。此觀點將痰火與疾病的關係聯繫起來,從側面印證了山慈菇清熱瀉火的作用機制。 然而,需要強調的是,山慈菇的藥性峻猛,其清熱瀉火功效並非適用於所有熱症,需謹慎使用。

山慈菇的古代典籍


山慈菇的現代功效


1. 抗腫瘤

山慈菇中的生物鹼具有抗腫瘤的作用,能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和增殖。此外,山慈菇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微量元素和抗氧化物質,這些物質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山慈菇是一種天然的抗癌食物,可以通過飲食或藥物的方式攝取。

2. 抗菌

山慈菇中的生物鹼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可以抑制多種細菌的生長,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等。研究表明,山慈菇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強,其抑菌圈可達15毫米以上。此外,山慈菇中的生物鹼還具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可以有效減輕炎症反應,清除自由基,保護細胞免受損傷。

山慈菇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磨汁;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磨汁塗;或研末調敷。

山慈菇的炮製


除盡鬚根,洗淨,清水浸泡2-4小時,取出潤透,切片,曬乾。搗碎用亦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注意事項

  • 山慈菇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過量服用。
  • 山慈菇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肝腎損害。
  • 山慈菇不宜與其他中藥同用,以免發生藥物相互作用。

山慈菇相關的方劑


山慈菇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消化不良乳腺炎腹痛小便渾濁不清損傷聲音嘶啞痢疾

山慈菇含有的化學成分


粘液(Mucilage), 葡配甘露聚糖(Gluco-mannan), 甘露糖(Mannose), 葡萄糖(Glucos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