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毒挺子
ZHUI DU TING ZI | 更多圖表
追毒挺子方劑由甘遂、續隨子葉、大戟、五倍子、麝香、山慈菇組成,其寒熱比例為熱性指數7,寒性指數27,整體呈現明顯的寒涼性質。
方中甘遂、續隨子葉、大戟皆屬峻下逐水之品,性味皆苦寒,其寒性為方劑寒涼屬性的主要來源。 雖然麝香性溫,能開竅醒神,但其用量相對較少,且其溫性作用遠不及前三味藥的寒性作用強烈。五倍子雖有收斂止血之功,但其寒性亦不容忽視,同樣無法抵消其他藥材的寒性。山慈菇雖有散結消腫之效,性味苦寒,更強化了方劑的寒涼屬性。
綜上所述,追毒挺子方劑寒藥力量遠大於熱藥,其整體寒涼之性極為明顯,因此使用時需謹慎,並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肺經 16%
脾經 15%
大腸經 12%
腎經 12%
膀胱經 8%
胃經 7%
小腸經 4%
心經 3%
此方劑「追毒挺子」主要針對肝經、肺經、脾經、大腸經、腎經等經絡的異常進行調理。
從經絡辨證角度分析:
- 肝經(比例0.194):此方劑對肝經的影響最大,表明可能適用於肝經的實證或虛實夾雜證。肝經實證可能表現為肝氣鬱結、肝火上炎等,患者可能會有胸脅脹痛、煩躁易怒等症狀。
- 肺經(比例0.161):此方劑對肺經亦有明顯影響,可能適用於肺經的虛證或實證。肺經虛證可能表現為氣短、咳嗽、痰稀等;肺經實證則可能表現為咳嗽、痰黃黏稠、胸悶等。
- 脾經(比例0.151):此方劑對脾經有一定影響,可能適用於脾經的虛證或實證。脾經虛證可能表現為食欲不振、腹脹、大便溏泄等;脾經實證則可能表現為腹痛、腹脹等。
- 大腸經(比例0.129):此方劑對大腸經有一定影響,可能適用於大腸經的虛證或實證。大腸經虛證可能表現為便秘、排便無力等;大腸經實證則可能表現為腹痛、便秘等。
- 腎經(比例0.129):此方劑對腎經有一定影響,可能適用於腎經的虛證或實證。腎經虛證可能表現為腰膝酸軟、耳鳴、眩暈等;腎經實證則可能表現為小便不利、水腫等。
- 膀胱經(比例0.086):此方劑對膀胱經有較小影響,可能適用於膀胱經的虛證或實證。膀胱經虛證可能表現為小便頻數、遺尿等;膀胱經實證則可能表現為小便不利、尿痛等。
- 胃經(比例0.075):此方劑對胃經有較小影響,可能適用於胃經的虛證或實證。胃經虛證可能表現為食慾不振、胃脘脹滿等;胃經實證則可能表現為胃痛、嘔吐等。
- 小腸經(比例0.043):此方劑對小腸經有較小影響,可能適用於小腸經的虛證或實證。小腸經虛證可能表現為腹瀉、消化不良等;小腸經實證則可能表現為腹痛、小便不利等。
- 心經(比例0.032):此方劑對心經有微小影響,可能適用於心經的虛證或實證。心經虛證可能表現為心悸、失眠等;心經實證則可能表現為心煩、口舌生瘡等。
總結來說,「追毒挺子」主要適用於肝、肺、脾、大腸、腎等經絡的異常,其具體證型需要根據臨床表現進行辨證分析。
主治功效
追毒挺子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要用於治療「努肉堅硬不痛者」,指局部組織異常增生(如瘜肉或疣贅等),質地堅硬但無明顯疼痛者。其作用機理為「蝕胬肉」,即以腐蝕性藥物促使異常組織脫落。
組成邏輯推理與功效分析
主要組成藥物及作用
甘遂、續隨子、大戟:
- 均屬峻下逐水藥,具有強烈利水消腫、破積散結之效。
- 外用時,其刺激性可腐蝕贅生物,促進壞死組織脫落。
五倍子:
- 具收斂、腐蝕作用,能凝固蛋白質,使努肉組織萎縮。
- 與其他峻藥配合,可緩和刺激,防止藥力過於擴散。
山茨菇(山慈菇):
- 清熱解毒、散結消腫,適用於癰疽疔毒。
- 可能助於減緩局部炎症反應。
麝香:
- 辛香走竄,能穿透組織,增強藥物滲透力。
- 活血散結,促進藥效直達病所。
治療原理
- 腐蝕消脫:甘遂、續隨子、大戟等峻藥直接作用於努肉,使其壞死脫落。
- 局部收斂:五倍子收斂固澀,防止腐蝕過度及出血。
- 引藥透達:麝香引導藥力深入,山茨菇輔助清解餘毒。
- 劑型設計:以糯米粥製成挺子(栓劑),便於局部用藥,緩釋藥效並減少對正常組織的刺激。
總結
此方通過峻藥腐蝕、收斂固澀及引經透達的協同作用,專攻堅硬無痛之努肉,使其根除脫落,屬古代外科腐蝕療法之代表方劑。
傳統服藥法
甘遂2兩,續隨子2兩,大戟2兩,五倍子2兩,麝香3錢,山茨菇3錢。蝕胬肉。
上為末,糯米粥杵成挺子。
紝努肉根下。努內即脫。
相同名稱方劑
追毒挺子,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九二引《新效方》。 組成:甘遂2兩,續随子2兩,大戟2兩,五倍子2兩,麝香3錢,山茨菇3錢。 主治:蝕努肉。主治:努肉堅硬不痛者。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