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急丹

JIU JI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4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8%
肺經 18%
脾經 15%
肝經 15%
腎經 11%
大腸經 9%
膽經 4%
膀胱經 4%
三焦經 2%
胃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膽經
膀胱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救急丹」方劑中包含「藿香」,主要源於其芳香化濕的功效,可有效解決急症中的濕濁內阻問題。

藿香味辛性涼,具有解表化濕、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外感風寒濕邪、脾胃濕阻所致的胸悶、脘腹脹痛、嘔吐泄瀉等症狀,都有顯著的緩解作用。

因此,在急症中,藿香可通過驅散濕邪、調和脾胃,達到快速緩解症狀、救急止痛的效果,是「救急丹」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救急丹」方劑中包含蒼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健脾: 蒼朮味辛、苦,性溫,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止痛的功效。救急丹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濕邪困脾所致的腹痛、嘔吐、泄瀉等症狀,蒼朮的燥濕健脾作用,可有效改善脾胃功能,化解濕邪,緩解症狀。
  2. 行氣止痛: 蒼朮亦有行氣止痛之效。救急丹中常配伍其他具有行氣止痛功效的中藥,如香附、陳皮等,蒼朮的加入可增強行氣止痛的療效,緩解腹部脹痛、絞痛等不適。

救急丹中含有丁香,主要原因如下:

  1.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對於因寒氣入侵導致的胃脘疼痛、嘔吐等症狀,丁香能起到溫暖脾胃、驅寒止痛的作用。
  2. 行氣止痛,消積化滯: 丁香還具有行氣止痛、消積化滯的功效。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腹痛、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丁香能起到行氣活血、消食導滯的作用。

因此,救急丹中加入丁香,主要是利用其溫中散寒、止痛止嘔、行氣止痛、消積化滯等功效,以達到治療急腹症的目的。

救急丹中添加沉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溫通心陽,回陽救逆: 沉香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通心陽、回陽救逆之效。對於因心陽不足、氣血運行不暢而導致的危急情況,例如心力衰竭、休克等,沉香能溫補心陽,促進氣血流通,起到回陽救逆的作用。
  2. 行氣止痛,降逆止嘔: 沉香具有行氣止痛、降逆止嘔之效。對於因氣滯血瘀、胃氣上逆而導致的胸痛、腹痛、嘔吐等症狀,沉香能疏通氣血,降逆止嘔,緩解疼痛。

因此,救急丹中加入沉香,旨在溫通心陽、回陽救逆,以及行氣止痛、降逆止嘔,以應對危急情況。

救急丹中包含五倍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止血收斂: 五倍子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外傷出血、內出血等症。救急丹主要用於急救外傷、止血止痛,五倍子能有效控制出血,加速傷口癒合。
  2. 清熱解毒: 五倍子也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口舌生瘡等症。救急丹除了止血止痛外,也用於治療因外傷感染導致的炎症,五倍子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減輕炎症反應。

救急丹中加入山慈菇,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化瘀止痛:山慈菇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對於外傷引起的瘀血腫痛、跌打損傷等急症,能迅速止痛消腫,促進傷口癒合。
  2. 清熱解毒:山慈菇還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能有效治療熱毒引起的瘡瘍腫毒、蛇蟲咬傷等。在救急丹中,山慈菇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合,能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提高藥效。

總而言之,山慈菇在救急丹中,發揮化瘀止痛、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緊急情況下救治傷病具有重要意義。

「救急丹」方劑中包含「千金子」,主要原因在於其具有以下功效:

  1. 溫經散寒,止痛止瀉: 千金子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瀉之效,適用於寒邪客胃腸所致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
  2. 殺蟲止癢: 千金子亦有殺蟲止癢之效,能治療因蟲毒所致的皮膚瘙癢、濕疹等。

因此,在「救急丹」中加入千金子,可起到溫經散寒、止痛止瀉、殺蟲止癢的作用,用於治療寒邪客胃腸、蟲毒所致的急症。

救急丹中包含大戟,乃因其性峻猛,具強力逐水消腫之效。大戟為峻下逐水藥,可迅速排除體內積水,對於水腫、腹水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然而,大戟毒性較強,不可輕易使用。救急丹中加入大戟,主要是針對危急重症,如水腫、腹水伴隨呼吸困難等情況,以其快速消腫之效力,爭取時間,救治病人。使用此方劑必須謹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以免造成嚴重後果。

救急丹中包含木香,主要原因如下:

  1. 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大腸經,能行氣止痛,疏肝解鬱。救急丹用於急症,如腹痛、腹脹、嘔吐等,木香能緩解腸胃氣滯,達到止痛效果。
  2. 健脾益胃: 木香還能健脾益胃,增進消化功能。救急丹常用於脾胃虛弱所致的急症,木香可促進脾胃運化,提高機體抵抗力。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救急丹」,源自悠久的中華醫學智慧,其組成包括蒼朮、沉香、大戟、丁香、藿香、木香、五倍子、山慈菇和千金子,各具不同功效,共同發揮作用,治療中暑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

蒼朮:蒼朮味苦、辛,性溫,歸脾、胃經,具有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等功效。在傳統中醫中,蒼朮常與厚朴、陳皮等配伍,用於治療脾運不健所致的脘腹痞脹、食慾不振、泄瀉痢疾等症。此外,蒼朮還可外用,驅除穢惡之氣,治療皮膚瘡瘍。

沉香:沉香性溫、味苦,具有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止嘔、止咳平喘、補腎、健脾胃等功效。用於治療脾胃虛寒之脘腹冷痛、寒邪犯胃、嘔吐清水、胃寒久呃、虛喘證、寒凝氣滯之胸腹脹痛、以溫中止嘔、治寒凝氣滯之大腸閉不通、噁心、嘔吐、食慾不振、咳嗽、哮喘、胸悶、上熱下寒、氣逆喘息、大腸虛閉、小便氣淋、男子精冷以及脾腎久虛、水飲停積、上乘肺經之咳嗽短氣、腹脅脹滿、小便不利等症狀。

大戟:大戟味苦辛,性溫熱,有小毒,歸肝、胃經。具有瀉下逐水、瀉下、利水消腫、通經絡及散結等傳統代功效。瀉下逐水之功,可瀉水沈、利二便、消腫散結,治水腫、臌脹、胸脅停飲等症。瀉下之功,主治便祕積聚、水腫脹滿。利水消腫之功,可通利二便、消腫止痛,治水腫、腹水、通身腫滿喘息、小便澀等症。通經絡之功,可活血化瘀、祛風通絡,可用於治療經閉、痛經等症。散結之功,可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常被用於治療淋巴結結核、扁桃體炎、頸項腋間癰疽等症。

丁香:丁香具有溫裡溫中、降逆止嘔、健脾胃、溫肺止咳、解毒消腫的功效。它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胃寒引起的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丁香能抑制胃酸分泌,緩解胃酸過多引起的胃痛、胃脹等症狀。它還能增進胃液分泌,促進胃腸蠕動,促進消化,止嘔效果顯著。丁香能溫暖肺部,化痰止咳,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丁香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瘡瘍腫毒等症狀。

藿香:藿香是一種中藥材,具有燥濕、芳香化濕、止嘔、止咳化痰、祛風除濕、健脾胃等功效。它可以幫助驅除濕氣、祛除陰霾濕邪、助脾胃正氣、止嘔嘔吐、化濕和胃、止咳化痰、祛風除濕、解暑和胃、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能力、改善消化吸收功能等。

木香:木香性溫、味辛,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木香主要用於治療胸腹脹滿、嘔吐腹瀉、腹脹滿痛、脾胃不和、氣滯血瘀、濕熱瀉痢、裡急後重、脾虛食少、消化不良、風寒咳嗽、哮喘、情志不舒、鬱鬱寡歡等證狀。

五倍子:中藥五倍子性味澀、微溫,具有清熱解毒、止血、止瀉、止咳化痰、固澀收斂、固表止汗等功效。其含有單寧酸、沒食子酸、鞣質等成分,能收斂創傷組織,減緩出血,化解毒素,排出體外,止咳平喘,澀腸止瀉,固攝大腸,治療各種出血,自汗盜汗,久痢久瀉,脫肛,遺精,白濁等症狀。

山慈菇:山慈菇性味甘、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化痰、潤肺化燥、止咳平喘、養陰止渴、生津潤燥、益氣補虛等功效。其含有澱粉、蛋白質、維生素C、胡蘿蔔素等營養成分,能清熱化痰,潤肺化燥,止咳平喘,養陰止渴,生津潤燥,益氣補虛,治療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口乾舌燥,肺燥陰虛等症狀。

千金子:千金子性味苦、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潤肺化痰、止咳平喘、鎮靜安神、解暑止渴等功效。其含有生物鹼、揮發油、黃酮類化合物等成分,能清熱解毒,潤肺化痰,止咳平喘,鎮靜安神,解暑止渴,治療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口乾舌燥,失眠多夢,煩躁不安,中暑暑熱等症狀。

總結:中藥方劑「救急丹」由多種成分組成,各具功效,共同作用,治療中暑嘔吐、腹痛水瀉等症狀。蒼朮燥濕健脾,丁香溫裡溫中,沉香理氣止嘔,五倍子清熱解毒,山慈菇潤肺化痰,千金子清熱解毒,大戟瀉下逐水,木香行氣止痛,藿香芳香化濕,共同發揮藥效,緩解中暑引起的嘔吐、腹痛、水瀉等症狀,改善身體狀況。

傳統服藥法


藿香10兩,蒼朮10兩,公丁香2兩,沈香2兩,五倍子4兩,山慈姑4兩,千金子霜4兩,紅芽大戟4兩,木香4兩。
祛暑止嘔,息痛利水。
上為細末,兌入雄黃、朱砂(上衣用)各2兩, 麝香、冰片各3錢(均為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
用方內朱砂加滑石15兩為衣。每服1錢,溫開水送下。
忌食生冷,孕婦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救急丹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過量服用可能會引起胃腸道不適、腹瀉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救急丹之前,一定要遵醫囑,並且注意以下事項:

  1.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不宜服用救急丹。
  2. 服用救急丹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3. 服用救急丹期間,如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腹瀉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救急丹,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北京方)。 組成:藿香10兩,蒼朮10兩,公丁香2兩,沉香2兩,五倍子4兩,山慈姑4兩,千金子霜4兩,紅芽大戟4兩,木香4兩。 主治:祛暑止嘔,息痛利水。主治:中暑嘔吐,腹痛水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