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神效解毒丸」中加入大黃,其主要原因如下:
- 瀉熱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解毒、通便泄下的功效。對於熱毒壅盛、腸胃積熱導致的各種中毒症狀,如食物中毒、藥物中毒等,大黃可以起到清熱解毒、通便排毒的作用。
- 引導藥力:大黃具有引導藥力下行的作用,可以將其他藥物成分更好地引導到腸胃,使其發揮更好的療效。這對於一些需要下行的解毒藥物,例如清熱解毒的黃連、黃柏等,可以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總而言之,大黃在「神效解毒丸」中,是為了發揮其瀉熱解毒、通便排毒和引導藥力的作用,以更好地治療中毒症狀。
「神效解毒丸」中加入山豆根,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山豆根性寒,味苦,入肝、肺經,能清熱解毒,尤其擅長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症狀。其消腫止痛的功效,也能有效緩解因毒素入侵引起的疼痛和炎症反應。
此外,山豆根還能利咽開音,對於因熱毒阻遏氣道而導致的聲音嘶啞、咽喉不利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神效解毒丸」方劑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下導滯: 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之效。對於因毒物積聚於腸道,引起腹痛、腹脹、便祕等症狀,芒硝能迅速將毒素排出體外,減輕中毒症狀。
- 清熱解毒: 芒硝亦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內蘊,導致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芒硝能清熱瀉火,消炎解毒,達到治療目的。
神效解毒丸中加入黃藥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黃藥子味苦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等症,能有效對抗毒素的侵襲,起到解毒作用。
- 利濕化痰: 黃藥子亦具利濕化痰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濕熱痰濁引起的咳嗽、哮喘等症。這有助於清除體內積聚的毒素,加速毒素的排出,進一步增強解毒效果。
因此,神效解毒丸中加入黃藥子,能充分發揮其清熱解毒、利濕化痰的功效,增強方劑的解毒功效。
「神效解毒丸」中包含「白藥」的原因,主要基於其解毒功效及對應症狀:
- 解毒功效: 白藥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能有效清除體內毒素,並針對因熱毒入侵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皮膚紅腫等,起到緩解作用。
- 對應症狀: 神效解毒丸通常用於治療因中毒或感染導致的急症,而白藥的解毒功效正好能針對這些症狀,配合其他藥材,達到解毒、消炎、止痛的效果。
「神效解毒丸」中包含「自然銅」,這可能源於古代醫學對金屬的認識和應用。自然銅,又稱赤銅,具有抗菌消炎的功效,古人常將其用於治療瘡瘍、溼疹等皮膚病。
然而,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自然銅的化學性質不穩定,其離子可能對人體產生毒性。因此,使用「神效解毒丸」時,需謹慎謹慎,避免長期或過量服用,以免造成身體傷害。
「神效解毒丸」方劑中包含「貫眾」,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殺蟲止癢: 貫眾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其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對於外感熱毒所致的發熱、咽喉腫痛、皮膚濕疹、疥瘡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 驅除腸道寄生蟲: 貫眾的驅蟲作用較強,可以有效驅除腸道寄生蟲,如蛔蟲、蟯蟲等,有助於改善因寄生蟲感染導致的腹痛、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
因此,在「神效解毒丸」中加入貫眾,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對於治療外感熱毒、皮膚病以及腸道寄生蟲感染等疾病,有一定的作用。
「神效解毒丸」方劑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效。
梔子味苦寒,入心、肝、肺經,能清熱瀉火,尤其善於清解心肺之熱,並可涼血解毒,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心煩不寐、口渴咽痛、目赤腫痛、吐血衄血等症。
因此,在解毒丸方劑中加入梔子,可有效清熱解毒,並輔助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療效。
「神效解毒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寒,性燥,入心、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效。對於因熱毒蘊積所致的各種病症,如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熱毒痢疾等,皆可起到解毒消炎的作用。
- 抑菌抗炎: 黃連中含有小檗鹼等有效成分,具有明顯的抗菌抗炎作用。可抑制多種致病菌的生長繁殖,對於治療細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如皮膚感染、腸道感染等,有一定療效。
神效解毒丸中包含楮實,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
楮實,即構樹的果實,性涼味甘,入肺、腎經。其藥性偏於清熱利濕,善於解表熱毒,並能利水消腫,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小便不利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楮實還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可以緩解便祕,促進排毒。因此,在解毒丸中加入楮實,可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潤腸通便的綜合功效。
「神效解毒丸」中加入「山慈菇」的原因,主要是利用其解毒功效。
山慈菇性寒,味苦,入心、肺經。其主要藥效為解毒消腫,尤擅長治療蛇蟲咬傷、毒瘡腫毒等。其毒性成分可以與毒素結合,使其失去毒性,並促進其排出體外。
此外,山慈菇還有清熱解毒、止痛消腫等功效,對於外感發熱、咽喉腫痛、疔瘡腫毒等症也有較好的療效。因此,在「神效解毒丸」中加入山慈菇,可以有效地提高藥丸的解毒功效,增強其治療效果。
「神效解毒丸」方劑中加入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解毒排毒: 滑石性寒滑利,能清熱利濕,解毒排毒。對於因濕熱內蘊、毒素積聚導致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口渴、小便不利、腹脹等,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促進藥物吸收,增強療效: 滑石具有潤滑作用,可以促進其他藥物成分的吸收,進一步增強解毒丸的療效。同時,滑石還能幫助藥物順利通過腸道,避免藥物積滯。
鉛粉在中藥方劑「神效解毒丸」中的作用是強效的解毒劑,能夠清除體內毒素。鉛粉具有強烈的解毒作用,能夠有效去除體內的毒物,但由於鉛粉含有毒性,其使用必須謹慎,以免引起中毒。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效解毒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範圍廣泛,涵蓋多種毒性與急性病症,主要針對以下三類問題:
- 物理性阻塞與外傷:如諸般骨鯁、誤吞竹木棘刺,利用藥物消融腐蝕或潤滑特性,促使異物排出;對蛇犬蜂螫等外傷,則以外敷或內服解毒。
- 熱毒壅滯之症:如頜腮焮腫、咽喉飛瘍、赤眼腫痛,皆屬火熱上攻,方中清熱瀉火藥能疏散局部腫毒。
- 內在毒素與出血:如酒毒腸風下血、金蠶蠱毒,透過瀉下與涼血藥,使毒邪從二便排出。
其「收藏年深,愈見神效」的特點,可能與鉛光石(含鉛礦物)等礦物藥經陳放後減緩烈性,或糯米糊長期硬化使藥性緩釋有關。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核心藥物分類與作用
清熱解毒主力
- 青靛花(即青黛):清肝瀉火、涼血解毒,針對咽喉腫痛、熱毒發斑。
- 黃連、山梔子:清心胃實火,黃連尤善解蠱毒,梔子利三焦濕熱。
- 山豆根、山茨菇:專攻咽喉腫毒,山茨菇兼消癰散結(含秋水仙鹼,現代用於抗痛風)。
瀉下通腑排毒
- 大黃、朴消:峻下熱結,使腸道積滯與毒素從大便出,治酒毒、腸風下血。
- 白滑石:利尿通淋,引熱毒從小便出,與鉛光石(可能為滑石類礦物)共奏清利之效。
散結化瘀
- 自然銅:散瘀止痛,助緩解外傷腫痛。
- 貫眾:清熱殺蟲,古方用解蠱毒、消癰腫。
特殊輔助藥
- 芭蕉自然汁:清熱解毒、潤滑(可能用於軟化骨鯁或調和藥性)。
- 糯米糊:緩和藥性,延長藥效。
配伍思維
- 「通利二便」導邪外出:大黃、朴消瀉下,滑石利尿,構成雙向排毒通路。
-「「局部與全身並治」:如青黛、山豆根專攻咽喉,而黃連、梔子調控全身火熱。
-「「礦物與植物藥協同」:自然銅散瘀,鉛光石(若為鉛類)可能具腐蝕異物之效,與植物解毒藥互補。
治療原理推測
- 骨鯁與異物:方中朴消軟堅,芭蕉汁潤滑,鉛光石可能腐蝕異物表面,輔以吞嚥動作物理排除。
- 熱毒腫痛:清熱藥直折火勢,瀉下藥釜底抽薪,改善局部氣血壅滯。
- 蠱毒與蟲蛇傷:黃連、貫眾等具廣譜解毒效應,自然銅可能中和某些生物鹼毒性。
此方體現「以毒攻毒、給邪出路」的中醫思路,結合礦物藥的峻烈與植物藥的調和,適用於急症熱毒,然其部分成分(如鉛類)需謹慎看待現代安全性。
傳統服藥法
青靛花6兩,大黃4兩,山豆根4兩,樸消1錢,黃藥子2兩半,白藥2兩半,自然銅4兩,貫眾2兩半,山梔子2兩半,宣連2兩半,楮實子2兩半,山茨菇2兩半,白滑石1斤12兩,鉛光石、芭蕉自然汁。上為末,糯米糊和藥一千杵,陰乾,一料可作1000丸,卻用鉛光石打光。
諸般骨鯁,每服1丸,井水磨下,作勢一吞即下;頜腮焮腫,咽喉飛瘍,清油調水磨化服;酒毒腸風下血,薄荷湯送下;赤眼腫痛,井水送下;金蠶蠱毒,黃連水送下;蛇、犬、蜂螫、蜈蚣毒,
(《普濟方》卷二五一引《經驗良方》)。收藏年深,愈見神效。方中芭蕉自然汁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瀉下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神效解毒丸, 出處:《得效》卷十。 組成:青靛花6兩,大黃4兩,山豆根4兩,朴消1錢,黃藥子2兩半,白藥2兩半,自然銅4兩,貫眾2兩半,山梔子2兩半,宣連2兩半,楮實子2兩半,山茨菇2兩半,白滑石1斤12兩,鉛光石、芭蕉自然汁。 主治:諸般骨哽;頜腮焮腫、咽喉飛瘍;酒毒腸風下血;赤眼腫痛;金蠶盎毒;蛇、犬、蜂螫、蜈蚣毒;誤吞竹木棘刺;諸般惡毒。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