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化核散

JING YAN HUA HE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鼠疫約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極寒 (0.1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5%
胃經 14%
肺經 14%
肝經 14%
腎經 13%
心經 7%
小腸經 7%
膀胱經 6%
大腸經 6%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經驗化核散中包含山慈菇,主要因其具備以下特性:

  1. 清熱解毒: 山慈菇味苦性寒,能清熱解毒,尤其擅長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疔瘡腫毒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如金銀花、連翹等共同作用,加強清熱解毒功效。
  2. 消腫散結: 山慈菇亦有消腫散結之效,能有效改善因熱毒積聚引起的腫塊、瘰癧等病症,配合其他化痰散結藥物如貝母、浙貝母等,共同發揮消腫散結的效果。

經驗化核散中加入青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青黛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方中加入青黛,可有效清除熱毒,並抑制炎症反應,改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
  2. 消腫止痛:青黛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痛作用,可緩解咽喉腫脹、疼痛等症狀,並促進局部組織修復。

因此,經驗化核散中加入青黛,能夠有效發揮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達到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疾病的效果。

經驗化核散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用於治療濕熱蘊結,導致的核腫、疼痛等症狀。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能清瀉下焦濕熱,並能解毒消腫,對於濕熱蘊結於下焦,導致的核腫、疼痛,具有較好的療效。同時,黃柏還能清熱利濕,有助於改善濕熱所致的尿頻、尿痛等症狀。

此外,黃柏與經驗化核散中其他藥物,如車前子、滑石等,具有相輔相成的作用,共同起到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的效果。

經驗化核散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之效。方劑中以赤小豆配合其他藥物,有助於清除體內濕熱,消除水腫,改善因濕熱導致的各種症狀。
  2. 健脾益氣: 赤小豆還具健脾益氣的功效,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液代謝,有助於改善因脾胃虛弱導致的腹脹、便溏等症狀,進一步提升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經驗化核散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古文記載,經驗化核散主要用於治療鼠疫毒核,即鼠疫引起的淋巴結腫大。

治療原理

古文內容主要從兩個方面闡述了經驗化核散的治療原理:

1. 內外夾攻,消瘀散結

  • 內服藥方:古文提到「上藥共為粗末,每服六錢,重者八錢,鮮蘆根湯煎去渣服,約二時一服。重者一時許一服。」雖然沒有明確指出內服藥方的具體組成,但可以推測其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從內部消除毒素和瘀血。
  • 外敷藥方(經驗化核散):山慈菇、青黛、黃柏、赤小豆四味藥材共奏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效。
    • 山慈菇:消炎解毒,針對鼠疫桿菌及其產生的毒素。
    • 青黛:清熱涼血,可減輕炎症反應,緩解紅腫熱痛等症狀。
    • 黃柏:清熱燥濕,有助於消除淋巴結腫大部位的濕熱之邪。
    • 赤小豆:利水滲濕,促進體內多餘水分的排出,減輕局部腫脹。
    • 四藥合用,外敷於患處,可直達病灶,加速毒核消散。

2. 強調祛瘀的重要性

古文特別強調了「結核未消,仍須去瘀」的觀點,認為即使在疾病恢復期,仍需注重活血化瘀。因為瘀血阻滯是導致淋巴結腫大持續不消的重要原因,甚至可能導致「瘀郁釀膿,一經破潰,轉致成瘡,最難收口」。因此,經驗化核散通過外敷的方式,持續發揮化瘀消腫的作用,以促進毒核的徹底消散。

3. 輔助治療

古文中還提到了「西人蜞吮法」作為輔助治療手段,即利用水蛭(蜞)吸吮患處的瘀血,並配合赤小豆粉外敷,進一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毒核消散。

總結

經驗化核散通過內外夾攻的治療策略,針對鼠疫毒核的病因病機,發揮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活血化瘀的作用。其外敷的用藥方式,使得藥效能夠直達病灶,促進毒核的消散。同時,古文強調祛瘀的重要性,並提供了水蛭吸吮等輔助療法,體現了中醫綜合治療的理念。

傳統服藥法


山慈菇3錢,真青黛1錢,生黃柏1錢半,浙貝1錢半,赤小豆2錢。上為細末。
調淨麻油塗,日塗3-4次,以消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功,但不宜久服。

相同名稱方劑


經驗化核散, 出處:《鼠疫約編》。 組成:山慈菇3錢,真青黛1錢,生黃柏1錢半,浙貝1錢半,赤小豆2錢。 主治:鼠疫毒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