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約編

《鼠疫約編》作為一部成書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的鼠疫專著,不單是記錄時疫應對的一本醫書,更是晚清社會面對烈性傳染病時,醫者、官員乃至民間善士共同努力,力圖濟世活人的歷史見影。此書由鄭肖岩在吳子存原著《鼠疫彙編》(經羅芷園即羅汝蘭增輯,原名《治鼠疫法》)的基礎上修訂而成,反映了當時在傳統中醫框架下,對抗鼠疫這種「烈性傳染病」的知識積累、應對策略與實踐經驗。

從內容上看,《鼠疫約編》承襲了傳統中醫處理瘟疫的體系,但其特殊性在於針對特定病種——鼠疫,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實踐驗證。書中雖然被編排為八篇,涵蓋鼠疫的源流、症狀、診斷、治療、預防、流行病學、歷史及其他相關內容,但從多篇序言中可見,其核心內容與價值,主要體現在對鼠疫病因病機的理解、核心治法的確立及反覆驗證,以及預防方法的推廣上。

書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莫過於對治療方法的探索與確立。羅汝蘭在序中明確指出,面對當時方書中對鼠疫無對證方藥的困境,他從王勳臣的《醫林改錯》中關於瘟毒中於血管、氣血凝結成瘀的理論獲得啟發,將熱毒與瘀血視為鼠疫的核心病機。基於此,他將「解毒活血」確立為主要治則,並以「加減解毒活血湯」作為綱領性方劑。這一方劑及其加減應用,是羅汝蘭結合數年的臨床實踐與反覆驗證得出的。他記錄了自光緒十五六年鼠疫延及安鋪、十七年延及縣城、直至二十一年、二十二年鼠疫在不同地方(如陀村、海口)的反覆流行,以及他如何持續使用、調整此方,並觀察其療效的過程。這種基於實踐、不斷反饋修正的方法,體現了當時醫者在面對新發烈性病時,如何努力突破既有理論,尋求有效方案的務實精神。

羅汝蘭在序言中詳細描述了該方如何「試之人人皆驗」,甚至在危重症患者中也「尠不活者」、「連救重危證數人」,並坦言在推廣過程中曾遭遇「人人疑謗」,但他堅持使用,最終因療效顯著而「一時共傳,求者踵相接」、「群疑始息,遂信是方」。這段記載生動地呈現了新醫學思想和療法推廣的艱辛與挑戰,也凸顯了經驗累積和療效驗證在說服醫者和病患方面的決定性作用。書中附錄的醫案和驗方,正是對這一治療體系有效性的具體佐證。

除了治療,《鼠疫約編》也將預防置於重要地位。雖然基本介紹中的八篇體例較為籠統,但從羅汝蘭序中提及補充侄子經驗的「塗瘰一方」以及在瓊州傳播時,人們「信避之法者,遷居海口」並結合「參新法」調治,可以看出書中包含了一些具體的預防措施,可能包括外用藥物、隔離(遷居即為一種簡易隔離)等當時能夠採取的手段。這與基本介紹中提到的「滅鼠、消毒、個人防護」等現代醫學概念下的預防措施,在具體實施細節上可能有所不同,但「減少傳播」的核心思想應是相通的。

《鼠疫約編》的誕生和傳播,更體現了晚清社會在公共衛生危機面前的集體應對。多篇序言中,無論是譚彥先明府、王吉人邑侯、鄭肖岩秀才,還是楊伯卿司馬、陳寶琛、李澍青、周樹梓等,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們或郵匯書稿、或試藥驗證、或慷慨捐資、或主持刻印,不遺餘力地將此書「揭布於通衢」、「廣為流傳」、「惠世」。這種官方與民間善士通力合作,以書籍為載體,將應對鼠疫的知識和方法迅速傳播開來的模式,在當時交通和信息不便的年代,對於控制疫情蔓延、降低病死率無疑起到了關鍵作用。書中記錄的不同地方(閩縣、泉州、豐州、廣東石城、安鋪、吳川、茂名、陀村、海口、瓊州府城)對該書的傳播和應用情況,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鼠疫流行的廣泛性和此書的影響力。

然而,《鼠疫約編》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也存在其局限性。基本介紹中坦承書中存在「某些荒誕不經的觀點」,這可能與當時對病原體和傳播途徑認識不足有關,也可能是在傳承和增補過程中,混入了一些非科學的民間療法或理論(羅汝蘭序中曾提及《鼠疫彙編》原本刪去了「乩方」,但其侄子提供的「塗瘰一方」雖然源於經驗,其機理仍需現代醫學檢視)。此外,雖然書中強調了治療的有效性,但對鼠疫這種複雜疾病的全面認識,特別是其與鼠類、跳蚤的關係,以及不同類型(腺鼠疫、肺鼠疫、敗血型鼠疫)的區分與預後差異,相較於現代醫學仍顯粗略。書中側重於「治血」理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鼠疫可能導致的出血和凝血問題,但對於病原體本身的殺滅,以及對呼吸系統、全身感染等嚴重情況的精準治療,仍受限於時代的醫學水平。

總結來說,《鼠疫約編》是清末鼠疫大流行背景下,醫者和社會力量合作應對公共衛生危機的一部重要文獻。它以實用為導向,記錄了當時經過臨床驗證、被認為對鼠疫有顯著療效的核心治療方法——以加減解毒活血湯為代表的治血解毒法,並包含了部分預防措施和醫案經驗。此書的廣泛傳播,是當時政府和民間共同努力救助病患的體現,在控制疫情、降低死亡率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儘管書中難免存在一些歷史局限性和非科學觀點,但它所體現的基於實踐、不斷探索、勇於濟世的精神,以及作為研究晚清瘟疫應對史和中醫發展史的史料價值,使其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


李序

周序

羅序 (1)

羅序 (2)

自序

辨誤弁言

例言(上四條從羅本錄出)

探源篇 (1)

探源篇 (2)

避疫篇 (1)

避疫篇 (2)

病情篇 (1)

病情篇 (2)

病情篇 (3)

病情篇 (4)

病情篇 (5)

辨脈篇 (1)

辨脈篇 (2)

提綱篇

治法篇 (1)

治法篇 (2)

治法篇 (3)

治法篇 (4)

治法篇 (5)

治法篇 (6)

治法篇 (7)

治法篇 (8)

治法篇 (9)

治法篇 (10)

治法篇 (11)

醫案篇 (1)

醫案篇 (2)

醫案篇 (3)

醫案篇 (4)

醫案篇 (5)

醫案篇 (6)

醫案篇 (7)

醫案篇 (8)

醫案篇 (9)

醫案篇 (10)

醫案篇 (11)

驗方篇 (1)

驗方篇 (2)

驗方篇 (3)

驗方篇 (4)

驗方篇 (5)

驗方篇 (6)

驗方篇 (7)

驗方篇 (8)

驗方篇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