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汝蘭

《鼠疫約編》~ 辨脈篇 (2)

回本書目錄

辨脈篇 (2)

1. 辨脈篇

鄭按:鼠疫盛行之時,凡初證中按(即不浮不沉)有數象,(即不緩不緊。)右盛於左。且肌熱肢痹,眼赤口渴,核即未見,亦是感疫之症。決不可作風寒治,誤服辛溫之藥,如麻、桂、荊、防、獨活之屬,若核既見,或已誤藥誤時,當信守本方加減,(所云本方即加減解毒活血湯。)舍脈而從症。

蓋此時熱沸毒聚,瘀凝血壅絡脈不舒,切亦不準。況症至危重有邪閉清竅,脈伏而澀,亦有閉甚無脈者。若沾沾然拘守脈法,於三指下推尋,甚無當也。(參羅氏眉批大意)

又按:張石頑有云:時疫之邪,皆從濕土鬱蒸而發,土為受盛之區,平時汗穢之物,無所不容。適當邪氣蒸騰,不異瘴霧之毒。今夏福州某姓家染疫多,人聞有如蒸飯之熱氣從地而起,與此說暗合。人觸之者,皆從口鼻流入,而至陽明之經,脈必右盛於左。可見楊玉甫所云:右手脈盛於左手,亦有所本。

羅廣文引之為證,可為司命者獨具手眼。然此可為初起之證,立切脈之法。若至危重變候,則脈又不足憑矣。

白話文:

鄭氏認為:鼠疫流行的時候,初期症狀如果按脈,脈象不浮也不沉,有規律的跳動(不緩也不緊),而且右手的脈搏比左手強。同時會有肌肉發熱、四肢麻木、眼睛發紅、口渴的症狀,即使還沒有出現淋巴結腫大,也屬於感染鼠疫的症狀。絕對不能當作風寒來治療,如果誤服了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獨活等辛溫藥,如果已經出現了淋巴結腫大,或者已經誤服藥物、耽誤了治療時間,就應該堅持使用原本的藥方進行加減(這裡說的原本藥方是指加減解毒活血湯),要根據症狀來判斷,而不是只依賴脈象。

因為這個時候,身體內熱毒積聚,導致血液循環不暢、堵塞脈絡,所以把脈也不準確。況且病情到了危急重症的時候,有邪氣阻塞了清竅,脈搏會變得沉伏而澀,甚至有阻塞嚴重到沒有脈象的。如果還執著地拘泥於脈法,在三個指頭下仔細尋找脈搏,實在沒有道理。(參考羅氏眉批大意)

另外,張石頑說過:時疫的病邪,都是從濕熱的土壤中蒸發出來的,土壤是容納污穢的地方,平時汗水污垢都可以容納。一旦遇到邪氣蒸騰,就好像瘴氣的毒一樣。今年夏天福州某姓人家很多人感染鼠疫,有人說看到有像蒸飯一樣的熱氣從地面升起,這和張石頑的說法暗合。人接觸到這種熱氣,都是從口鼻進入,到達陽明經,脈象必定是右手比左手強。可見楊玉甫說的右手脈比左手強,也是有根據的。

羅廣文引用這個說法來證明,可以讓掌管生命的人獨具慧眼。但是這個說法只適用於疾病初期,作為診脈的依據。如果到了危急重症、病情變化多端的時候,脈象就不能作為判斷依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