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汝蘭

《鼠疫約編》~ 病情篇 (1)

回本書目錄

病情篇 (1)

1. 病情篇

羅芝園曰:溫疫者,天地之戾氣濁氣,釀為熱毒,中於人亦證見熱毒,故曰瘟。家家如是,若役使然,故曰疫。其病皆熱無寒,有表證無表邪,宜解肌,禁發表。其輕者如赤眼發頤之類,其重者如頭腫頸脹之類。然只見於一處一年,未有見於處處年年。如鼠疫之甚者,噫可云異矣,亦云慘矣,其初起也。

有先惡寒者,有不惡寒者,既熱之後,即不惡寒。有先核而後熱者,有先熱而後核者,有熱核同見者,有見核下見熱者,有見熱不見核者,有汗有不汗者,有渴有不渴者。皆無不頭痛身痛,四肢酸痹,其兼見者。

疔瘡斑疹,衄嗽咯吐,甚而煩躁懊憹,昏懵譫語,瞀亂顛狂,痞滿腹痛,便結旁流,舌焦起刺,鼻黑如煤,目瞑耳聾,骨痿足腫,舌裂唇裂,脈厥體厥,種種惡症,幾難悉數,無非熱毒迫血成瘀所致。

白話文:

羅芝園說:溫疫是一種由天地間的惡劣氣息和濁氣釀成的熱毒,人體感染後也會出現熱毒症狀,所以稱為瘟。這種病症會蔓延到家家戶戶,如同被役使一般,因此稱作疫。溫疫患者都只有熱症,沒有寒症;雖然有表證,但沒有表邪,應該解肌,不應該發表。輕症患者會出現眼紅發頤等症狀,重症患者則會出現頭腫頸脹等症狀。不過這種病症通常只在一地出現一年,並不會年年在各處出現。如果像鼠疫那樣嚴重,那真是奇怪可怕,讓人心寒。

溫疫剛開始的時候,有些人會先發冷,有些人則不會;一旦發熱之後就不會再發冷。有些人先出現核症,之後才發熱;有些人先發熱,之後才出現核症;有些人同時出現熱症和核症;有些人核症在下面,熱症在上面;有些人只有熱症,沒有核症;有些人會出汗,有些人則不會出汗;有些人會口渴,有些人則不會口渴。所有患者都必然會出現頭痛、身痛、四肢酸麻等症狀,並會出現以下併發症:

疔瘡、斑疹、鼻衄、咳嗽、咯血,嚴重時還會出現煩躁不安、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神志昏迷、精神錯亂、腹部脹滿疼痛、大便祕結、小便不通、舌頭焦乾、舌頭上有刺、鼻子像煤炭一樣黑、眼睛閉合、耳朵聽不見、骨頭痿縮、腳腫、嘴唇裂開、脈搏微弱、身體冰冷等各種惡劣的病症,幾乎難以一一列舉。這些病症都是因為熱毒侵襲血脈,導致血液瘀滯所致。

故古方如達原飲、消毒飲、解毒湯、敗毒散、霹靂丹,近方如銀翹散、桑菊飲、升降散、清化湯等方,皆能清熱解毒,然用之間有效而多不效,何哉?以有清熱解毒之藥,而無活血去瘀之藥也。可知用清解者尚誤。更可知用溫補者,益誤矣。或曰:有用涼劑愈者。此必熱毒初起,血未成瘀之時。

白話文:

因此古代的方劑,例如達原飲、消毒飲、解毒湯、敗毒散、霹靂丹等等,以及近期的方劑,如銀翹散、桑菊飲、升降散、清化湯等等,這些方劑都能清熱解毒。然而在實際應用中,效果時好時壞,為什麼呢?因為這些方劑雖然含有清熱解毒的藥物,卻缺乏活血去瘀的藥物。由此可知,單靠清熱解毒的藥物治病,仍然有誤。更可知,用溫補的藥物治療,就更加錯誤了。有人可能會說:也有用涼劑治癒的例子。這一定是在熱毒剛開始發作,血脈尚未瘀阻的時候。

或曰:有用補劑愈者。此必熱毒已解,瘀血已下之後,然可偶效,斷不可常效。惟王勳臣先生《醫林改錯》活血解毒湯,雖制以治吐瀉抽筋之時疫,然移治此證,實為得宜。觀其論證曰:熱毒自氣管,達於血管,將氣管凝結,壅塞不行。恰與此證合。觀其制方,則解血毒,清血熱,活血瘀,亦恰與此證合。

十七年閱得此方,於無可救藥之時,偶一試之,不意其竟著奇效也。夫治病以本病為重,標病為輕,此證熱毒本也,瘀血標也。而標實與本同重,故標本未甚者,原方可愈,標本已甚者,又非原方可愈。故於重危之症,傳表宜加白虎,傳裡宜加承氣,傳心胞宜加羚犀,是不欲以輕劑治重病也。

白話文:

有人說,用補劑可以治好這種病。這可能是因為熱毒已經消解,瘀血也已經排出,所以偶爾能見效,但不能經常奏效。只有王勳臣先生在《醫林改錯》中記載的活血解毒湯,雖然是用來治療吐瀉抽筋的時疫,但用於治療這種病症,卻非常合適。他認為熱毒從氣管進入血管,會使氣管凝結,阻塞不通。這和這種病症的病理正好吻合。而且這方藥可以解血毒,清血熱,活血化瘀,也和這種病症的病理相符。

我十七年前讀到這個方子,在病人無藥可救的情況下,試著使用了一下,沒想到竟然效果奇佳。治病要以本病為重,標病為輕,這種病症的熱毒是本病,瘀血是標病。而標病其實和本病同等重要,所以標本症狀不嚴重時,原方就能治癒;標本症狀嚴重時,原方就無法治癒了。因此,對於危重症患者,傳表症狀加白虎湯,傳裡症狀加承氣湯,傳心胞症狀加羚犀,就是不希望用輕藥去治重病。

自後詳求博訪,十九年訪知西藏紅花,去瘀捷效。又得塗覈驗方,並試出重危之症,必要連追三服。遂增前法,是又不欲以緩服治急病也。廿年訪知生竹茹止吐,與漫用艾火,初用黃樸,見下瘀,遽用參朮,並各藥之弊。又見重危之症,三服人多置手。遂將吳刻增損,除其統用下法二方,分別重危證服法。

補原起釋疑二則,治案九則。廿一年試知誤艾火,誤參朮,誤時日,皆有可救。強壯之重危證,三服仍熱,與熱退復熱,及初起症見至危,又非前法所能效。並訪知復病猝死之故,又增前法,並治案三則,是又合重劑急服,以治重急病也。以上所立之法,大綱已具,可十愈八九矣。

白話文:

在後續詳細探討和廣泛尋訪了多年,最終在第十九年得知西藏紅花對於去除瘀血具有快速的效果。又獲得了塗覈的驗方,並且嘗試了嚴重危急的症狀,發現必須連服三次藥方有效。於是增加了原先的方法,這表明並不想用緩慢的治療方式來應對急迫的疾病。在第二十年,得知生竹茹可以止吐,以及正確使用艾火的重要性。起初使用黃樸,看到排出瘀血的效果,然後迅速改用了參朮,並注意到各種藥物的副作用。又見到了嚴重危急的症狀,發現多數人在三服藥後得以轉危為安。於是將吳刻的藥方進行增減,排除了通用下法兩方,分別針對嚴重危急的證狀制定了服藥方法。

補充了原起釋疑二則,治療案例九個。第二十一年試驗得知錯誤使用艾火、參朮、以及錯誤的時間,都有可能得到救治。對於強壯的嚴重危急病例,在服用三次藥後仍然出現熱症,以及初始症狀顯示極度危急,這些情況都不是原先方法所能處理的。同時訪問了突然病情惡化導致死亡的原因,再次修改了原有方法,並增加了三個治療案例,這表明瞭合適的大劑量迅速服用,用於治療嚴重且急迫的疾病。以上所建立的方法,主要框架已經形成,大致上可以達到八九成的治癒效果。

秋初渡瓊,賦閒無事,購書數種,悉心研究,更有所悟,而著效益奇。前謂不可減少減輕者,為初證言耳。如連追後,汗出熱清,可減除柴葛。毒下瘀少,可減輕紅花,並可加減以滋陰退熱,亦可加減以補虛消核。

更得清心熱法,清營熱法,表裡雙解法,三焦合治法,增液助汗法,增液助下法,復脈救危法,厥證急下法,並善後二法,稍為增入,以補前法之未備,雖未及詳細,只取簡明,庶治鼠疫者,不混於他疫,於世不無小補焉耳(詳細載下各證治法條內)。此證初起熱渴痛痹,一時並見,重病也。

重症而用輕藥,必無望矣。且死人甚速,亦急證也。急證而事緩服,亦無望矣。故法用急追多服,所以因其勢也。況重急之症,故亦有日二夜一,日三夜二服法,急追多服,並非自創,尤要初起即急服藥。蓋此時元氣未弱,病根亦淺,藥力易行,病勢易除,一二日間,能追至七八服,則熱毒或從汗解,或瘀從嗽出,或從下行。或下瘀血或下黑糞。

白話文:

秋初來到瓊州,閒暇無事,就買了幾本書,專心致志地研究,又有所領悟,並寫下了療效奇特的醫方。之前說不可減少或減輕藥量,那是指初期症狀的說法而已。如果連續追服藥物,汗出熱退,就可以減少柴胡、葛根的用量。毒邪下行,瘀血減少,就可以減輕紅花用量,並可依情況加減滋陰退熱藥物,也可以加減補虛消核藥物。

我又研究了清心熱法、清營熱法、表裡雙解法、三焦合治法、增液助汗法、增液助下法、復脈救危法、厥證急下法,以及善後二法,稍微增加了一些內容,以補齊之前的不足。雖然還沒有詳細講解,只取其簡明扼要,希望治療鼠疫的人,不會混淆其他疫病,對世人還是有些許幫助(詳細內容載於後面的各證治法條款中)。這種病症初起時,就會出現發熱、口渴、疼痛、麻木等症狀,同時出現,屬於重症。

重症而用輕藥,必然無望。而且病人死亡速度很快,也是急症。急症卻緩慢服藥,也是無望的。所以,要用急追多服的藥法,才能因應疾病的發展趨勢。況且,重症又急症,所以也有每日兩次、夜間一次,或每日三次、夜間兩次服藥的方法,急追多服,並非我自創的,尤其在初期就必須急服藥物。因為此時元氣未衰,病根也淺,藥力容易到達病所,病勢容易消除,在一兩天之內,能追服到七八次藥,那麼熱毒就會從汗液中排出,或瘀血從咳嗽中咳出,或從下行排出,或者排出瘀血,或者排出黑糞。

如仍未效,第三日仍追數服,無不見效者。蓋病在上焦故易治也,且病愈而人不弱。倘遲服誤時,至四日傳入中焦,縱能治愈,病久人弱,財費憂深。生者病者,已受無窮苦累矣。倘再誤至七日,傳入下焦,則病人愈弱,病勢愈危,縱遇明醫,恐難得半。所以治病亦貴乘勢因時也。

三焦傳變大概如是,雖然,亦有無定者。死人不必定在下焦,三焦皆有熱症,病重藥誤,縱不即死,亦有一二日即傳中焦,二三日耳即傳下焦者。吳又可云:病機之變幻無常,病情之反覆無定,有由表而入里,由里而出表者,總視其脈證如何,以定其疾病所在,斯醫治乃為不誤耳。列三焦證於下。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中醫理論中“三焦”的概念以及病症在三焦之間傳變的過程。

  • 上焦: 指胸部以上,包括心肺,主司氣機升降,容易治癒。
  • 中焦: 指胸腹之間,包括脾胃,主司消化吸收,治癒時間較長,會造成身體虛弱。
  • 下焦: 指腹部以下,包括肝腎,主司水液代謝和生殖,治癒困難,病勢危急。

文中強調了及時治療的重要性,延誤治療時間會導致病症加重,難以治癒。同時也提到了吳又可的醫學觀點,強調觀察脈象和病症的重要性,以確定病症所在,對症下藥。

补充说明:

  • 这段古文可能出自《三焦經》或其他中医古籍。
  • “三焦”是中醫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但並非一個具體的器官,而是指人体上、中、下三部分的生理功能。
  • “傳變”是指病症在三焦之間傳移的過程。
  • 这段文字也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即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而不是一成不变。

上焦,《金鑑》以寸關尺三部分,上中下三焦,何部大屬阿焦

脈不緩不緊不浮不沉,而動數,尺膚熱,(尺部膚肌熱也。)頭痛身痛,微惡風,寒熱,渴自汗,日午後熱甚,間有不惡風寒,不汗不渴者,舌苔白。

中焦

面目俱赤,語聲重濁,呼吸俱粗,大便閉,小便澀,舌苔老黃,甚則黑有芒刺,但惡熱不惡寒,日晡益甚。

下焦

熱邪入羈,或下或未下,或夜熱早涼,或熱退無汗,或身熱面赤,口舌燥甚,則舌謇囊縮,痙(弓角反張厥身冷)神昏,循衣摸床,舌縮耳聾,(與二三日聾者異。)齒黑唇裂,脈見結代,或二至,或無重危之證。初起重劑急追,約十劑左右效,遲半日必加半,遲一日必加倍,應重用輕,應急用緩者,亦如是。

白話文:

上焦:《金鑑》以寸關尺三部分,上中下三焦,何部大屬阿焦

脈象不緩不緊不浮不沈,而動數,尺膚熱,(尺部膚肌熱也。)頭痛身痛,微惡風,寒熱,渴自汗,日午後熱甚,間有不惡風寒,不汗不渴者,舌苔白。

中焦:

面目俱赤,語聲重濁,呼吸俱粗,大便閉,小便澀,舌苔老黃,甚則黑有芒刺,但惡熱不惡寒,日晡益甚。

下焦:

熱邪入羈,或下或未下,或夜熱早涼,或熱退無汗,或身熱面赤,口舌燥甚,則舌謇囊縮,痙(弓角反張厥身冷)神昏,循衣摸牀,舌縮耳聾,(與二三日聾者異。)齒黑脣裂,脈見結代,或二至,或無重危之證。初起重劑急追,約十劑左右效,遲半日必加半,遲一日必加倍,應重用輕,應急用緩者,亦如是。

以上是中醫對於上焦、中焦、下焦不同病徵的描述。上焦病徵可能包括脈象異常、頭痛、身痛、風寒症狀、自汗、口渴、午後熱度升高、不畏風寒等,舌苔呈白色。中焦病徵可能包括面部和聲音紅腫、呼吸困難、大便不通、小便不利、舌苔黃或黑等,表現出熱症狀。下焦病徵則可能涉及熱邪入侵、大便不通、夜熱早涼、口乾舌燥、神智不清、脈象異常等症狀。治療上需根據病情嚴重程度調整藥物劑量,早期使用強力藥物,若病情沒有改善,則需增加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