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箍散

四箍散

SI G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瘡瘍經驗全書》卷九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中性 (0.91)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7%
心經 18%
脾經 18%
小腸經 9%
膀胱經 9%
大腸經 9%
肝經 9%
腎經
心經
脾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四箍散是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利尿消腫。其組成中包含黃柏,這是原因之一其對於治療相關症狀的效果。

黃柏,中藥學名為Phellodendron amurense,是一種常用的清熱燥濕藥。它的主要性質為寒、苦,具有強烈的清熱作用,能有效去除體內的濕熱之邪。當身體出現熱毒證,如口腔潰瘍、皮膚膿皰等時,黃柏能夠通過清熱解毒,減輕這些症狀,促進癒合。

此外,黃柏在利尿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有助於消腫,特別是針對濕熱引起的腫脹問題。在四箍散中,黃柏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方劑的清熱解毒功效,也使得整個方劑在治療濕熱引起的各種病症時,表現出更好的協同作用。因此,黃柏的組成在四箍散中是相當重要的。

四箍散乃治風寒濕痺之方,其組成以烏頭為君藥,乃因其辛溫燥烈,能散寒止痛,祛風濕,故用之於風寒濕痺,寒邪凝滯,經脈阻滯,疼痛難忍者,可起到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之效。

烏頭性峻烈,需慎用,其毒性主要表現在麻醉神經、抑制心臟、降低血壓等方面。故四箍散應遵醫囑服用,不可自行使用,以免發生不良反應。

四箍散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作用:

一、利水消腫:赤小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四箍散主要用於治療水腫、腳氣等症,赤小豆有助於利水滲濕,消退水腫,減輕病症。

二、清熱解毒:赤小豆亦具清熱解毒之效,能清解體內濕熱,輔助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療效。四箍散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合使用,赤小豆有助於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總而言之,赤小豆在四箍散中起到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輔助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水腫、腳氣等病症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四箍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痘毒
古代所謂「痘毒」,主要指天花(痘瘡)發病過程中,因熱毒熾盛或氣血瘀滯,導致瘡疹紅腫脹痛、化膿難斂等症狀。此方以「箍毒」為核心目標,透過外用散劑收束瘡毒、清熱解毒,防止瘡毒散漫,促進局部膿腫消散或潰瘡收口。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黃柏(1兩)

    • 性味歸經: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
    • 作用: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針對痘毒濕熱壅滯之病機,能直折火毒,減少瘡疹周圍紅腫熱痛。
  2. 川烏(1兩)

    • 性味歸經:辛熱,有大毒,歸心、肝、腎、脾經。
    • 作用:散寒止痛、逐瘀通絡。外用可麻醉局部、緩解疼痛,並借其辛散之性引藥透達,促進瘡毒消散。與黃柏寒熱相配,制衡過燥或過寒之偏性。
  3. 赤小豆(1兩)

    • 性味歸經:甘酸平,歸心、小腸經。
    • 作用:利水消腫、解毒排膿。古法常用於瘡毒腫痛,能滲濕活血,助膿液排出。
  4. 石精黃(1錢5分)

    • 考據:疑為「石黃」或「雄黃」之別稱,性辛溫有毒,歸肝、胃經。
    • 作用:燥濕殺蟲、解毒斂瘡。外用可抑制瘡面腐爛,加速瘡毒收束。

組方邏輯推論

此方以「清熱解毒」為主軸,結合「散結消腫」與「收斂箍毒」:

  • 寒熱並用:黃柏清熱瀉火,川烏溫通散結,二者制約互補,既可清解熱毒,又避免寒涼冰伏瘡毒。
  • 散收結合:赤小豆利濕散瘀,石精黃收斂殺毒,一散一收,調控瘡毒進退。
  • 外用特性:散劑直接敷於患處,局部起效迅速,尤其適用於痘毒未潰或已潰而腫硬不消者。

治療原理總結

四箍散通過寒熱配伍、解毒與散結並行,達到「箍圍」瘡毒之效,主要針對痘毒局部腫脹、熱痛不散的實證階段。其設計體現中醫外科「消、托、補」中「消法」思維,即促毒消散、防其蔓延。

傳統服藥法


黃柏1兩,川烏1兩,赤小豆1兩,石精黃1錢5分。
上為細末。
和勻水調,冬天用蜜調。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四箍散,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九。 組成:黃柏1兩,川烏1兩,赤小豆1兩,石精黃1錢5分。 主治:痘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