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頭方

烏頭方

WU TOU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偏寒 (0.79)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8%
膀胱經 14%
大腸經 14%
心經 14%
肝經 14%
脾經 14%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烏頭方中包含烏頭,主要原因有二:

一、烏頭藥性辛溫,可散寒止痛。烏頭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根部,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之效。對於寒邪客於經絡、疼痛難忍的病症,烏頭可溫通經脈,驅散寒邪,達到止痛的目的。

二、烏頭藥力強勁,可直達病所。烏頭性猛烈,入經迅速,可穿透經絡阻滯,直達病竈,對於寒邪深入經絡、難以祛除的病症,具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烏頭方中加入烏頭,是為了充分利用烏頭的藥性,達到溫經散寒、止痛的治療目的。

烏頭方中包含黃柏,其主要原因如下:

  1. 解毒去火: 烏頭性熱,容易傷陰,而黃柏性寒,可解烏頭之毒,並清熱瀉火,防止藥性過於猛烈。
  2. 滋陰潤燥: 烏頭具有祛風散寒之功,但同時也易燥傷津液,黃柏性寒,可滋陰潤燥,平衡烏頭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

因此,黃柏加入烏頭方中,可有效緩解烏頭藥性,避免其毒副作用,使其藥性更平和,更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分析:烏頭方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陷甲割甲成瘡,連年不瘥」,意指因指甲內陷(嵌甲)、外傷割裂,或甲床受損後形成的慢性潰瘍,長期遷延不癒的瘡瘍。此類瘡瘍多與局部氣血瘀滯、濕熱蘊結有關,導致傷口難以收口。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性味與功效

  • 川烏頭尖(川烏):

    • 性味辛、熱,有大毒,歸心、肝、腎經。
    • 傳統功效:祛風除濕、溫經止痛、散寒消腫。其「尖」部藥性銳利,更具穿透力,能深入病所,破積逐瘀,適用於頑固性瘡瘍。
    • 外治作用:通過刺激局部氣血運行,化解瘀滯,兼能麻醉止痛,緩解嵌甲或潰瘍的疼痛。
  • 黃柏

    • 性味苦、寒,歸腎、膀胱經。
    • 傳統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為治濕熱瘡瘍要藥。
    • 外治作用:抑制局部濕熱毒邪,減少滲出與感染,促進瘡面癒合。

2. 配伍邏輯

  • 寒熱並行
    川烏辛熱與黃柏苦寒相配,形成「寒熱並用」之勢。熱性藥能開鬱散結,寒性藥可清熱制瘡,防止烏頭過於燥烈助火。
  • 攻毒斂瘡
    川烏攻逐深層瘀滯,黃柏表層清熱燥濕,二者協同化解「濕熱瘀毒」交結的病理基礎,標本兼顧。
  • 外用直達病所
    研末外貼使藥力直接作用於患處,針對慢性潰瘍的「腐肉不脫、新肉不生」問題,促進腐去新生。

3. 治療原理推演

此方通過以下機制發揮作用:

  1. 止痛消腫:川烏的局部麻醉與抗炎作用,緩解嵌甲疼痛與腫脹。
  2. 化腐生肌:黃柏抑制細菌滋生,減少滲出;川烏刺激氣血,推動腐敗組織脫落。
  3. 調和氣血:寒熱並用改善局部微循環,打破「瘀熱互結」的慢性病理狀態。

總結

烏頭方的設計緊扣「慢性甲瘡」的核心病機,以川烏之辛熱破積、黃柏之苦寒制瘡,形成動態平衡,外治頑固性瘡瘍。其配伍體現中醫「相反相成」的用藥智慧,尤其適合遷延不癒的濕熱夾瘀型瘡瘍。

傳統服藥法


川烏頭尖、黃柏各等分。
上為末。
洗了貼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烏頭方, 出處:《普濟方》卷三○○引《肘後方》。 組成:川烏頭尖、黃柏各等分。 主治:陷甲割甲成瘡,連年不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