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柏竹瀝膏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癢的功效。其苦寒之性可清泄熱毒,適用於熱毒熾盛、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炎症,如皮膚濕疹、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等。
竹瀝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與黃柏配伍,既能增強清熱解毒之效,又能緩解黃柏燥性,防止其傷陰耗津。
二者合用,可有效治療熱毒熾盛、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膿皰瘡等,同時亦可緩解因熱毒上擾所致的咳嗽、咽喉腫痛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柏竹瀝膏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遠年障翳」,即因肝熱上攻、風火鬱滯或陰虛火炎所致之陳年目翳(角膜或晶狀體混濁),其病機多屬熱鬱日久、津傷血瘀。黃柏竹瀝膏以清熱瀉火、解毒明目為核心功效,通過外用點眼直接作用於目翳局部,化解翳障。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核心藥物分析
黃柏(塞於竹內):
性苦寒,入腎、膀胱經,具瀉火解毒、燥濕清熱之效。現代藥理證實其含小檗鹼,可抗炎、抑菌,適用於熱毒上炎之目疾。在方中直接接觸竹瀝,增強清熱退翳之力。苦竹瀝(火燒竹竿滴瀝所得):
苦竹性寒,瀝汁為竹之津液精華,能清肝肺之熱、化痰通絡。古代用於「目赤眵淚」(《本草綱目》),其清透之性可引黃柏藥效上行,軟化翳膜。
2. 製法原理
- 火煅取瀝:
竹瀝透過火烤萃取,既保留苦竹的清熱特性,又融合黃柏的苦寒藥性。此製法類似「升煉」工藝,使藥液純化,便於點眼吸收。 - 磚立架竹:
利用磚塊隔火緩烘,控制溫度避免焦化,確保竹瀝緩慢滴落,與黃柏充分交融。
3. 治療機轉推論
- 清熱解毒:
黃柏與苦竹瀝協同,清降肝腎虛火與肺熱,消除翳障形成的熱源。 - 潤燥化瘀:
竹瀝質地滑潤,能稀釋眼部痰瘀膠結;黃柏活血解毒,共奏「涼血消翳」之功。 - 局部滲透:
以釵股沾藥點眼,使藥力直達病所,針對性化解陳年翳膜。
中醫理論連結
此方體現「從治」思維(以寒治熱),且符合「玄府鬱閉」理論:目翳為玄府(毛孔級微通道)閉塞,津液不行所致。竹瀝之通透性配合黃柏之開鬱,可通利玄府而退翳。
註:此分析基於古籍記載,未涉及現代臨床驗證。
傳統服藥法
苦竹1截(入黃柏皮,塞竹內,令柏滿)。
上用磚對立,置竹子上,兩頭安淨器,以火於下燒,候滴瀝盡,收之。
以釵股點入眼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黃柏竹瀝膏, 出處:《永樂大典》卷一一四一三引《仁存方》。 組成:苦竹1截(入黃柏皮,塞竹內,令柏滿)。 主治:遠年障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