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花拔毒散
BAI HUA BA D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一九○引《煙霞聖效》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29
熱/寒比例
寒 (0.48)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8%
膀胱經 16%
大腸經 16%
心經 13%
肝經 13%
脾經 13%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百花拔毒散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燥濕止癢: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對於因濕熱蘊結導致的瘡瘍腫毒、濕疹瘙癢等症狀,黃柏能有效清除熱毒,乾燥濕氣,達到止癢消腫的效果。
- 抗菌消炎,促進癒合:現代研究表明,黃柏中含有多種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在百花拔毒散中,黃柏能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抑制細菌感染,加速傷口癒合,達到拔毒生肌的效果。
百花拔毒散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其組成中包含烏頭,這是一種具有強烈藥效的藥材,屬於毒性植物。烏頭的主要成分是烏頭鹼,具有麻醉、鎮痛和抗炎作用,能夠有效地緩解因毒素引起的疼痛和不適。在百花拔毒散中,烏頭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解毒效能,使其對於各類毒素引起的症狀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然而,由於烏頭本身具有毒性,使用時必須非常謹慎,應根據專業的指導進行配方和劑量的調整,以免引發不良反應。因此,在方劑中加入烏頭是考慮到其強效的解毒作用和治療效果,但同時也需要謹慎掌握使用的安全性,以確保患者的健康與安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百花拔毒散】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瘡腫」,泛指皮膚瘡瘍腫毒之症,包括癰疽、疔瘡、無名腫毒等化膿性感染。其用法以唾液調敷外貼,屬古代「外治法」範疇,旨在直接作用於患處,達到消腫拔毒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黃柏(蜜炙)
- 性味功效: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為治瘡瘍要藥。
- 蜜炙意義:蜜炙32遍可緩和黃柏苦寒之性,減少對皮膚刺激,同時增強潤澤黏附力,利於外敷成膏。反覆炮製可能意在使藥性更趨溫和,適合長時間敷貼。
- 作用機理:黃柏所含小檗鹼等成分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符合「瘡腫多由熱毒」的中醫理論。
臣藥:草烏頭
- 性味功效:辛熱有大毒,具麻醉止痛、散結消腫之效。
- 配伍邏輯:與黃柏寒熱相配,一清熱一散結,形成「相反相成」之勢。草烏頭之辛散可助黃柏藥力深入,其麻醉作用能緩解瘡腫疼痛,而黃柏之寒性可制約草烏燥烈毒性。
- 外用安全性:雖草烏內服毒性強,但外用經皮膚吸收量有限,古方多取其局部刺激以「以毒攻毒」,促進瘡毒消散。
三、整體方義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熱解毒為主,佐以辛散透邪」為核心:
- 黃柏直折熱毒,抑制感染;
- 草烏頭開泄腠理,促進局部氣血流通,瓦解瘡腫堅結。
二者協同形成「清中有散、毒邪得泄」之局,符合中醫「瘡瘍初起宜消,成膿宜托」的治療原則。唾液調敷亦具古人「同氣相求」思維,認為唾液能引藥直達病所。
四、適用證型推論
從藥性配伍可知,此方適合:
- 陽證瘡腫未潰期:患處紅腫熱痛,但未化膿破潰,屬熱毒壅結為主,兼有氣血瘀滯者。
- 陰證轉陽之瘡瘍:若局部黯紅微熱,腫硬疼痛,草烏之辛熱可破陰凝,黃柏防其化熱。
此方體現古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智慧,通過藥對寒熱並用,調節局部病理狀態,達到消腫拔毒之效。
傳統服藥法
黃柏3兩(蜜炙32遍),草烏頭半兩。
上為細末。
用津唾調攤在碎紙花上,敷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百花拔毒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九○引《煙霞聖效》。 組成:黃柏3兩(蜜炙3-2遍),草烏頭半兩。 主治:瘡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